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櫻桃小丸子》的世界裡,藤木總是那個被笑話、被排擠,甚至被冠上「卑鄙小人」稱號的小男生。他常常縮在永澤身後,畏畏縮縮地說話,神色慌張地回應,偶爾還會在壓力之下「出賣朋友」,換來其他同學的側目與嘲諷。對多數觀眾而言,他是一個軟弱、猶豫、不討喜的配角,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去看──他會不會其實不是卑鄙,而只是太焦慮?
藤木的許多行為,在今天的語境下,其實可以對應到「神經多樣性」這個概念。他的社交恐懼、對他人觀感的過度敏感、在壓力下容易退縮的反應,都讓人聯想到社交焦慮症或是自閉症光譜(ASD)中某些常見的特質。這並不是要把所有角色都診斷化,而是我們開始理解:有些行為不是缺陷,而是另一種心理運作方式的表現。
藤木不善表達,不擅長在即時的社交場合中展現自信。他的語氣總是吞吞吐吐,思緒在混亂中轉著圈圈,錯過了說話的時機。當他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時,他通常選擇迴避,而不是面對。這些在小學生眼中可能看來「懦弱」、「不可靠」,但若設身處地去理解──那其實是一種來自深層焦慮的自我保護。在日本動畫中,像藤木這樣的「小人物」常被設計成笑料的來源,甚至成為情節上的「反面角色」。永澤的「卑鄙!」成了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吐槽,但這句話卻也像一道烙印,讓藤木的行為從此被簡化為道德問題,而非心理現象。觀眾被引導著去嘲笑一個人的不安、去責怪一個孩子在困境中做出的逃避選擇,卻從不問他為何會如此焦慮、孤單或無助。
藤木其實不是壞人。他只是太在乎別人的評價,也太害怕失去認同。他在同儕面前扮演著一個自己都不喜歡的角色,只為了不被完全遺忘。他沒有花輪的光芒、沒有小丸子的機靈,也沒有濱崎的粗魯可愛。他能倚靠的,只有短暫的模仿與小心翼翼的附和,卻因此被說成「卑鄙」。這不是笑話,而是一種集體忽略了神經差異的悲哀。
我們常說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差異,學會包容與體諒,但在最常陪伴他們成長的影視作品中,卻不斷出現對「不一樣的人」的貶抑與簡化。藤木代表的,正是那些沒有勇氣為自己辯護、總在邊緣徘徊的孩子。他們可能患有未被診斷的社交障礙、焦慮症或神經發展差異,也可能只是天生敏感與內向。但在沒有被理解的情況下,他們往往被貼上「卑鄙」、「怪胎」、「不合群」的標籤,成為集體笑場裡的犧牲品。
如果我們今天再看《櫻桃小丸子》,也許可以嘗試做一件事──不是笑藤木,而是問自己:在現實中,有多少孩子像他一樣,被當成笑柄,而我們卻從未真正試著去理解他們的內心?
藤木從來不是壞人。他只是太焦慮,而我們太急著給他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