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重聽 Cliburn 鋼琴大賽,很樂,尤其幾位年輕小孩,帶給拉威爾作品超多趣味。
蔡阳睿那場半決賽彈奏了三個現代作品,普羅高菲夫「羅密歐茱麗葉」的織度清晰與節奏活力都勝於管弦樂原版,Ades的音量與音色變化到了「加斯巴之夜」更值得大書特書,「水妖」速度舒服穩定,最弱音的細微泡沫散出輕煙,有高度的精品美。「吊人樹」也偏冷靜派,沒有變成蕭邦,而是涼風徐徐,樹下的規律搖擺,雖冷而有三度空間立體畫面。在最出名的「Scarbo」,蔡阳睿左手一些非常有效果的重音,讓我拿出樂譜仔細檢視,產生全新觀點。整個說來,他不拚速度,而是比細節,工筆畫的細節,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從鑰匙孔窺見不可思議的瑰麗世界。(相形下,莫札特彈得極好的 Evren Ozel,若把「Scarbo」彈稍慢一點,會有更多色彩。Evren Ozel 在貝多芬 Op 111 開頭也取速太快,作品裡的對位線條就被犧牲了。)
另一個很精采的拉威爾是 Philipp Lynov 的「鏡」,因成為電影配樂而出名的「海上一葉舟」,像 Debussy 形容的無槌之琴,琴槌真的化成波浪,天知道這有多難!而「小丑晨歌」的節奏如西班牙舞者手拿響板又唱又跳,滑奏和同音反覆真輕鬆,神乎其技。(他的普羅高菲夫第八奏鳴曲也好,若挑剔其缺少「戰爭奏鳴曲」的陰暗,他的大段落結構感和非常細膩的踏板與圓滑線彌補了詮釋的可能缺點,再說,我們能苛求年輕人洋洋灑灑表達戰爭的淒慘嗎?)拉威爾常被形容是瑞士鐘錶匠,這是讚美也是詛咒,為達到那種精工細作,一些錄音室名演變得電腦精準卻無感。依我看來,拉威爾的精工,不必然是香奈爾貴婦包包,而該像一碗令人回味的滷肉飯,米煮得恰到好處,少一分太乾,但也不會濕濕爛爛糊成粥的模樣,滷肉雖少,在入口即化同時能感覺到每一口都有質感,這當然需要最厲害的刀工。厲害與專注的刀工,就是拉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