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即將來臨,大家有安排旅遊計畫嗎?但對於許多人來說,暈車、暈機、暈船這些搭乘交通工具的動暈症常常是出門遊玩最掃興的地方。究竟有哪些藥物能緩解動暈症呢?本週就來介紹動暈症和用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動暈症是怎麼造成的?
一般認為動暈症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從視覺、本體覺與前庭覺三種不同感知來源所接受到周遭環境變化訊息不一致所造成的,舉例來說在一艘船上眼睛所傳達給大腦的視覺訊息是正在緩慢前進,但內耳的平衡器官卻感受到左右或上下起伏的搖晃,當視覺和內耳對環境感知的不一致就會造成暈眩。再舉一個例子就是換不同度數的眼鏡時因為光學扭曲改變,視覺所看到的和我們戴舊眼鏡時習慣的本體覺產生差異,就有可能有暫時性的暈眩。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快速的刺激往往不會誘發動暈症,反而是頻率較低的刺激較容易引起暈眩1。此外動暈症也和心理因素有關,有些人在上交通工具前就會開始有症狀,且有研究顯示高達45%的動暈症患者可以透過沒有藥效的安慰劑緩解症狀1。
●動暈症的好發族群
女性較男性容易發生動暈症,月經期間或懷孕期間則更容易發生。兩歲以下的幼童很少發生動暈症,6~12歲最容易發生,其中9~10歲是發生率最高的時期。隨著年紀增長動暈症發生機率會逐漸下降。
●動暈症的用藥
➤東莨菪鹼(Scopolamine)
東莨菪鹼是治療或預防暈動病最常用的藥物之一。透過抗膽鹼作用緩解動暈症,同時也可以減少腸胃道蠕動與唾液分泌,藉此減少暈眩時腸胃道相關症狀。市面上常見的是含有東莨菪鹼的貼片,需提早4小時貼於耳後無毛髮處,優點是只要持續貼著藥效可以維持長至72小時。一些研究顯示東莨菪鹼的止暈效果略優於或等於抗組織胺2,且鎮靜的副作用較抗組織胺輕微3。
➤第一代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藥物用於動暈症並不是取其抗組織胺的效果而是利用它在中樞的抗膽鹼作用,因此只有第一代抗組織胺才能緩解動暈症。常見用於動暈症的抗組織胺包含dimenhydrinate、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以及meclizine:
- dimenhydrinate和diphenhydramine:
止暈效果較強,嗜睡副作用也較強,藥效約6-8小時 - chlorpheniramine:
止暈效果中,嗜睡副作用也較少,藥效約6-8小時 - meclizine:
止暈效果較前兩者弱,嗜睡副作用中等,藥效較長約12-24小時。
- dimenhydrinate和diphenhydramine:
➤非藥物的選擇
- 薑
薑不論在東西方都被認為有止吐的功效,有小規模的臨床試驗指出1~2g的薑可以減少及延緩動暈症噁心的症狀出現2。但其有效性與實證仍不顯著。 - 針灸絆或穴位按摩
透過在特定穴位進行刺激緩解動暈症,雖然在臨床實證上並沒有觀察到顯著效益(研究設計上也很難進行盲測)1,但在亞洲區仍然是常見的選擇之一。常用穴位有合谷、內關和翳風穴。
- 薑
➤其他止暈藥物可以用於動暈症嗎?
有些人可能會好奇,因為其他原因(如梅尼爾氏症、耳石脫落或不明原因的暈眩)醫生會開一些治療暈眩的藥物,例如diphenidol、betahistine等藥物,這些藥物可用於動暈症嗎?
當然實際上仍須看個別藥物的資料,因為不同藥物的機轉不盡相同,且如果該藥物沒有做過動暈症的臨床試驗我們就無法確定它在這方面的療效。單就機轉來說,diphenidol、betahistine等治療暈眩的藥物是作用於內耳神經或循環,相較於東莨菪鹼或第一代抗組織胺直接從中樞抑制,單純調控內耳平衡減少了嗜睡的副作用,但理論上對於動暈症的效果也會較弱(強調這只是「理論上」,因為沒有實際研究進行比較)。
●藥物選擇
- 東莨菪鹼貼片適合用於長途飛機、船班,或交通時間超過12小時以上的行程,但須記得提早使用。
- 藥水因為較容易調整劑量,適合給兒童使用,但須注意有些藥水還有高達5%v/v的酒精,就不適合兒童使用。
- 有青光眼或攝護腺肥大的患者使用動暈症用藥可能使眼壓升高或排尿不順,應審慎評估或選擇非藥物方式。
●總結
- 動暈症主要是因為視覺、本體覺與前庭覺三種不同感知來源不一致造成的。
- 常見動暈症藥物包含東莨菪鹼與部分第一代抗組織胺。
- 治療其他原因暈眩的藥物不一定適用於動暈症,如有疑問建議先諮詢過醫師或藥師。
- 可視不同交通時間或使用族群選擇合適藥物,亦可考慮使用非藥物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歡我的文章嗎?
歡迎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
也別忘了按讚、追蹤我的FB粉專與IG,每週FB與IG都會同步更新文章喔!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harmacy543
IG:https://www.instagram.com/cpharmacy543/
E-mail:CPharmacy543@gmail.com
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 Leung, A. K., & Hon, K. L. (2019). Motion sickness: an overview. Drugs in context, 8, 2019-9-4. https://doi.org/10.7573/dic.2019-9-4
- Sanchez, C. K., & Lusk, K. A. (2015). The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motion sickness. U.S. Pharmacist, 40(12), 34–38. https://www.uspharmacist.com/article/the-pharmacologic-management-of-motion-sickness
- Brainard, A., & Gresham, C. (2014).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otion sicknes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90(1), 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