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服務力,才是決勝關鍵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為什麼客戶服務力是生意的靈魂?

試想一家餐廳,菜色再好,若服務生態度冷漠、點單混亂、結帳久等,顧客還會再訪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產品力」讓你被看見,「服務力」才讓人留下來。

這道理放諸任何產業皆然:

  • 客戶的第一印象往往來自互動的感受,而非技術規格。
  • 客戶會記得「怎麼被對待」,而不是你「說了什麼」。
  • 重點是客戶需要甚麼? 而不是你想賣什麼?

客戶 vs. 用戶:你服務對象搞對了嗎?

有一次,黑貓送貨時態度惡劣,讓我對品牌的好感大打折扣;反觀《國語日報》送贈品的阿姨親切有禮,讓我主動分享推薦。同樣的送貨流程,不同的服務經驗,影響的是品牌的信任度。黑貓的客戶是購物平台但是用戶是我,黑貓也許服務好他客戶但卻無形中讓用戶(我)因為這段服務除了對黑貓觀感不佳甚至穎對對於該購物平台的印象

關鍵差異在於:「誰是你的客戶?」

  • 使用者(user)不一定是付款的人(customer)
  • 客戶服務力,必須服務整個「決策與體驗鏈條」上的所有角色

台積電是B2B企業,但他們對待客戶如同VIP,從專案經理、工程師到客服專線,每個接觸點都要求近乎零瑕疵。這不只是流程設計,更是文化與態度。


設計思考:客服不是客服部的事,是每個人的事

很多人誤以為「客服」就是接電話、處理客訴。事實上,「服務力」是一種跨部門能力:

  • 業務:能否站在客戶角度設計提案
  • 工程:產品出錯時的回應速度與態度
  • 財務:開發票與付款流程的友善度
  • 行銷:文案與訊息是否清楚、能解決疑慮

這就是「設計思考」強調的「Customer Journey」-每個職能都在服務旅程上有一段責任。不是只有客服部門要懂客戶。

客戶服務力,是可被訓練與強化的能力

這不是天賦,而是一種意識與工具:

  • 用「同理心」取代「標準回覆」
  • 建立跨部門的客戶回饋迴路
  • 規劃「服務藍圖」找出痛點與斷點

若能把「設計一段美好服務旅程」當成企業內部的核心能力,那麼生意自然會從服務中生長。

結語:產品再好,沒有好服務也走不遠

世界上不缺好產品,缺的是「讓顧客感受到被在乎」的服務旅程。從一家餐廳、一次送貨、一通電話,都是你與客戶之間建立關係的機會。

未來的競爭,拼的不是誰的技術最強,而是誰最會「服務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吉姆•邱的沙龍
5會員
20內容數
這裡是事業拓展的補給站、職涯規劃的導航塔、業務銷售的實戰基地!一起交換點子、激盪靈感,讓事業跑得更遠、職涯走得更順、業績衝得更高! 🚀🔥
吉姆•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9
🔍 電子產品上市前的無名英雄:你知道什麼是「檢測驗證」嗎? 大多數人對「檢測、測試與驗證」(Testing, Inspection & Certification, TIC)這個產業可能不太熟悉,但它卻無所不在,默默守護著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2025/06/19
🔍 電子產品上市前的無名英雄:你知道什麼是「檢測驗證」嗎? 大多數人對「檢測、測試與驗證」(Testing, Inspection & Certification, TIC)這個產業可能不太熟悉,但它卻無所不在,默默守護著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2025/06/15
在一次業務會議上,一位跟我多年的資深同仁忽然說: 「快被這些 Key Account 搞死了!原以為私下多應酬、建立關係,訂單會進來,結果換來的卻是情緒勒索。真的印證吉姆哥說的——有關係等於沒關係。」 我深信: ✅ 能力與價值,是建立信任的根本 ✅ 不靠應酬也能被選擇,是硬實力的證明
Thumbnail
2025/06/15
在一次業務會議上,一位跟我多年的資深同仁忽然說: 「快被這些 Key Account 搞死了!原以為私下多應酬、建立關係,訂單會進來,結果換來的卻是情緒勒索。真的印證吉姆哥說的——有關係等於沒關係。」 我深信: ✅ 能力與價值,是建立信任的根本 ✅ 不靠應酬也能被選擇,是硬實力的證明
Thumbnail
2025/06/08
💡 情緒價值 vs. 能力價值:你是哪一種? ✅ 強調能力價值的人,離職乾脆、交接明快,合作時以目標和績效為核心,即使不被所有人喜歡,也令人放心。 ❌ 強調情緒價值的人,處事拖延、話語含糊,容易陷入情緒勒索與內部談判,甚至擴散負能量影響團隊。 我始終相信:情緒可以理解,但專業需要界線。
Thumbnail
2025/06/08
💡 情緒價值 vs. 能力價值:你是哪一種? ✅ 強調能力價值的人,離職乾脆、交接明快,合作時以目標和績效為核心,即使不被所有人喜歡,也令人放心。 ❌ 強調情緒價值的人,處事拖延、話語含糊,容易陷入情緒勒索與內部談判,甚至擴散負能量影響團隊。 我始終相信:情緒可以理解,但專業需要界線。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