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大家是否在工作或生活中,曾遇過那些特別強調「情緒價值」而忽略「能力價值」的同事或朋友?
前陣子,我花了不少時間處理團隊內部幾位同仁的情緒問題。這些情緒的背後,其實反映了多重因素:公司組織的調整、工作文化的變動、不同的工作風格與觀點碰撞。身為團隊的領導者,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深刻體會到:自己必須像是一個「正向能量發電機」,持續保持成長型思維。否則,很容易被情緒氛圍所影響,甚至落入情緒勒索的困局。
近期觀察到的幾個對比案例:
1. 同樣是離職,展現出不同的處理態度
有位強調能力價值的同仁,在提出離職時清楚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他雖然也有情緒,但處理上果斷明快,交接與面談過程皆秉持專業,表達出對公司經驗的感謝,同時展現對未來發展的自信。
相較之下,另一位較偏重情緒價值的同仁,處理方式就顯得拖泥帶水,對離職動機與時間表含糊其詞,嘴上說「一切是為了團隊與公司」,卻始終無法明確溝通自己的真正需求,甚至讓情緒擴散影響團隊其他成員。這種模式,無論有心與否,容易讓人感受到是在進行某種「內部談判」或「情感交換」,徒增不必要的壓力與誤會。
2. 工作協作時的表現與互動
在討論合作與任務分工時,強調能力價值的同仁通常以目標、績效與數字為核心思維,即使個性不一定討喜,團隊仍會相信他能把事情做好。
反觀偏重情緒價值的人,往往在溝通上情緒化,容易激動,並將時間花費在訴苦或對人不對事的反應上,甚至有孤立他人的傾向,影響團隊的合作氛圍與效率。
關於態度與判斷力
我常提醒同仁:即使是出自我口中的指示,也應保持求證的態度。這不只是精神,更是一種職業判斷力的展現。主管說的不一定全然正確,真正的專業是要能獨立思考。即便面對面的溝通都可能產生誤解,更何況是道聽塗說。別讓「Dog 變 Tiger」的戲碼在團隊中上演。
給自己的提醒
在工作與生活中,對於過度依賴情緒價值的人,我會盡量保持距離。這樣的人相處久了,容易陷入情緒勒索,總是傳遞負面情緒,卻未曾真正想解決問題。即便是內心正向、有成長思維的人,也可能在長期相處中被影響。因此,我的原則是:能遠離就遠離,不能遠離就「適度隔離」,減少接觸,為自己與團隊保留能量與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