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我該怎麼配置資產?
其實對我來說,我的投資策略從來不是一開始就定好的,而是隨著本金變化、經驗累積與對市場的認知,不斷調整而來。以下是我這十幾年來的幾個階段資產配置歷程,也許能讓你對自己的投資策略有些啟發。
第一階段:基本面選股時代(摸索期)
剛開始接觸投資時,我採取的是「基本面選股」的方式。這時本金還小,操作目的比較像是在:
- 理解股市怎麼運作;
- 習慣股價波動帶來的心理壓力;
- 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
當時我會花大量時間研究財報、獲利能力、產業趨勢、營運模式,每一檔持股都會追蹤季報與新聞。但幾年下來我發現兩件事:
- 花時間很多,成效卻有限;
- 若遇到突發事件(如財報造假、經營層異動),看到新聞時其實已經來不及了。
這讓我開始思考:花這麼多時間研究個股,卻還是輸給大盤,那是否有更有效率的方法?
第二階段:全面轉向 ETF,專注本業成長
隨著本金開始變大,個股越買越多,管理難度也隨之提升。我決定完全轉向市值型 ETF,改採「被動投資、穩定複利」的策略,當時主要以美國大盤 ETF 為主。
ETF 有幾個好處:
- 分散風險;
- 不用選股;
- 獲得市場整體報酬。
此外,我是開美國券商帳戶直接投資,避開台灣複委託的高成本,同時因為國際匯款繁瑣,我就懶得把股票賣掉匯錢回台灣,以此強迫自己達到長期投資的策略。
這個階段還有個關鍵變化:我把大量心力從投資拉回本業。
第三階段:台美 ETF 各半,兼顧成長與風險
當本金再度增加,我開始進一步做資產分散,將 ETF 配置分為:
- 50% 美國市場(如 S&P 500 或 VTI);
- 50% 台灣市場(如 0050、006208)。
這樣配置的好處是:
- 分散市場風險;
- 方便管理資金流動;
- 同時參與台灣與美國的經濟成長。
第四階段:小幅槓桿+納入少量投機配置
隨著對市場波動的理解與心理素質的成熟,我開始思考是否能更積極一些,加快資產成長速度。
這時我嘗試開啟小幅槓桿(例如部分信貸操作),同時撥出總資產中極小比例的資金,進行個股投機操作。
這麼做的原因是:
- ETF 策略雖穩健,但執行久了確實容易覺得「無聊」;
- 小部位投機能滿足操作慾望,同時控制風險在可承受範圍內;
- 槓桿則是為了在掌握風險的情況下,加快資產累積。
第五階段:資產規模擴大後,加大槓桿,納入房地產配置
當資產來到一定規模後,我開始更積極地使用槓桿,加快資產累積的速度。
這階段除了持續持有 ETF,也開始:
- 納入房地產:進行多角化資產配置;
- 加大槓桿操作:使用信貸、質押與房貸等方式的混合槓桿,並搭配槓桿型 ETF(如 0050 正2)進行操作。
這些操作的前提是:
- 資金池夠大,能承受短期波動;
- 對市場波動有心理準備;
- 能透過財務模型合理預估風險與潛在回報。
槓桿的使用不是為了追求短期暴利,而是建立在風險可控、報酬可預期的策略上。
補充思考:每個階段的重點不同
在我之前分享的四個階段(儲蓄、投資、槓桿、降槓),多數人進入投資階段時本金還不大。這時候追求高報酬率的效益其實有限,反而更重要的是:
- 熟悉市場波動;
- 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 檢驗自己的投資邏輯是否能長期穩定執行。
我會建議用至少五年的時間,檢驗自己的投資策略,再決定是否進入槓桿階段。
槓桿是加速器,可以加速獲利,也能加速歸零。
所以建議在嘗試槓桿之前,先強化本業收入,這樣才能確保:
- 儲蓄率夠高;
- 未來能承擔更高的槓桿比率;
- 現金流穩定,風險可控。
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將正式進入第三階段——「槓桿」。
我會分享自己在槓桿操作上的思考邏輯與實際經驗,讓你清楚了解它在加速資產累積上的優勢,以及背後必須承擔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