十七、華杉「未」講透《孫子兵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取自網路搜尋

取自網路搜尋

其所用版本為,中華書局(大陸)二〇一二年之《十一家注孫子兵法校理》。且,以曹操所注為主。

過譽

此書論點,不脫前人牙慧。並無創新之論,只是將前人說過的話,再說一次;前人沒解出的字詞,他依然無解。真正嚴重的,是他讀書的邏輯不通。連最基本的文言語意都不能掌握,遑論其他。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曹注:「使敵不得相往而救之也。」華杉如此解釋:「”出其所不趨”,”不趨”,來不及救,從敵人來不及救的地方出擊。」可想過,既然來不及救,又何必去救?又說:「”趨其所不意”,急進到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既然『意料不到』,同樣也是「來不及救,又何必去救」。如果敵人真的產生「來不及救,又何必去救」的想法,那麼我們還需要孫子費心寫下這一篇麼?或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其實是要使敵人「來不及救」麼?

華杉說:「”致人”,讓敵人來;”致於人”,到敵人那兒去。”善戰者”,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要讓敵人來,除了利誘之外,不是還應該要讓他覺得『來得及』,他才有可能來麼?他來、我不動,不就是想要消耗他的精力麼?豈能使他覺得「來不及」而「不來」呢?如果敵人真「不來」,那我方該如何呢?「到敵人那兒去」麼?

華杉應知竹簡是如此:「出於其所必….」整理小組依文意,補上缺文「趨也」。《孫子兵法論正》作者朔雪寒亦認為如此。整句的意思:「我出現的地方,是敵人會急忙趕來的。」這,才有效果,不是嗎?對方氣喘吁吁,我才能好整以暇,不是嗎?

守其所『不』攻

華杉說:「要保證守得住,就是他不進攻的地方,我也要嚴密防守。」為何?擔心對方可能「聲東擊西」。華杉在同一章的開頭才說過:「能不能把我全都做實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好,一點都不虛呢?那是不可能的…」並且之後引用「備前者後寡,備後者前寡;備左者右寡,備右者左寡;無不備者無不寡」以支持其所說。前言不照後語,一至於此!

竹簡很巧的在這一『不』字為殘文,整理小組認為是『必』。《孫子兵法論正》作者朔雪寒亦認為如此。這才符合道理—守在敵人一定會進攻之處、集中力量守在敵人一定會進攻之處。一定會進攻之處,是什麼?當然是致命之處。

曾經見過有人這麼說:「守在敵人『攻不到』的地方。」把「不攻」解釋為「攻不到」。那樣的話,又何必守!既然肯定敵人『攻不到』,卻仍然派兵駐守,是為了達成什麼戰略目標?或戰術目標?或其他目標?請教看官,真需要守麼?

華杉認為「”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被人誤讀最多的一句話」。所以,認為「奇」讀「機」,多餘之意。因此,認為是預備隊。「正兵安排好了,餘下來的就是奇兵,關鍵的時候用」。既然稱之為「餘」,則正兵數應大於奇兵數。否則,稱之為「餘」卻同於正兵數、甚至多於正兵數,豈可稱「餘」?

話鋒一轉,突然說:「…正面戰場的沒動,側翼先衝擊敵人,等敵人亂了陣腳,正面大部隊再壓上去。這種情況,側翼小部隊是正兵,正面大部隊是奇兵。還是曹操註解的概念準確。簡單地說,正兵奇兵就是一個先出後出的概念。…」那麼是先出後出為分類,還是大小多少為分類?

之後說到奇正轉化。「…已經投入戰鬥的,是正兵;預備隊,是奇兵。預備隊投上去,就變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隊徹下來,又變成奇兵。」這裡是以先出後出為分類。

定義的準確與否,會影響接下來的行為正確與否。朔雪寒:「一義焉容兩說。」孫子從未提及,奇與正是兩支部隊。如果孫子這麼想,理應搭配「兵」或「軍」的字眼。但,沒有具象,只是抽象地用「奇」與「正」表達。所以,要解「以正合,以奇勝」,需要下一段。

治亂、勇怯、強弱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此句沒有版本問題,皆同。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當然是承接「鬥亂而不可亂、形圓而不可敗」而來,所以當然是曹操所說:「皆毀形匿情也。」華杉也同意。問題在華杉解釋「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的觀點。他將「治亂,數也」以勢篇開頭的『分數』為解;將「勇怯,勢也」以『背水一戰』讓士兵勇敢為解;將「強弱,形也」以冒頓展示『老弱殘兵』於劉邦為解。解錯了。

