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這齣舞台劇中實力堅強的演員吸引後,我毫不猶豫地購入了票券,非常期待進劇場觀戲。正如劇名所暗示的,劇中描繪的母子關係宛如蘑菇一般:表面無害,卻暗藏毒性。
這種「有毒親子關係」,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真的不算罕見,因為不同世代的成長背景,親子間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溝通困難,因此才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俗語。但在這段關係中,究竟「毒性」有多深、多濃?
我觀賞的場次是由王琄跟黃迪揚擔綱演出,一開場燈光亮起,兩人的互動非常自然真實,很快就把我帶進劇情裡。
黃迪揚飾演的兒子,呈現出對生活感到麻木、無法坦率表達內心想法的模樣;而王琄飾演的母親,則是一位愛恨分明且壓迫感強烈的角色。前半場大概60分鐘,兩人之間表面和諧卻暗藏波瀾的互動,慢慢揭開那隱藏在日常背後的情緒與矛盾。有時候爭吵到激烈處,卻在提及某段童年回憶時露出溫柔幸福的笑容;下一刻,因為對家裡牆上那個「洞」的不同解讀,瞬間引爆一場情感風暴。
劇情後半段則以荒謬卻哀傷的意識流方式,描繪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創傷與期待。隨著他們真正站在彼此的立場上理解對方,也慢慢放下對自己與這段關係的怨懟。
整齣戲讓我看見了一段既渴望靠近、又想逃離的的關係。母親在「當母親」跟「當女人」這兩個身份之間不斷掙扎,對逝去的青春仍舊懷抱追憶與渴望,並以「我是為你好」的名義愛著孩子,但這樣的方式,並非孩子真正想要的愛,彼此的不理解逐漸加深了距離,而這份距離又進一步加劇了母親的不安,導致她更加強烈地控制孩子,形成了惡性循環。
孩子則一方面渴望掙脫母親的掌控,一方面又依戀一切以自己為中心的母親,他渴望自由,也渴望被理解。這些糾結與情緒,透過兩位演員層層遞進的演出,細膩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觀戲的過程中,數次感到十分沉重與哀傷,雖然很幸運地生長於一個關係和諧的家庭,原生家庭似乎並未在我身上留下明顯的創傷,但我知道,身邊有些朋友長年受到家庭的束縛與傷害,甚至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與創傷共處。「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你以前不是這樣啊」這類話語,表面上看似關心,實則像一副枷鎖,將對方緊緊束縛,否定了他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想到這些真的讓人很難受。

想對那些曾經、甚至仍然身處其中的朋友們說:所感受到的痛苦與內疚,我相信是真的很重、很難承受。正因為那份痛苦如此巨大,你可能說出並非本意的話、做出違心的行為,那也是一種真實,請不要苛責自己,你值得被溫柔對待。
從自己開始也沒關係,當你願意對自己溫柔時,也會發現,你開始能對世界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