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為何買下喜馬拉雅?
音頻市場的價值與宿命,看一場聲音帝國的重構!
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以約43億美元收購喜馬拉雅的消息塵埃落定之際,一場關於長音訊未來的激辯也悄然展開。這不僅是中國音訊產業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併購案之一,更是一次對「知識付費」、「聲音經濟」、「UGC平台」三者價值體系的深層重估。
由於我以前曾任職於 himalaya,所以看到這個新聞之後,想要完整了解一下始末,就整理了這篇文章。

老實說,himalaya 的網頁端從 2023 到現在都還沒更新更新這張封面圖 & 標語讓我蠻意外的XD
一、誰是騰訊音樂?誰是喜馬拉雅?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encent Music Entertainment,簡稱 TME)
騰訊音樂娛樂(TME)是中國線上音樂行業的龍頭,擁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與全民K歌等平台。近年來,TME也積極向「長音頻」領域進軍,推出「酷我暢聽」App,並與閱文集團合作開發有聲書 IP,如《慶餘年》、《全職高手》等,打造內容生態。根據 TME 官方披露,該平台上線後推動集團長音訊業務 MAU (月活躍用戶數 Monthly active users )在當季突破1億。此次合作被視為騰訊系在音訊領域對抗喜馬拉雅的重要佈局,雙方通過 IP 聯動實現了內容生態的協同拓展。
喜馬拉雅 ximalaya (海外版為 himalaya)
喜馬拉雅成立於 2012 年,是中國最早的在線音頻平台之一,專注於有聲書、播客、知識付費與 UGC 內容。其用戶總數已超過 6 億人,移動端月活達 3.18 億,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音頻平台之一。
- 2013 年
喜馬拉雅正式上線,成為中國最早的在線音訊平台之一,聚焦有聲書、播客、知識付費與 UGC 內容。 - 2014–2017 年
2014年,活躍用戶突破 5000 萬大關。快速擴張內容類型與創作者規模,建立知識型內容優勢。UGC 生態活躍,平台用戶與內容儲量持續成長。2017年9月,喜馬拉雅發佈海外版 Himalaya ,正式登陸日本 Podcast 播客市場。 - 2018–2020 年
進入成長高峰期,平台總用戶數突破 5 億。與多位頭部知識 IP 合作,鞏固專業內容護城河。逐步籌備上市。 - 2021 年 5 月
首次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申請,估值一度達到 50 億美元。但因滴滴事件與中概股監管壓力,隨後撤回申請。 - 2021–2023 年
面對「短影音競爭」與「免費聽書平台」崛起,平台營收增速放緩(由43.7%跌至1.7%),用戶付費率下降,UGC 創作活力衰退。公司三年內裁員超過 1700 人,裁員幅度達 39%。
(註:這段時間我剛好在 himalaya 國際版工作,期間日語、西語、英語組默默一一收場,剩下華語組繼續將中文內容推送給海外華人 + 進入台灣市場。) - 2023 年
首度實現年度扭虧為盈(淨利潤 2.24 億元),但主要依靠銷售支出與人事成本大幅縮減。用戶月活突破 3.18 億,但創作者與內容多樣性雙雙下滑。 - 2025 年 4 月
喜馬拉雅子公司(喜攀(上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突然增資至 28 億元,市場普遍認為為併購鋪路,併購傳聞再起。 - 2025 年 6 月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正式宣布收購喜馬拉雅,交易估值約為 43 億美元。標誌著這家中國最大音訊平台結束獨立運營,進入騰訊音樂聲音生態系統。
二、誰在與騰訊、喜馬拉雅競爭音頻市場?