在『治』的基礎上,產生『亂』,該怎麼做才能讓敵人相信是『真亂』?同理,該怎麼做才能讓敵人相信是『真怯』、『真弱』?舉個例子。一個做菜高手,平常都是想盡辦法做得「好吃」。現在,要求他/她做得像普通人盡全力做也做得不好吃的「不好吃」。他/她該怎麼辦?給他/她時間去揣摩。三個月後,可能就做得很像了。

我們是一支有規矩的部隊,叫我們亂,這一時半刻,怎麼可能亂得「像樣」—就是不像話?所以平常就要訓練、練得不做作。那麼,用什麼概念訓練「作亂」?「化整為零」—就是『一哄而散』。因此,「治亂,數也」真正的意思是,將『整數』化為『零數』—部隊本是一『整體』,當分解為一個個的小單位(零數)時,就有『亂』的效果。再經過特定的訓練,使得敵人看起來是『真亂』。

「勇怯,勢也」不是要士兵勇敢,是要他們『膽怯』。既然是「怯生於勇」,本來就已經是『勇』,為何又要以『勢』讓他們勇敢?不通。依照上一段的邏輯,平常是訓練勇敢,但為使敵人犯錯,也需要訓練『膽怯』。怎麼表現『膽怯』?後退啊!也就是『以退為進』。不過,勇敢的人後退與膽怯的人後退,畢竟是不同;要演得像膽怯的人,需要下足功夫。

「強弱,形也」是外在的、表觀的強與弱。像冒頓展示『老弱殘兵』,還不足以理解「強弱,形也」。因為「弱生於強」,本為強而示弱。如果所展示的全是『老弱殘兵』,其誰能信?是故,『藏勁現疲』的做法是,將弱兵與強兵,混雜一起。這概念就是,十足的謊言無法騙人;含有幾分真實的謊言,才能騙。

依上所論,何為正?『正常』。奇(讀其)自然就是『異常』。戰鬥,都是從『正常』狀態開始交戰(合),而以『異常』使敵人犯錯且獲勝。什麼是『正常』?一定是「治、勇、強」麼?通常是這樣。通常都會展示好的那一面,以堅強自己並震懾敵人;但是對於弱小的一方或者特殊條件下,也許展示「亂、怯、弱」反而可以使敵人「看見想看見」的『正常』,以至於喪失謹慎。

擇人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已經明明白白,所謂的學者專家仍然大談「選擇正確的人」任勢。竹簡在「求之於勢,弗責於…木石」有缺文。整理小組補上「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戰民也,如轉」。所以,孫子要表達的是「不責於人」,但要「擇人」?兩處都是「人」,此「人」與彼「人」是不同之「人」麼?

依朔雪寒考證,那不是「擇人」,是「釋人」。有意者,請閱讀其書《孫子兵法論正》。此處不引其文,避免篇長。說文解字:「釋,解也。」孫子所表達,是不必硬要挑出強悍敏捷的「人」,而將「勝敗」完全「責」(寄託)於這些經過挑選的「人」。反而應該「釋」(解放)這些「人」,專注於環境趨向(勢)。「人性」好比「木石之性」,所以孫子是「不挑」的—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要的是從高處下衝的力量。那麼,孫子是否要「挑選」圓石呢?不必。圓石,即是經過訓練的部隊。「人」經過了社會磨練,都會變得圓融一些。

