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打開豆瓣讀書的2024年度書單時,赫然發現歷史類的榜首,就是這本《康熙的紅票》。恰巧我追蹤的大陸讀書博主——大羅小羅,也在頻道中熱情推薦此書。 於是,出於好奇,我翻開了書頁。沒想到,一讀之下,竟如墜書海,無法自拔。
坦白說,我對康熙,乃至整個清朝的了解,其實所知有限。也許就像多數人一樣,我的印象停留在後宮的煙雨樓臺之間。 記得曾看過一部名為《天下長河》的劇作,講述康熙治水的歷程。劇中的康熙,是一位實事求是、知人善任的賢君。 七歲登基、親手拉下權臣鰲拜、治水、丈量土地、平定三藩、六次南巡、御駕西征、與沙俄簽訂條約……他在我心中,的確當得起「大帝」之名。
我始終相信,童年塑造一個人最初的骨架。而康熙的童年,竟是沉浸於西學的雨露中。 他每日起床後,不是吟詩作對,而是鑽研代數——不是簡單的算術,而是真正的歐式數理。他學天文、曆法、音樂、醫學,甚至只有在三藩之亂最緊張的時刻,才暫時停課片刻。 彼時入華的耶穌會傳教士,不過區區數十人,卻如一股潛流,深刻地改變了整個帝國的知識結構。 他們有人甚至身居欽天監之位,負責朝廷天文與曆法。康熙與沙俄談判時,正是由傳教士擔任拉丁文翻譯。這些異鄉來客,與東方古老帝國,竟有著如此深遠的連結。 那是一個帝王雲集的時代——中國有康熙,法國有路易十四,俄國則是彼得大帝。雖相隔萬里,卻已隱隱出現全球交錯的紋理。
這場跨越時空的共鳴,令人驚歎:世界的連結,遠比我們以為的更早。 我不禁想像:若當年繼位的不是雍正,而是那些更傾向西學的皇子,是否歷史的車輪會轉向另一條軌跡? 是否今日的世界,會呈現出另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