🔸 荔枝FM
2013年,荔枝FM上線,曾以「人人都是主播」為口號,使用者可以用手機就能註冊帳戶和錄製、上傳音頻節目,主打用戶生成內容(UGC)和社群互動。
至2017年,其宣稱用戶數破一億,並於2020年成功赴美上市。然而,荔枝FM自上市後累計虧損超過 3 億元人民幣,規模與影響力持續萎縮,目前已接近退市邊緣。其主要困境在於變現能力薄弱與用戶留存乏力。
🔸 蜻蜓FM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音頻平台之一,於2011年9月發布。蜻蜓FM 一度擁有大量有聲書與廣播節目資源。然而近年來,其個人用戶市場大幅收縮,轉向 B 端企業服務與車載音頻解決方案。儘管在特定垂直場景仍具基礎,但在公眾市場的存在感大幅下降。
🔸 懶人聽書(騰訊旗下)
2011年創立,主打網文有聲書,是中國最大的有聲書轉譯平台之一。騰訊於 2021 年將其納入版圖,企圖以此補齊長音頻缺口。然而,由於主要聚焦網文 IP,受限於內容題材小眾,對騰訊整體音頻內容生態的貢獻有限,也難以支撐平台級擴張。
🔸 番茄小說 & 番茄暢聽(字節跳動旗下,Tiktok抖音的母公司)
字節跳動憑藉其強大的流量與技術優勢,在 2021 年推出「番茄暢聽」,與「番茄小說」和「抖音短劇」構建起「閱讀—聽書—短影音」的閉環生態。其採用免費聽書模式快速擴張市場,用戶規模在短期內迅速上升。憑藉 AI 語音合成降低內容生產成本,番茄暢聽成為對喜馬拉雅衝擊最劇烈的競爭者之一。
字節跳動旗下的「番茄暢聽」推出的「聽抖音」功能,更讓短影音轉為音頻收聽成為常態,嚴重壓縮傳統音頻平台的用戶使用時長。更別說市場上還有得到、微信閱讀、小宇宙等眾多平台搶奪用戶的碎片時間。

喜馬拉雅遇到的瓶頸
上市受挫:自 2021 年起四度嘗試 IPO 未果,估值從高峰的 50 億美元大幅縮水。
增長放緩 & 競爭激烈:平台 2021 至 2023 年間(在「番茄暢聽」上線後的兩年間)月活用戶增長率從 54% 跌至 3.7%,營收年複合增長率不足 2%,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更嚴峻的是,其賴以起家的UGC生態遭受系統性破壞:創作者數量從437.6萬銳減至290.3萬(流失率達33.6%)。
商業模式壓力:高額版權採購與主播分潤導致成本壓力沉重,盈利主要靠裁員與壓縮市場支出,2023年裁員占比達39.26%。
當「番茄暢聽」通過位元組系流量池和 AI 語音合成的技術實現內容成本指數級下降時,喜馬拉雅仍受困於高額版權採購和主播分成成本。
2023 年起,「騰訊音樂」轉向了技術決勝,不再高調宣揚月活,而是建成了行業首個音訊 AI中台,實現「10分鐘生成1小時有聲書」的突破性效率。至 2025 年,其 AI 生成內容已替代 20% 版權採購成本,而喜馬拉雅仍深陷高額版權續約困境(版權支出佔營收 41% vs v的 12%)。
三、騰訊為何買下喜馬拉雅?
生態補足與「存量換增量」的雙重盤算
事實上,騰訊音樂與喜馬拉雅最早在2022年就展開併購接觸,但因雙方在品牌獨立、管理權安排等問題上分歧頗大,談判一度停滯。對於雙方來說,這筆收購顯然是一次各取所需的交易。
1. 戰略補位:從內容到場景的全面補強
騰訊早年自研的「企鵝FM」已終止,「酷我暢聽」的長音訊布局雖有進展,卻無法快速破局。未來喜馬拉雅的加入,瞬間為騰訊補上:
- 3 億月活、超 1500 萬創作者資源
- 內容補強:500 萬小時以上的內容總庫存
- 車載場景拓展:與 80 多家車企合作的語音場景入口
喜馬拉雅目前已接入特斯拉、NIO 蔚來等 80 多家車企語音場景,而騰訊音樂正致力於智能車載平台建構。雙方結合,將有助於騰訊在汽車座艙音頻生態的布局,進一步提升用戶滲透力。從「耳機場景」到「車載場景」,騰訊終於補齊了聲音生態的全鏈條。
2. AI 驅動的成本革命
騰訊在 AI 音訊生成上的進展顯著:自建 AI 音訊中台,2025 年內容生成效率提升十倍,已替代20%版權採購成本。未來與喜馬拉雅整合後,AI 將推動雙方從「規模競爭」轉向「效率競爭」,形成技術優勢的新型內容供應鏈。
3. 資本盤算:以低估值換未來增量
喜馬拉雅估值 43 億美元,遠低於騰訊本身的 5.2 倍。這是一次典型的「存量換增量」交易:
- TME 2023 年營收增速僅 2.3%,業績壓力漸增;
- 長音頻 MAU 長期無突破,收購直接提升使用者基數與使用時長;
- 喜馬拉雅內容與 QQ音樂、全民 K 歌等產品聯動潛力巨大(如:《三體》與科幻歌單的推薦綁定策略)。
四、失血中的喜馬拉雅:
當長音訊淪為生態附庸,價值何在?