再讀一本書吧

華杉在書中提到自己對於孫子兵法,有二十餘年的研究。二十餘年的時間都投入了,應該不會介意再花時間、再讀一本書—《孫子兵法論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gjj.huang的沙龍
5會員
28內容數
包贏?怎麼包贏?作弊都不保證包贏,你竟說打仗要包贏!
dgjj.hu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12
博客來簡介:黃樸民(1958—),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長期致力於思想史和軍事史研究,是國內《孫子兵法》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孫子兵法》。 從該書的前言中,發覺黃博士有特大誤解,本人不吐不快。所以
Thumbnail
2024/10/12
博客來簡介:黃樸民(1958—),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長期致力於思想史和軍事史研究,是國內《孫子兵法》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孫子兵法》。 從該書的前言中,發覺黃博士有特大誤解,本人不吐不快。所以
Thumbnail
2024/08/29
一、如何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 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面來實現,從而將戰略思想與哲學智慧相融合: 1. 陰陽平衡與對立統一 《孫子兵法》強調軍事戰略中的動態平衡與對立統一,例如「兵者,詭道也」,講究變化與靈活運用。 而《易經》核心思想之一是陰陽平衡,對立統一。
2024/08/29
一、如何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 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面來實現,從而將戰略思想與哲學智慧相融合: 1. 陰陽平衡與對立統一 《孫子兵法》強調軍事戰略中的動態平衡與對立統一,例如「兵者,詭道也」,講究變化與靈活運用。 而《易經》核心思想之一是陰陽平衡,對立統一。
2024/06/12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2024/06/12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以上圖解皆取自網路搜尋。 該書(前一版為《孫子兵法知識地圖》)作者程國政,以「現代用語」將《孫子兵法》「割裂」為四大軍事範疇:國家戰略、軍事戰略、治軍理念、戰鬥戰術;十大兵學策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國防戰略、情報戰略、經常戰略、權變戰略、領導行為、軍隊管理、戰術原則、戰鬥方法;三十六個兵學規則:
Thumbnail
以上圖解皆取自網路搜尋。 該書(前一版為《孫子兵法知識地圖》)作者程國政,以「現代用語」將《孫子兵法》「割裂」為四大軍事範疇:國家戰略、軍事戰略、治軍理念、戰鬥戰術;十大兵學策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國防戰略、情報戰略、經常戰略、權變戰略、領導行為、軍隊管理、戰術原則、戰鬥方法;三十六個兵學規則:
Thumbnail
其所用版本為,中華書局(大陸)二〇一二年之《十一家注孫子兵法校理》。且,以曹操所注為主。 過譽 此書論點,不脫前人牙慧。並無創新之論,只是將前人說過的話,再說一次;前人沒解出的字詞,他依然無解。真正嚴重的,是他讀書的邏輯不通。連最基本的文言語意都不能掌握,遑論其他。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Thumbnail
其所用版本為,中華書局(大陸)二〇一二年之《十一家注孫子兵法校理》。且,以曹操所注為主。 過譽 此書論點,不脫前人牙慧。並無創新之論,只是將前人說過的話,再說一次;前人沒解出的字詞,他依然無解。真正嚴重的,是他讀書的邏輯不通。連最基本的文言語意都不能掌握,遑論其他。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Thumbnail
朔雪寒此電子書百萬多文字,分上下篇。 讀者可以先看「下篇第三章十三篇論正」。每一篇兵法的論正,都是先呈現考證後的全篇文字、再一字一句進行論正。將該「考證後的全篇文字」與通行本對照,不同之處,再閱讀考證的文字。如此,比較容易獲得輪廓。 其次,上篇第五章孫子身世之迷。其次,上篇第一章春秋、戰國差異淺
Thumbnail
朔雪寒此電子書百萬多文字,分上下篇。 讀者可以先看「下篇第三章十三篇論正」。每一篇兵法的論正,都是先呈現考證後的全篇文字、再一字一句進行論正。將該「考證後的全篇文字」與通行本對照,不同之處,再閱讀考證的文字。如此,比較容易獲得輪廓。 其次,上篇第五章孫子身世之迷。其次,上篇第一章春秋、戰國差異淺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Thumbnail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Thumbnail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
Thumbnail
通常不得要領 無論是多知名的學者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的白話翻譯,都不得其門而入。總是跳過某些字、詞不予翻譯,甚至以原文帶過,並指稱已經很白話,無須翻譯、也不必求甚解,意思到了即可。胡說八道。 春秋的文言不同於清朝的文言,而文言更不同於白話。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吳王夫差當年讀十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戰場上的「用兵之法」,最負盛名者當屬孫子十三篇之兵法。兵聖,孫子當之無愧。以出土竹簡而論,孫子一生就只寫了一本完整的書,要了解其思想,自然必從研讀其書開始。十三篇由「計」起始,後人強加一「始」,實屬累贅。「計」分五段:其一「兵者大事」,其二「經之以五」,其三「校之以計」,其四「乃為之勢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戰場上的「用兵之法」,最負盛名者當屬孫子十三篇之兵法。兵聖,孫子當之無愧。以出土竹簡而論,孫子一生就只寫了一本完整的書,要了解其思想,自然必從研讀其書開始。十三篇由「計」起始,後人強加一「始」,實屬累贅。「計」分五段:其一「兵者大事」,其二「經之以五」,其三「校之以計」,其四「乃為之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