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立聯合醫院復健中心明亮的教室裡,空氣中總是瀰漫著患者們努力鍛鍊的喘息聲。今天,治療師像往常一樣,耐心地指導著富田先生進行手眼協調練習。
「富田伯伯,我們現在來做這個動作,」治療師溫柔地說道,一邊示範著,「請您把右手食指慢慢地放到眼睛的位置,感受一下指尖的距離感。」
富田先生點點頭,費力地抬起右手,顫顫巍巍地朝自己的臉靠近。眼看著指尖就要碰到眼皮,他卻突然停了下來,臉上露出一種「大徹大悟」的表情,然後一本正經地對小林說:「哎呀,放到眼睛上,我不就看不見了嗎?那可不行,我還得看電視新聞呢!」
治療師先是一愣,隨即忍不住「噗嗤」一聲笑了出來,眼角都擠出了魚尾紋。她努力憋住笑,清了清喉嚨,解釋道:「富田伯伯,我們只是輕輕碰到眼皮,不是真的要您弄瞎自己啦!」
富田先生聽了,這才恍然大悟般地「哦」了一聲,但臉上還是帶著一絲「你差點讓我闖禍」的表情,引得旁邊幾位同樣在復健的病友也忍俊不禁,整個復健教室充滿了歡快的笑聲。
類似富田先生這樣充滿「意外」的案例在復健室裡屢見不鮮。例如,有位李奶奶在練習抬腿時,總會抱怨說:「這腿怎麼這麼不聽話,是不是想造反啊?」還有位陳伯伯,被要求用吸管吹氣球以鍛鍊肺活量時,他卻堅持要用嘴直接吹,理由是「這樣比較快」。這些看似「脫線」的反應,其實都是病患們在面對身體限制時,所展現出的獨特生命力和樂觀精神。
治療師心想,或許這正是復健路上最珍貴的風景——在挑戰與困難中,總有那麼一抹幽默,能讓人們會心一笑,然後帶著更輕鬆的心情,繼續向前邁進。而富田先生,無疑就是這風景裡最鮮活的那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