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十一合集(七)-青州之謎】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時間來到袁譚擊退孔融,佔領青州,王修接受袁譚的招募,作為州級的「治中從事」。但同時,袁譚的別駕(也是州級從事官,說起來比較像副刺史)劉獻,就一直跟袁譚說王修的壞話。

後來,劉獻犯了事,理當處死,袁譚就把他交給王修審判。

很會做主管喔袁譚。

沒想到,王修居然判了劉獻免死。這個不計前嫌的好名聲,自然又是沒長腳也自己走了。

這個時期,青州依然是叛亂四起。

「黃巾未平,豪傑多背叛,袁譚就加以官位。」

青州真是越看越有趣,事實上,這個時間點,曹操不但早就收了百萬青州太平道信徒,甚至還接了漢獻帝南下。

曹操一開始是不想這麼幹的,換成是你肯定也是不敢。

北有袁紹反對漢獻帝,勢力已經來到平原北海一帶(袁譚)。南有袁術反對漢獻帝,雖然輸給曹操幾次,汝南依然強大。西是不繳稅好多年的劉表,只差沒稱帝,這時候也是跟張繡同盟。

更不要說東方的呂布,曹操差點被呂布翻了老巢,才剛趕走馬上又借徐州還魂……

這就是眼前的利益。

迎接漢獻帝當時不是最高大正的行為,反而是可能成為過街老鼠的舉動。

君不見楊奉董承狼狽至斯?

那就是因為他們少了呂布。呂布就是當時立場上支持漢獻帝的唯一大型軍閥。

奉迎漢獻帝為曹操帶來了不少後期利益,但在西元196年的當下,這個天子最大的作用,莫過於對呂布的免戰牌。而呂布也能幫助曹操牽制袁術。

所以,曹操的首要任務,就是幹爆張繡他……反正罵人都罵女性親屬。

我講這幹嗎?發現了嗎?曹操一副就是北邊沒差的樣子耶。甚至到劉備反出,袁紹整軍出動,曹操還是「先破劉備」再說。

難道袁譚有什麼小辮子在曹操手裡嗎?

青州黃巾未定就是小辮子。地雷都埋好了,就等袁譚去踩。等到曹操收拾完呂布,得到臧霸等「泰山寇」,那就反被動為主動了。

袁紹可能也發現到袁譚不太行,一度自行徵召王修去當寂寞的縣令。即墨啦,田單復國的兩城之一。這可是個依山傍海的好地方,比起戰略,即墨的經濟地位更重要。

「袁紹又辟脩除即墨令,後復為譚別駕。」

對,袁譚又把王修找回來,這次地位較高。在搞什麼鬼?

其實是這樣:官渡之戰開打,袁譚帶著劉備就回去支援袁紹了。也就是這邊我會推測,王修這一次,是來「代行」青州刺史的。

當臧霸碰上王修?你看臧霸傳能不能看出門道來?

「時太祖方與袁紹相拒,而霸數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專事紹,不以東方為念。太祖破袁譚於南皮,霸等會賀。」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袁曹開打。

建安十年,袁譚才兵敗南皮。

如果臧霸已經攻陷青州大部分區域,不應該是「破袁譚」之後才來會合。青州這個亂民之地,又在那邊努力抵抗臧霸等人入侵個什麼勁?

且說王修代管青州,兩年後,袁紹嘔血而亡,繼承權之戰於焉展開。袁尚畢竟是跟在爸爸身邊的那個,當下得到的支持,自然遠超離家多年的袁譚。

袁譚被弟弟打敗後,卻見王修「率吏民往救」

又一次,又不是兵。王修再次帶著公務員跟老百姓來幫助袁譚。情況上可以理解做,青州世族部曲都留在原地對抗臧霸。

但陳壽不像這種人。

吏民本身就是非作戰單位,在整本《三國志注》裡面,大概可以找到包括程昱在內,幾個率領吏民保家衛土守城的記錄。其他時候,這兩個字基本就是「被害者」的代名詞。

只有王修有辦法帶著吏民「進攻」。

袁譚看到這支援軍,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憂的是,青州境內劉詢舉起了反袁大旗,得到了許多人響應。王修說,不用擔心,至少東萊太守管統會來幫助我們。

東萊,管統,老實說我第一時間想到,黃巾賊管亥。才猛然驚覺,魏書十一後面還有管寧。

青州,就是「齊」,兩漢人最怕的齊地,管姓自然是田王之外的一支大大大姓啊!

