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透過作家 李惠貞 (很想尊稱老師,是我人生中的心靈導師之一)的Podcast節目《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知道這一本書的,很推薦大家去聽,我每一集都有好好聽完,每一集都很好聽,也很喜歡惠貞老師製作的書,沒碰到老師的書之前,我不知道原來一本書可以在不用打開的情形下,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本書的溫暖與用心,可以不只是透過文字去傳遞價值!
這本書讀完讓我很佩服作者Robert Moor,對他的想像就是到底是一位多聰明的人,才可以把這麼抽象的「路」一步、一步地寫出來,而這又累積在多少人的智慧與分享下才讓這本書成形,完全不無聊,還會被內容感動得哭出來。
很想分享裡面的其中一段文字:「對切羅基人來說,個人最好的存在狀態叫『osi』,萬物的理想狀態叫『tohi』。湯姆·貝爾特說,這兩個詞都無法直接翻譯。『osi』指的是一個人處在平衡點上,有重心、直立、面向前方‧『tohi』的意思是某樣東西,或每樣東西,用自己的速度移動,全然心平氣和。一個老人在人行道上拖著腳步行走,或是一位年輕的戰士急速奔跑,都可以是『tohi』。貝爾特用溪水的流動做為比喻,有時候流得很快,有時候流得很慢,流動的速度永遠配合土地的需求。把這兩種狀態結合在一起,理想的形象油然而生:一個直立、平衡、用自然的步伐前進的人。切羅基人說,這樣的人走在『正道』上,也就是『du yu ko dv i』。」,這是我看完之後最想記錄下來的一段話,我讀到這段話的心情就像遠古的祖先在我的耳邊喃喃細語。這種自然的智慧,好像就是因為跟這片土地的深刻連結不曾切斷,才能從世代的傳承發散出來,很有力量。
因為我曾經徒步環島台灣過,從那之後我很喜歡走路這件事,也曾經幻想有天應該去國外徒步,並且對於國外徒步總帶著一層綺麗神秘的濾鏡,因為聽同行友人走完朝聖之路的描述,相比之下,國外好像有趣多了。但讀完之後,我好像被戳破了粉紅泡泡,不是不再好奇沿途可能會經過的風景,而是我對於「原始的、自然的」與「打造的、人工的」之間的隔閡好像被這本書打破了,人類彷彿不是在這邊、就是在那邊的二分法廣泛存在在這個世界裡,連自然的荒野與科技的城市也不例外,但其實我們都是一體的。不是進到山裡、海裡、沙漠裡、雪地裡,才是進入了自然,也不是生活在車水馬龍之中,就遠離了自然。我一心嚮往的自然其實在我心底是什麼樣子,自然就是什麼樣子,而我原本的自然其實是非常狹隘的,在這本書裡拓寬了我對自然的想像,減少許多幻想的期待、執念,我希望有天我生活的環境,不是只以人為出發點,而是納入一個更全面整體處於自然之中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