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之戰,是一場「孫劉聯合擊退曹操」的戰爭嗎?
這種事情真的是也不是。
先說不是:孫吳投入的巨大成本跟操作,跟劉備軍完全無法相提並論。大股東跟工讀生聯合完成了一場大生意?我想沒有人會這樣說。
那為什麼又可以說是?
第一,三國志寫得明白:曹操在打的是劉備,孫權軍是來幫助劉備的。主角是劉備,怎麼能說他們不是聯合軍?頂多就比較弱嘛。
問題在於,是陳壽幫自家先主吹牛,還是劉備真的有那樣的價值?
當然是有了。
劉備在荊州得民心,這種虛幻的事情記載很難踏實,但光是長坂坡大逃亡跟赤壁戰後,荊人歸劉備不歸周瑜,就看得出一二。只是一二,老百姓跟官吏士兵可沒有把城門關起來拒絕曹操軍的記錄,劉備雖然美也就是個前男友。
更準確說吧,曹操要拿下荊州,首先要做的無非是:接收南郡,消滅劉琦,佔領江夏。也就是「完整繼承劉表的統治權」:那些人會服從擁有南郡,得到蔡蒯並江夏黃氏支持的劉表,在同樣條件下,豈不會服從兵更多名更正的「大漢丞相」?
有劉備在,就不會。
別說赤壁戰後劉備證實了這件事。曹操南下前荊州臣子就跟劉琮說,若是依靠劉備抵抗曹操成功,那接下來劉備也必然會成為荊州之主。反正你劉琮註定兩頭空,還不如先降先贏。後來劉禪也是先降先贏呢(笑)。
繼承權、要地、民心……所有麻煩的事情,都指向江夏劉備跟劉琦。
也就是我們可以看成,赤壁之戰本是「荊州尚未統一,同志仍須努力」的情況下,孫權軍突然一翻臉成了荊州盟友,所產生的「意外之戰」。
對,孫權本是荊州大敵,就在那年初,孫權還正準備拿下江夏進襲荊襄呢。
這樣一切,孫權為什麼要加入這場「荊州爭奪戰」的原因,就更明白了。
因為想要奪取荊州,這是勝利後的計算。因為不想要被曹操統治,失去既得的利益,這是失敗後的計算。
未算勝先算敗,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到吳臣就這方面在討論。
而我要說的,就是魯肅獨持的策略。
「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說服劉備,要幹嗎?要他「撫表眾」,要讓曹操得到荊州的肉體,得不到荊州的心!
要阻止曹操,不是等他兵臨江東才阻止。就是要在曹操完全鎮服荊州之前,挾二劉進去鬧場。整個計謀的計算跟風向,才會朝著「勝利與奪取荊州」前進!
至此,都是史有明文的部分,讓我們清楚的明白,孫權軍為什麼要跟劉備聯手。
真正難的是,諸葛亮為什麼認為可以向孫權求援,憑什麼認為這個荊州大敵會答應?
唇亡齒寒?江東世族淮泗之臣的風向,明明就是荊州倒了我們跟著一起躺平。諸葛亮的「聯軍之計」,卻完完全全抓住了江東萬千臣民中的唯一一人?
有些事情我們毫不在意,但注三國志的裴松之早就燒光腦袋了。
裴松之在魯肅傳中寫下,孫劉聯合,魯肅傳說是魯肅說服孫權;諸葛亮傳說是諸葛亮說服孫權。如果是兩個國家的史官各持一詞,為自家人褒美,不奇怪。但這兩段都是陳壽寫的,怎麼會如此衝突呢?
其實裴松之是先解題,才提問的。講白了不是問,是嗆。
「臣松之案:劉備與權併力,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又語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則亮已亟聞肅言矣。」
師爺給你說說,就是魯肅說服了孫權,然後去見劉備,以諸葛謹之友的身分取得孔明的信任,然後把這招傳給諸葛孔明,要他去東吳「不謀而合」。
這劇情很熟悉?三國演義跟新三國,基本都是這麼演的。
而正史中,諸葛亮說動孫權的關鍵,一樣繞回去:「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
最後說一件事。
人的才能分很多面向,能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的,在運籌帷幄的世界不見得厲害。
算計戰場指揮若定的,在賺錢存錢的世界中不一定能贏。
更不要說有才能跟有道德是兩回事。
這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但在英雄崇拜面前往往被忽略。
我不是要說什麼瞧不起人的話,會被忽略是有原因的。因為確實有一種才能,放諸四海皆無敵。
就是「跟我走」。
劉備不是最聰明,不是最無敵,不是最會說話,他所統治的老百姓,也未必像曹操旗下那樣人人有田有牛有老婆。
但是人們會願意跟著他走。
曹操說,這就是英雄。(或者你要說勇者,說領袖,都可以)
最危險的敵人,就是英雄。
所以當你發現英雄出現,你必須要詆毀他,折辱他,消滅他的英雄氣質,拔除他的權柄,斷絕他的力量來源……
最後的最後,英雄,究竟是一種氣質?
還是一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