管仲的子孫。

十幾天後,管統果然趕到,袁譚便打算策劃對袁尚展開反擊。王修反對。

袁譚雖然不爽,但也知道現在是王修說了算,就反問:「不然你覺得要怎麼辦?」

王修說:「兄弟如手足,準備戰鬥之前先斷一手然後自信必勝,豈不荒唐?只要你把勸你斷手的人先殺掉,我們就能守住南皮,等到袁尚醒悟。」

這也算計策?袁譚否決了這個提案,向曹操提出協議,一同攻打袁譚。後面反正就是打退袁尚,曹操就對袁譚下手了。

當時王修去管統那邊接應糧草,聽說曹操翻臉,連忙帶了幾十個人就趕去救援。但終究晚到一步。

王修聽說袁譚已經被處死,就獨自去見曹操,希望幫袁譚收屍。曹操默然不應。他吃不準這個人到底想幹嘛。

王修說:「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歛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

好,曹操表示,可以,但你要去幫我殺死管統。

王修去了,但沒殺管統,而是把他綁回來:「跟其他人相比,管統是忠臣,不應該殺他。」

曹操很高興,就赦免了這兩人。接下來,曹操軍開始大肆搜刮南皮。當初破鄴城時,在袁紹手下的家裡都抄出許多財寶。然而,王修在南皮的住處,糧食不超過一百斗,僅有的財物也只是幾百卷書。

曹操對於這個結果非常滿意,於是把王修收入司空府,行司金中郎將的職務,在職七年,毫無貢獻。

一直到最後,才提出了「黃白異議」。

先秦兩漢講到黃白,除了顏色基本上只有一個意思:煉金術。

王修自謙能力不足,但也是兢兢業業多年,才提出這個建議。內容沒有被收錄,曹操倒是回了一大封信。

你的德行在青州流傳,忠誠我也親眼所證,名實相符,比其他人都要好得多。我是用內心來理解你,而不是單純的道聽塗說。

先賢都說,鹽鐵是國家軍隊資金的根基。我任命你為司金,並不是認為你不行。一開始我就說過:遏父(人名)作為陶正(周朝的陶器製作官),為人民帶來了許多福利,於是他的兒子被封在陳國為諸侯。

近代桑弘羊也是管理財政出身,後來位至三公。

曹操的意思是好好幹我不會虧待你,不過其他人不明白這個意思。

從那之後,每次有重要的選舉,很多人都會推薦你,甚至表示自己不能在比你更高的位置。

好啦,講很多基本就是在說「曹操很重視王修」,「擔任司金中郎將只是一個過程」。

之後,曹操就讓王修擔任了魏郡太守。

不過也沒多久,畢竟十年投降七年後,魏國差不多就要誕生了。

「魏國旣建,為大司農郎中令。太祖議行肉刑,脩以為時未可行,太祖採其議。徙為奉常。」

奉常就是太常,魏國的時候用這名稱,曹丕稱帝之後又改回太常。太常是九卿之首,憑什麼?憑太常管「社稷祭祀」。

後來,曹操遭遇了一次內亂。王修聽到消息,來不及準備馬車,徒步帶人就去救援。曹操在銅雀臺上看到有援軍,就說:「一定是王修來了。」

一如當年,孔融遭遇反亂之時。

鍾繇曾跟王修說,以前碰到叛亂,九卿都不會出來干涉。王修反駁:「吃老闆的飯,老闆有難卻要裝死?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

