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芒草心有另一個名為「香香澡堂」的企劃,於是下午便帶著物資前往香香澡堂,與店長碰面。店長非常親切,向我介紹了香香澡堂創立的初衷,以及在澡堂裡發生的一些小故事。
香香澡堂位於廣州街上,雖然空間不大,但規劃得十分妥善有效率。除了提供安全、舒適的盥洗空間外,還會提供食物、衣物等生活物資,並協助無家者處理租屋問題、重返職場等,是一個兼具功能性與社交性的空間。
其中我認為最有趣的是,澡堂還舉辦泡麵與飲品的票選活動,讓澡客可以投下自己喜歡的選項。店長也分享,無家者在接受物資時,通常沒有選擇權,例如某些因宗教信仰無法食用牛肉或豬肉的無家者,難以拒絕這些物資,若因私人因素拒絕,反而可能遭到批評。因此,澡堂特別重視「選擇權」,希望透過這些小活動,讓澡客能感受到尊重與歸屬感。
在與店長的交流中,我也聽到許多無家者的故事,每個都像戲劇般難以置信。原本以為無家者多是因不良嗜好導致流落街頭,但也有如店長所說,有些人是因長期需依賴輪椅,卻獨居在無電梯的老公寓高樓層,行動不便,最終選擇露宿街頭。這些選擇的背後,其實是無奈與現實的妥協。
我也好奇地問店長,為何在這麼多社福領域中,會選擇服務無家者?店長分享,他曾在其他社福單位工作,最初對無家者的印象也與一般人無異——認為他們四肢健全,卻整日待在公園或車站。直到真正投入服務,才發現無家者是一個社會定位相對模糊的族群,因缺乏明確的身分認定與標準,讓統計人數與分類都非常困難。有些精神障礙者,只因沒有居所,也會被排除在原本的照顧體系外,被歸類為無家者。親身接觸後,才真正理解這個族群與他們的故事。
在香香澡堂的短暫停留,可以真切感受到平等與尊重的氛圍。這裡不只是提供洗澡和物資的地方,更像是一個讓人找回自我選擇權與尊嚴的空間。
我們常說「居住是基本人權」,但真的落實在每個人身上了嗎?我開始想起那些被社會輕易歸類為「無家者」的人。他們不是一個統一的群體,而是許多獨立而真實的生命故事,甚至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家」的定義。
或許,在我們急著給出結論、貼上標籤之前,可以先停下來、聽聽看他們的聲音。有時候,一個人的選擇背後,藏著我們從未想過的艱難與勇氣。
然而,強行驅趕無家者並不會減少無家者的存在,只是將他們推向社會更邊緣的角落,讓整體社會網絡出現裂縫,但正因社會並不完美,我們才需要看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縫隙,然後,試著讓它不那麼孤單。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IG上搜尋:香香澡堂
可以預約澡堂導覽及物資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