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對劉樹春老師《太極拳十三式新解》一文的理解,太極拳的八勁其實只有一個掤勁,但為了有所區分,方便解說,不同方向便賦予不同名稱,重點是能分虛實、整勁佳。至於為何要說是掤,而不是八勁中任何一字?武術版上有許多解說,有興趣者可在版上爬文,便可見一斑。我想嘗試以現代白話文,描述自己的體會:掤勁是一種向外膨脹的力,同時又具有鬆柔的特質。掤勁練到相當境界,貫徹周身就像一顆真氣飽滿的柔韌紮實皮球,鼓蕩流轉自如,但不外放,不僅是一種勁力,更是一種狀態,身體隨時放鬆、重心穩定、氣息沉穩,是太極拳的核心要領。

從掤勁可變出其他七種勁力,也可化解對方攻擊;所以掤勁是太極拳中變化最多、應用最廣的勁力。 然掤勁雖然重要,其他七種勁力也各有作用,不能孤立存在。太極拳的奧妙在於八勁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最大威力。根據查得資料,前陣子也發文提到過,太極勁主要有柔韌、整體、折疊、纏絲、彈簧、蛹動、對稱、虛靈、磨盤與意念等十大特徵,使全身意氣力結合凝聚,然後集中於一點(即發勁點),在得機得勢的條件下發勁挫敵。馬虹老師在〈太極拳修練工程〉中,光談勁就洋洋灑灑三千多字,為避免大家閱讀疲勞,現僅將這些特徵簡述如下:
- 柔韌勁- 以放鬆為前提,周身鬆柔,才能調動全身力量於一點,強調運用「鬆透掤圓」。
- 整體勁- 在放鬆的基礎上,集中全身力量於一個力點,強調「周身一家」。
- 折疊勁- 從反面入手、聲東擊西;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折疊變化、造勢借力。
- 纏絲勁- 非圓即弧、非順即逆、不丟不頂、沾連粘隨、化打結合、以化為主,以立身中正為前提,沒有直來直去的勁。
- 彈簧勁- 曲蓄有余、內氣鼓蕩而發放出的鬆活彈抖力道。
- 蛹動勁- 運勁節節貫串、連綿不斷。練習時要求靜運無慌,沿路纏綿。
- 對稱勁- 輕沉兼備、對拉拔長、八面支撐。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利於穩定重心,保持動態平衡。
- 虛靈勁- 即虛實及時轉化,從預備勢到收勢,總是上身為軸,立身中正,虛領頂勁,重心總偏於一腳,虛實靈活互換,輕沉兼備,做到上部虛領頂勁,下部虛實倒換,把握動態平衡,如同不倒翁。
- 磨盤勁- 上下交錯、左右絞絆,手腳上下配合。
- 意念勁- 意領形隨、潛力無窮。意念是人體潛在的隱形強大之力,練拳時每招每式每個動作的運行過程中,都要用意念。意念中假設敵方在前、假設反作用力(即阻力)、每個動作的技擊含義,用意念導引,使全身的意氣力;精氣神統一起來,結合起來,凝聚起來,三元合一,從而集中周身精力于一點(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