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功夫」與「功力」的關係,容我引用馬虹老師所整理「陳式太極拳體用圖解」書中的一段話:「功力,是太極拳的本。一切武術的功夫高低,主要是看它的功力深淺。當然,太極拳的功力既包含外功,也包含內勁。太極拳強調意氣力、精氣神的三結合。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講,太極拳首要處在培元固本,實質上是着眼於培植和增強人體的整體素質。不懂勁力、沒有功力的太極拳,只能稱為空架子,或者只能起到一定健身作用。陳老師常講力量占七分,技巧占三分;功力,包括力量和技巧。因此,如要求全面繼承和弘揚太極拳的功夫,必須在提高功力上下功夫。」

功夫是指武術的技藝、招式和技巧,強調的是武術的形式和動作的規範性。 功力是指武術的內在力量和實力,強調的是武術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效果。區分起來,功夫是武術的外在形式,是學習和掌握武術的基礎;功力是武術的內在實力,是武術的靈魂和核心。 兩者之間的關係則為:功夫是功力的載體,功力是功夫的體現。 只有掌握了紮實的功夫,才能更好地發揮功力。 只有具備了深厚的功力,才能真正領悟功夫的精髓。因此,在武術的修煉中,功夫和功力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兩者兼備,才能達到武術的最高境界。
若在真實博鬥時遇到像練家子高手如何應對?我先說最佳答案:逃,逃得越快越遠,越好。但是,假設是逃無可逃、終需一戰的情況呢?有練內家拳的朋友可能會說運用接觸瞬間的反作用力,將巨力引回施加於對方而取勝。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練到能靈活運用此力的境界不是不可能,但那很難,非常難,因為真的難,所以要說三次。也就因為很多號稱傳武大師過度相信這個境界,沒有確實驗證過對力量的感知、對時機的掌握,以及熟練的技巧就貿然上擂台,所以就是大家看到的,流鼻血、直接後倒昏死…各類醜態百出。我認為還是要務實一點啦,因為真實博鬥絕不可能像大家在網路影片上看到的那樣,受技方攻擊一下(或幾下)後就定在那,任由施技方展示各種華麗技法,而是會靈活變位,伺機連續飛快施以重拳。就算一時守得住,遇到連鋼板都能打彎的練家子連擊之下(還各種角度- 這裡先不討論王八拳),試問眾多內家拳朋友自問能撐多久?
另外有關「硬底軟功夫」一詞,個人理解的是硬底軟功夫並非單指身體柔軟度,而是指力量的運用方式。硬底指的是力量的爆發力,軟功夫指的是力量的控制與轉化,這在博鬥中非常關鍵,因為需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剛柔並濟的力量才能發揮效果,以最適合的發力方式,有效擊敗對手。即使是堅硬的鋼板,在特定條件下也能被打彎,這就說明硬底軟功夫的運用方式非常重要。
我還是覺得,不論外家拳內家拳,個人看法是練的方向不同,但最終都是要達到內外兼修的境界,兩派各有長處,非常建議在有適當防護與場所(例如哪位版友認識或經營技擊中心的)的情況下,雙方友善切磋,點到為止(就是別把對方送進醫院),實地驗證自身所擁拳理,大家良性務實地發揚正面的武術精神。(這樣應該是算敲碗不算煽動教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