最後這句有點難翻,先放下吧。

不久,王修就病死了。

這是魏書十一目前唯一一個跟曹丕無關的人。卻跟袁家的繼承人非常有關係。

而走到這裡,我大概也對王修的真實身分有點眉目了。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肯定有哥哥但父兄不詳。品德很好,鄉里為他停止祭祀土地公。能夠帶著非作戰單位的老百姓跟公務員主動參加戰爭。

曹操讓他掌管財政,大家都認為太小看他。

最後他的職務,是負責宗廟祭祀的九卿之首。

他是誰?

北海王氏在東漢,並不是一個有名的姓氏。

唯一能查到的只有一個:王和平。《後漢書.方術列傳》。

王和平是仙人。約莫在黃巾之亂開始前,於洛陽仙去。王修的年紀,完全可以做為王和平的子嗣。他是不是跟宗教有關?我看起來大概有六七成相關了。

王修本作「王脩」。漢中五斗米教的教主,也一度流傳本為「張脩」。說到五斗米我才想起,東晉的主流道教,在史書上就是「山東五斗米教」。由「瑯琊王氏」所帶下去的。

齊魯的孔教跟道教文化,並不完全相斥。更重要的是,自「蓬萊」傳說開始,齊地就完全有這麼塊「仙道」的一席之地。

第一個成仙的,叫做茅濛。算秦朝人方便些。他的子孫茅盈,後來得道,回家鄉秀了一手:死者復活術。《搜神記》裡面,其實也有一個「北海營陵道人」的漢朝故事,其術法同樣是死者復活。

而茅盈的故事,則提到「請社公去交涉復活」。茅君的「天庭地位」,顯然高於土地公。

都是一點點一點點,很小很小的關聯性。我在孔融篇之前查的。至於最後王修提煉金術,擔任太常,其實反而更明確得多。

附帶說一下,我會推測王修給曹操的是「煉金術不可能實現」(黃白異議,議跟論一樣,就是說一個論述啦)。

王修,或他的哥哥是齊地宗教領袖之一的話,前面那些疑惑就很容易解決。甚至還可以有一個陰謀論:管家也是太平道小頭領。

對,拚命救孔融的王修,並沒有在劉備太史慈的故事中出場。且司馬彪說從管亥那一戰之後,孔融就慢慢退往徐州……

那意思就是,孔融是被王家跟管家驅逐的。順口一提,太史慈姓「太史」,保不定也是「天文官」後人。

青州的混亂,可能就來自於這些「宗教派系」的林立。

分分合合。

還記得王修傳一開始他去打姓孫的嗎?

東晉末年的「五斗米亂」,教主叫做「孫恩」,第二大則是「盧循」。茅君的派系其實應該稱作「上清派」。東晉的主要傳承者應該算「陶」弘景。

《晉書》說王凝之信奉的是五斗米。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哇靠,貴圈真亂。

不過還沒完,上面說到的北海仙人王和平,他的事蹟之所以流傳下來,是因為他有一個弟子:孫邕。這個人是由盧植的兒子舉薦給曹丕的,一直活到司馬師當政都還活躍於曹魏朝廷。散見於《三國志》。

事實上還有一個有趣的資料:曹操收羅了不少方士,交由「上黨王真」來統領。這就是太原王氏的隔壁鄰居了。太原王氏在魏末晉初可是很大的勢力。

亂了吧?整理一下,很簡單的。

意思是東漢末年的各大宗教勢力,進入世族傳承下去。

我常說,裴松之往往看得比我們懂。他其實在王修傳最後加了一段註,是說王修其中一個兒子被司馬師殺掉了。於是孫子王裒很生氣,從此決定「不臣朝廷」,在爸爸的墳墓旁邊居住,開始教書。門生至少破千,然後他自己窮得要被鬼抓去。

