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水(上)
前面說了,靈我與初階有關,初階正是鍊痴毒解無明,習得專注雛形的時候。
初階同時也是責任由無到有的階段,是責任此一能力的萌芽期。
五階則是責任由有到成的階段,也是真正愛自己的基礎所在。從第五階開始,將無法忽視自己的真正感受,也無法不去重視自己真正的情感,故而能真正愛自己,也是認識、了解、學習真愛的起點。
此外,靈我與五階也有關。
雖這麼說,但不代表靈我只屬於初階與五階。
諸我皆有八階,像前述的真我有八階,有高階真我,也有低階真我,而同樣的,靈我也有自己的八階,有高階靈我,也有低階靈我。
靈我與初階及五階有關的意思,可當作是靈我容易在此階獲得進步的意思。
以及,初階的突破與靈我的特性有較大的相關性。
同樣的意思,五階亦適用。
進一步描述的話,可想像自己的意識是八階,八階則是一棵樹,這棵意識之樹植栽在名為身心靈關係圖的巨大土地上,而整個大地就是潛意識,即包含靈我、真我、身體我、假我、社會我的諸我總和潛意識。
而「靈」的所提供的養分,就是對於初階的意識之樹成長很重要的養分。
差不多,就是如此。
也因如此,如想深入理解靈提供的養分,關於初階的特性及其所處的界域環境就有必要去了解了。
不過,一開始,鍊魂三寶是先有鏡,再有身心靈關係圖,最後才有八階。
身心靈關係圖早期便已搭配五行的特性,作為輔助鏡的資料歸納之用。
後來有八階後,發現身心靈關係圖的諸我五行特性與八階的意涵內容有相合之處,這才嘗試去將八階相容於其中。
所以,要了解靈我與初階的關係,便要先認識初階是個什麼樣的存在,才能理解兩者之間如何相容。
但在那之前,身心靈關係圖是先與五行搭配在一起的。
按這個順序,就要先來介紹靈我與五行中「水」的關係,而後才會說明與八階之間的呼應。
那說到「水」,會先想到什麼?
對哲學有興趣者,可能想到老子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居。」或赫拉克利特所言:「萬物流變(panta rhei)」。
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水是一種既非固體亦非虛無的存在,它在形態上具備流動性與可變性。
水的存在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因應環境而形,老子所言則傳達水的柔弱而堅定、謙下而有力的存在狀態。
水在認識論中象徵潛意識、模糊與感知之間的橋梁。
一般認為,水代表潛意識的深層原型意象,是我們意識與未知之間的流體通道。
在東方,水也是「無為而治」或「知止而後有定」的象徵,人應如水般順勢而行,不執著於控制,進而通達更高層次的知與智慧。
佛教中對水的理解更偏向象徵層面,尤其作為心靈的鏡像與淨化的象徵。
心如水,清淨無染。
佛經常用「淨水」來比喻清淨心。
《楞嚴經》言:「如來藏性,猶如澄清淨水」,水本清淨,唯因染塵才顯混濁。
淨土宗中,極樂世界有八功德水,代表身心清淨、滋潤法身之意。
波動即煩惱,平靜即智慧。
心如水波蕩漾,煩惱現前;心如止水,方可照見萬物本來面目。
佛學中的水象徵心的清明與法性的澄澈,修行即是恢復心的「如水之性」。
以倫理學範疇來看,「水利萬物而不爭」,是一種非對抗性、非主導性、卻又深具影響力的倫理原則。
在康德式的義務論或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中,水不具備主體性,但它展現出一種自然的道德潛能——謙卑、包容與涵養。
水包容萬象、潤物無聲,正如「德」的展現:不求報償,卻自有其道。
在道家(特別是《道德經》)中,水被視為「道」的最接近具象之物。
老子言:「上善若水」,非讚美水的物質形態,而是讚美它所展現出的順其自然、處下不爭、潤物無聲的「道之德」。
水可滲透岩石、可穿鑿山川,象徵柔能制剛。道家謂:「柔弱勝剛強」。
水無所不在,卻不自居中心。
水流處低,甘為萬物之下,契合「無我」與「順勢」之道理。
水性變化無常、因勢利導。
道家認為,水象徵陰性能量的變化與潛能,柔順不爭中蘊含力量,是修道者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儒釋道三家說了兩家,那關於水,儒家有何說法?
好像不多,但也有。
「水靜則明,德性自現」:乃朱子言。「人心如水,清則能照物,濁則無以見理」,將水視為修身養性的反映。
王陽明言:「良知如水,不學而知」,水不需雕琢自有清明,正如人心本具良知。
水在自然中循序漸進,恰如《中庸》的「不偏不倚」,具有包容與平衡之美德。
在儒家,水是人性德行的象徵,養心如養水,清者見道。
看來三家意見沒差很遠。
形上學則探討水的存在終極實相。
水既是實體,又如「道」一般不可捉摸。
探索「存在之謎」時,若以水為喻,便是一種既可觸又難以定義的存在:看似平凡卻深不可測。
水之本質是流、是轉化,是「存在在生成中的存在」,不固守任何形式,也不排拒任何形式。
水的流動形象也象徵當下即永恆的時間觀。
佛教中的「剎那生滅」與現象學中的「此時此地的經驗」都在水的流動性中獲得啟示——水流中,每一滴都是新生,每一刻都在變動中存在。
水在宗教中則常被視為淨化、生命、再生和神聖的象徵。
許多宗教都將水用於洗禮、祝福儀式,並賦予其淨化罪惡和帶來神聖力量的意義。
基督宗教之中,在舊約聖經記載,創世之初上帝為了人類的罪惡以洪水滅世,在新約之中,耶穌本身受過洗者若翰的洗禮,後來基督徒是經由受洗禮聖事進入教會。
洗禮是基督教的重要儀式,通過將水澆在受洗者身上,象徵著洗滌罪惡,進入教會。
天主教的聖水則能用來祝福教堂、信徒,並具有驅逐惡魔的作用,滌淨罪愆。且認為某些聖地的泉水則被認為可以治病。
印度教的傳統是人的一生中必須到瓦拉納西以恆河之水沐浴一次,洗淨一身的罪惡。
大乘佛教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是手托柳枝淨瓶,普施甘霖,象徵著慈悲和普渡眾生。
道教則有以符灰泡水供人飲用以治病的習俗。
搜尋資料時還看到個有意思的說法:
《易經》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地未分,萬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見於水,故《靈樞經》曰:“太一者,水之尊號。先天地之母,後萬物之源。”
大概意思就是,水和道的性質是最相似的,是由道所衍生出來的初始物質,而且它在天地萬物生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是為萬物之源。
《聖經》中則記載,上帝創造了天地萬物,太陽星星月亮,但是它唯獨沒有說,上帝創造出了水,它只是記載說,上帝在諸水之間分開了空氣,然後創造出了這個世界。
該文作者言:「那麼是上帝沒有本事創造水,還是水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乃至於上帝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
所以,水是生命之源的意思,似非空穴來風,也許是某些遠古傳承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