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股

總經
美國經濟領先指標(LEI)已連續六個月下滑,釋出明顯的衰退訊號。聯準會預測2025年GDP增速僅1.6%,面臨高通膨與關稅壓力。市場預估今年降息兩次,每次25個基點,但內部對次數與時機存在分歧。高通膨與政策不確定性加劇市場憂慮,美股資金大幅流出,6月中單週淨流出198.2億美元。美國債務攀升至36兆美元,占GDP比重達120%,高盛預估2025年光利息就將達1兆美元,美元面臨結構性風險。 地緣政治與貿易緊張加劇。
川普政策主張加倍鋼鋁關稅、對聯準會施壓,並推動高關稅與移民收緊,造成建築許可驟降與成本上升。鋼鋁關稅翻倍已推升建築成本、抑制新建許可,並對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全球股票基金單週淨流出198.2億美元,反映避險情緒上升,美元強勢也引發痛苦交易預期。
中美晶片戰升溫,美國擬撤銷對三星、台積電等企業的中國工廠技術授權,對14奈米以下晶片實施出口禁令,輝達在中國市占從95%跌至50%,估損失125億美元。中國則以稀土反制,掌握全球90%精煉產能,美國重建供應鏈預計需8-10年。
供應鏈重構加速,「中國+1」策略推升墨西哥與印度地位。蘋果計畫將75%的iPhone產能移至印度。能源與AI亦成關鍵戰略領域,巴菲特加碼能源資產,鴻海與輝達合作AI伺服器廠,特斯拉與軟銀則布局AI與自駕技術,中國電動車出口激增、比亞迪歐洲銷量超越特斯拉。中國新藥亦展現競爭力,杭州先為達生技的減肥藥平均減重逾15%,預計2026年在中國上市。產業創新動能集中於AI、電動車與生技。特斯拉、鴻海、輝達、軟銀與台積電皆積極布局AI製造與無人計程車。中國汽車出口前五月達249萬輛,全年預估突破720萬輛,比亞迪在歐洲銷量更超越特斯拉。
日本則陷入貿易與通膨壓力,美國對其汽車徵稅威脅已導致出口暴跌24.7%。大米價格飆漲101.7%,CPI年增3.7%,核心CPI年增3.7%,但第一季GDP反收縮0.2%,出口疲軟使央行政策更顯艱難。
中東與俄烏局勢亦未解。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與雙方對能源設施的克制顯示戰略平衡仍在。俄烏戰事持續升級,普丁宣稱烏克蘭為「俄羅斯一部分」,並暗示將攻占蘇梅市,顯示戰事將長期化。俄羅斯態度轉趨靈活,支持OPEC+增產,反映其應對制裁的策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