王裒也是二十四孝之一:聞雷泣墓。他的女兒,則嫁給了「同縣管彥之子」。

管王合一是事實,就看你怎麼去理解王裒擁有大批門生這件事。

王裒的影響力看起來絲毫不落於爺爺,但他有寫「以教授為務」。

更妙的是,他的一個門生收到繇役徵集,「求襃為屬」(這裡名字寫得跟房玄齡晉書不同,但確實為同一人)。王裒說:「卿學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蔭卿,屬之何益!且吾不執筆已四十年矣。

但最終,王裒就是帶了上千人去「送別」。

縣令又不是白痴咧,當下就免除了那個學生的繇役。

「一縣以為恥」。

雖然沒有明白說出為何,但很顯然不是王裒「德高望重」的緣故。

最後,除了王修之外,魏書十一前面的涼茂,同樣擔任過魏國奉常。脈絡上看起來,涼茂應該是接王修的班。

涼茂親曹丕,王修則否。而王修撇開這無法證實的設定,其實長於人倫忠孝義理。


只是列出資料來,沒套起來可能有點難懂?

合起來看看:

青州本土有一支道教:上清道。是由北海王家從茅君那邊學來的。上清道的王和平本來親朝廷,但他在洛陽成仙了。所以這邊分成兩支:一支是王和平的弟子孫家,一支是王和平的子孫王家。

從王修傳我們一開始就看到王家跟孫家的衝突。接著是過度壯大的太平道,青州以管家為首。目前推測王修統整了一次,同時驅逐多餘的太平道教徒:跟曹操交鋒投降的百萬青州。

以及北海相孔融。

都連起來就會發現,王修能做到這件事,是因為「袁紹」的力量。延伸是說,袁紹作為汝南出身,又不是四世三公袁家的繼承人,為什麼能得到幽冀青并四州世族的支持?

或許道教也在其中佔了一個關鍵地位。

袁紹一開始的職務,其實是「渤海太守」。屬於右冀州,跟青州交界的地帶。同理,袁紹的破敗就等於上清道地位的垮台。

對曹操而言,能夠支持他的核心宗教,本身應該還是「太平道」。

百萬青州黃巾不是開玩笑的,再加上臧霸的情況,事情很是明顯。

而上清王家跟孫家的再起,則顯然跟「五斗米教」有關。

隨著張魯入關發生的變化,所以最終入東晉時,有王氏五斗米(王凝之)跟孫氏五斗米(孫恩)。上清道只留在「丹陽陶家」(陶弘景)身上。莫忘徐州牧陶謙本身就是丹陽陶家來的。

那王氏五斗米要掛「之」字的原因也呼之欲出了:就像以前聊字輩。不同的五斗米教徒要區別身分用的。

這樣已知線應該都串起來了,而曹魏從太平道轉成五斗米且分支眾多的答案,八成就在曹丕跟曹叡父子身上。

一跟我們睿哥聊兩句就開悟了,解法是:張魯入魏之後的五子封侯不是殊榮,是推恩令。是曹魏在故意削弱五斗米教的完整性。

所以就想成張魯的兒子們分別跟這些原本的道教世家聯繫起來,形成不同的五斗米分支教派。於是王也五斗米,孫也五斗米,其實大家都不能算同一個五斗米,就像拜唯一真神讀聖經的教派也是很多一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12會員
958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魏書十一不止有學術界知名的士人,也有富得流油,足以操控曹魏經濟的商家大族。 河內,張家。不認識?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就是河內張家人。
Thumbnail
魏書十一不止有學術界知名的士人,也有富得流油,足以操控曹魏經濟的商家大族。 河內,張家。不認識?司馬懿的老婆張春華,就是河內張家人。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習近平拆除闖王像的後果是什麼?聲援中東人民的中國志士命運如何?請看本期的兩篇精彩故事!
Thumbnail
習近平拆除闖王像的後果是什麼?聲援中東人民的中國志士命運如何?請看本期的兩篇精彩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