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劇團將王爾德的文學作品《自私的巨人》轉繹成偶劇。正式演出前,演員已經渾身是戲的在舞台準備著了!看著他們搬弄木櫃、拿著刷子刷刷掃掃的,其實就已進入戲劇的狀態。
「偶」有獨特的語彙,材質、造型、操偶人與偶的互動。故事的流動、整體的畫面,就會傳達很多資訊跟情感了。因此劇本的模式未必會服從文本,而是全體的演員、音樂設計、說書人、製偶師共創而來。例如透過畫畫、集體創作,需要來回穿梭在文本與技術材料之間,一邊思考如何發展舞台與劇本。
演員在這齣戲裡不需要講話,但也因此必須獻出身體與呼吸,調整自己的質感與調性,去完成這場戲。然而,音樂是此劇重要的語彙之一。大提琴手的配樂,整場劇彷彿拉了一整場的大提琴演奏會,許多時間留白給音樂;說書人的聲音設計要斟酌如何進與出,敘述、擬音還有與配樂配合。需要思考聲音的質地的,比如巨人的腳步。王爾德的文本中「季節轉換」是常見的符號,似乎可以對應人的生命或情感。有萌芽、開展與凋零,戲的開頭像是整理玩具店的場景,而最後是看著躺下的巨人,以及整片星空。
沒有台詞、柔美的弦樂,好幾度我都掛在意識的邊界,直到聞到花香,我醒來看見灑落的白色花瓣。能夠營造五感的體驗令我非常驚艷!
映後座談時,有觀眾發問:演出歷程對於演員心中有什麼變化或啟發嗎?
男演員說:就像是從兒時隨著巨人長大,然後再回首看見當時的自己。
女演員說:一開始自認為自己是場景的維護者,最後像是送行者,帶著祝福的心態,目送最後一哩路。
最後令我最喜歡的是,場景僅僅是利用木櫃的堆疊組合,架構一成片花園,每一幕都像是裝置作品。能夠折疊又展開的白色摺紙雕花,詩意又具功能性。
巨人身體部件的拆解和機關設計,讓操偶師和聲音設計搭配,為偶注入靈魂。又一次拓展了對於劇場新的理解和感官經驗!
|演 出|無獨有偶劇團
|時 間|2023 / 06 / 07
|地 點|臺南市台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