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方城市》(Zootopia)之所以能一炮而紅,並非僅因其將動物擬人化做得栩栩如生,更在於它巧妙地將「偏見」、「階級」、「制度性歧視」這些複雜而真實的社會議題,包裝在一個幽默且可愛的童話殼子裡。而現在,續集即將登場,觀眾的期盼與焦慮同步升溫。我們都想知道,這座城市的故事,會怎麼繼續說下去。
原本的構想其實更為黑暗——電擊項圈控制肉食動物的衝動,活脫是一部反烏托邦寓言。可是在測試觀眾的反應後,迪士尼選擇了更柔和卻不失尖銳的方式,讓我們在兔子與狐狸的追逐戲中,看見族群恐懼的根源,也讓人們開始自問:「我是否也是那個會先入為主的人?」

其實,《動物方城市》的基調從來就不是「惡有惡報」的童話邏輯,而是探問:「誰定義了誰是惡?」在這個架構下,如果蛇的角色能夠提出質疑——為何我們總是被視為邪惡、危險?——那麼這部續集就仍然走在寓言的正道上。而且,這樣的設計也可讓觀眾反省:是否我們也曾經因為不了解、因為恐懼,就對他人下了不公的判斷?
但問題不只出在蛇。一整個族群尚未登場——鳥類與爬蟲類,如今才準備踏入這座「動物方城市」。這不僅是視覺層次的擴張,更是社會結構的試煉。會飛的鳥類,在都市的空間分配中是否擁有「空中特權」?而蛇與蜥蜴們是否被迫住在地下、陰暗潮濕的角落,難以參與主流的城市文化?
這些設計,不只是奇觀,而是我們社會現實的投影。那些長年被邊緣化的族群,無論因膚色、語言、宗教或性向,被迫在看不見的邊界裡生活。他們或許會在大眾媒體中被塑造成某種符號,但卻從未真正被聆聽。
更進一步,這個世界還默默容許某些族群永遠無法說話。魚類與昆蟲,在第一集中就是這樣的存在。牠們沒有語言、沒有權利,卻作為肉食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這其實是個不容忽視的倫理地雷。當魚不能說話,就不會有人為牠們請願。就像我們的社會裡,某些勞工、某些移民、某些不被歸類為「真正市民」的人,始終只能在資源分配的最底層默默承受。
如果第二集有勇氣觸碰這個話題,即使只是稍微撩開一道門縫,那它就不只是續作,而是一部真正的寓言巨作。

而這樣的擴展,也可以涵蓋更大的世界觀——例如海洋動物的登場。海豚、鯨魚等水生哺乳類既存在於動畫的圖像背景,又從未正式進入主線劇情。他們是否擁有城市居住權?還是只能作為刺青與商品符號存在於文化的邊緣?如果有一天這些角色出場,是要作為娛樂明星、知識菁英,還是邊緣抗爭者?答案將揭示《動物方城市》這個宇宙的價值觀是否足夠包容。
那麼,我們又該怎麼看待主角茱蒂與胡尼克在這個擴張中的位置?第一集中他們是挑戰偏見的先鋒,那現在,當他們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鳥類、兩棲類、爬蟲類,是否也會重蹈偏見的覆轍?是否也會在無意中成為制度的維穩者、而非改革者?或許,這就是續集中他們必須面對的成長——從挑戰者,變成聆聽者與陪伴者,而非單純的救世者。
《動物方城市2》若真能走到這一步,它將不只是娛樂作品,而是跨越代際的社會寓言。我們也將再次被提醒:什麼是真正的多元共融?什麼是披著善意外衣的結構壓迫?而我們,是否準備好放下習慣的分類,去傾聽那些從未被命名、也從未被看見的聲音?
這不只是一部電影的命運,而是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未來,是否能承認差異、接納他者的一次試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