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老師於1999年5月15日在北京全國第十期陳式太極拳教練培訓班結業式所講的〈太極拳修練工程〉中提到,懂勁是練好太極拳最關鍵課目,最重要關口,實質性內涵,也可以說弄懂太極勁是太極拳的靈魂,所以「拳法之妙,在於運勁」。而要弄懂的話,必須著重以下面向:
一. 人體力源 - 《拳論》說「勁起於腳」,練拳要強調根節鍛煉。人體發力都是成對的,只有腳蹬地(作用力),借大地反彈力(反作用力),才是人體力源。所以打拳必須固根,落腳生根,行功中腳要五趾抓地,涌泉穴虛,而且腳不可亂動。腳好像船舵,關乎行動方向,決不可亂動,出腳落步都與整體運動完全一致。
二. 勁力變化 - 從學理上,腰部臟腑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並轉化為人體能量的關鍵部位。同時,腰又是勁力變化樞紐。練拳時要養成一種習慣,就是不論大小動作,都以腰部帶動(武術界有個術語叫「丹田內轉」)。三. 運勁軌跡 - 意即弄清勁力運行起點、路線、施力點、支撐點、着力點(落點)變化的規律要領。勁力之源在腳,運勁樞紐在腰(現代健身有個術語叫「核心肌群」),勁點可以形之於手,也可發之於肩、肘、胯、膝、腳等部位。總之,腳蹬地,地的反作用力(反彈力)運到腰,鬆胯、折疊、旋轉,通過胸背配合,送到上肢發力點上;或通過髖關節與股骨,送到下肢發力點。
四. 太極勁特徵 - 此節之前已發專文(見「太極拳五四三-7」)分享,不再贅述。
五. 發勁機勢 - 簡言之,太極拳發放對方技巧主要在化打結合、合一,就是在纏絲勁中化解對方來力,化中有打(發),有化有打,以使對方失去平衡、失勢為目的(合氣道有個術語叫「破勢」)。太極拳發勁是得機得勢的問題,要想及時感知摸清敵人來力動向,首先要會聽勁。太極拳之所以強調輕柔,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在與敵人接觸時先化,而化勁中又常含發放,即上述的「化打結合、合一」。但在什麼情況下發勁?時機形勢如下:
- 打空,運用所謂太極八法,引進對方來力,使其落空,然後迅速發放之。
- 打直、打僵、順其僵勁走向面發放,在螺旋動作中展現橫破直、直破橫,以順勢借力發放之。
- 打癟,當對方上肢失去掤勁,癟到貼近軀幹時,我勁速發至中心線使其失重。
- 打拱,發現對方拱肩時,迅速順其拱勁發放之。
- 打架(肘),只要對方肘有上浮、上架時,立即反拿其肘關節發放之。
- 打怔,太極拳中有許多虛攏詐誘之勁,諸如驚上取下、驚下取上、上中下一盤並取之勢,對方一旦發驚、發呆、發慌、發怔時,便迅速發放之。
- 合而后發,當對方不論上肢、下肢被我合住(別住、絞住),勁背時即發放之。簡單說就是我臂在敵臂外側時合而發之,在其內側時,則借而發之。
- 下塌外張,以意領勁,將我力沉按到對方根節,當對方有反射力時,立即再向前上搓、向外碾發之。
- 先誘后發,就是「先給後要,先要後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即誘打結合的折疊發放法。
- 上下絞截發放之。
此外,還要從人體力學研究使對方失去平衡的各種方法,例如以球切線原理,將來力滑掉;以槓桿原理,使對方失去平衡;以力隅原理,順其來力將對方在螺旋中發出;以及摩擦力、彈抖力等力學原理,運用在化打發放之中。不論哪種手法,都要着眼於根節。培我之根,毀敵之根;固我之根,搖敵之根。平時練拳架,練發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腳根穩固性,方位、角度、重心變換及轉動時軸心,全部都要清楚,才能維護自己的動態平衡與穩固。一旦與人交手,要注意對方腳根,設法破壞他的根節,力求自己重心穩定。平時打拳,要時刻注意培根、正根、固根鍛煉,從而達到根深蒂固,應敵自如。
* 整理後感想:個人在合氣道稽古時,壓力測試前文所說太極勁特微與發勁時機形勢,確實深具功效。從另一角度批判思考,遇到對方是猛烈剛強路線時,會是另一層次的挑戰。以上整理分享完畢,祝練武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