抖音、小紅書等平台佔據了用戶大量注意力,使長時間專注聽音頻的場景變少。當「收聽音頻」不再是使用者的第一選擇,無法獨立變現與成長,它就只能成為大平台「豐富場景」的陪襯,而非主角。
曾被寄予厚望的「知識付費革命」,如今看似走到了岔路口。
荔枝FM 上市後累虧超過3億元、蜻蜓FM 轉向企業市場、懶人聽書無法破圈,曾經高歌猛進的長音訊平台,如今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苦苦掙扎。而喜馬拉雅的「賣身」正揭示了一個殘酷事實:單靠內容變現,無法撐起獨立商業帝國。
喜馬拉雅在 2023 年實現 2.24 億元淨利潤的背後,是銷售費用腰斬、裁員近四成、創始團隊薪資砍半的代價。這是「止血式盈利」,而非可持續增長。
- 核心內容版權續約成本暴漲(如《百家講壇》翻五倍),導致用戶大量流失;
- UGC 內容生態快速萎縮,創作者流失超過30%,平台日漸成為一個「內容外包工廠」而非創作社群;
- 使用者日均收聽時長仍達 130 分鐘,反映出深度內容需求依舊存在,但缺乏強力推動。
然而,喜馬拉雅依舊擁有強大的內容資產護城河:
- 36億分鐘內容時長、超過459個品類;
- 擁有 230 位知識型KOL,如許知遠、吳伯凡、管清友;
- 9800 萬 IoT 與車載場景月活,是實體場景擴張的重要門票。
(備註:IoT(Internet of Things),中文是「物聯網」,意思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實體設備(如家電、汽車、手錶、感應器等)透過網路連接起來,讓它們可以彼此溝通、交換數據,甚至自動執行任務。)
五、交易後的整合與變化
AI + 出海:騰訊音樂與喜馬拉雅的增長新引擎
喜馬拉雅早已布局 AI 領域,成立「珠峰實驗室」,研發出「珠峰多模態大模型」,已產出超過 2.4 億分鐘 AIGC 內容,滲透率達14.8%。
未來,騰訊音樂的技術與海外資源,結合喜馬拉雅的內容與AI能力,有望打造出「下一代智能聲音平台」:
- 跨裝置、多場景分發:AI實現個人化推薦、車載語音內容自動匹配;
- 文化出海:喜馬拉雅已有國際版產品,AIGC 技術降低語言與製作門檻,讓中文內容更易跨文化傳播;
- 全球分銷能力:騰訊音樂已有海外佈局,可作為喜馬拉雅出海的推進器。
對有聲產業的影響與前景
這場收購對中國乃至亞洲的有聲產業有深遠影響:
1. 產業集中度提升
騰訊音樂與喜馬拉雅的合併,意味著中國長音頻市場將進一步向頭部平台集中,中小平台生存壓力加劇。
2. 商業模式競爭升溫
免費模式(如番茄暢聽)與付費模式的較量愈加激烈,未來誰能在用戶滲透率、轉化率與成本控制之間找到平衡,將主導市場。
3. 技術將成勝負關鍵
AI 合成、內容推薦、數據精細化運營等技術將決定平台未來競爭力。騰訊在此方面已大幅領先,而喜馬拉雅若能順利接入其能力,有望重新取得增長動能。
4. 激發國際佈局潛力
這場收購不僅是一場本土戰略調整,更可能為騰訊音樂拓展海外市場鋪路。特別是在東南亞與中東市場,中文音頻內容正逐漸擴張。
六、未來挑戰:喜馬拉雅的新生,還是終結?
喜馬拉雅稱將保持四不變:現有品牌不變、現有產品獨立營運不變、核心管理團隊不變、公司戰略發展方向不變。不過,整合之後,真正的問題才剛開始浮現:
- 喜馬拉雅的品牌獨立能否真正持久?
- UGC 內容創作基因能否延續?
- 在騰訊音樂的商業壓力下,會否被迫成為「內容流水線」?
- 長音頻內容是否能真正跳脫「平台配角」的命運?
這場交易,可能不只是產業的一場整合,更是對聲音內容價值本質的再思考。
結語:這不是終章,而是一場重構的序幕
騰訊音樂收購喜馬拉雅,為中國音訊產業揭開了新的篇章。這是一場資本主導的戰略聯姻,也是一場關於內容未來的價值賭注。
聲音,曾被視為「輕」媒介,如今卻在 AI 浪潮與跨平台融合中,逐漸蘊含出「重」價值。而長音頻這種節奏緩慢、內容深度高的媒介形式,是否能在這場聲光之戰中重新爭得一席之地?
時間會給出答案。
本文內容使用 ChatGPT & 自行編輯,整理多篇文章:
- 經濟日報 騰訊音樂收購喜馬拉雅
- Yahoo!財經 騰訊音樂收購喜馬拉雅 補足長音頻短板
- 鈦媒體 騰訊音樂馴服喜馬拉雅:一個獨角獸的低頭時刻
- 證券時報網 喜馬拉雅被騰訊音樂收購,商業化困境依舊難解
- 東方財富網 騰訊音樂與喜馬拉雅的“雙向奔赴”,能否撬動音訊全球化紅利?
- 介面新聞 喜馬拉雅出海日本的三年:本想做平台,卻成了“MCN”
哈囉,我是 Lazy Lily
出身於內容農場,離開之後還是想繼續寫自己喜歡的內容,也推廣喜愛的內容。
【Medium 寫閱讀心得、工作體驗】Lazy Lily廢文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