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1月18日,曉號啟航。
曉號(IJN Akatsuki,意指黎明)是日本帝國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建造的第二十一艘吹雪級驅逐艦,也是曉級(如果該子級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級別)的首艦。
▪︎船艦特徵
排水量:1780噸(標準),2080噸(改裝) 長:118.41公尺 寬:10.4公尺 吃水:3.2公尺 推進系統:4 × Kampon型鍋爐、2 × Kampon型Ro齒輪渦輪機、2 × 50000馬力 航速:38節(44英哩/小時;70公里/小時) 續航力:5000海浬(9300公里),航速14節(26公里/小時) 編制:219人 武器:6 × 三式 127 公釐50倍徑艦炮、最多28 × 九六式 25 公釐反艦/防空砲、最多10 × 13.2 公釐(0.52吋) /76 口徑93型防空砲、9 × 24 吋(610公釐)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93式魚雷、36枚深水炸彈

1937年8月,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曉號在中國長江上護航運輸。
|歷史
從1923年起,日本帝國海軍擴張計畫授權建造先進的吹雪級驅逐艦,目的在讓日本在世界最現代化艦艇方面佔據品質優勢。吹雪級驅逐艦的性能比以前的驅逐艦設計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因此被指定為特殊型驅逐艦(特型驅逐艦)。龐大的尺寸、強大的引擎、高速度、大的作戰半徑和前所未有的武器裝備使這些驅逐艦擁有與其他海軍的許多其他輕型巡洋艦相媲美的火力。曉號是吹雪的改良型,外觀幾乎相同,但推進系統有所改進。 曉號由佐世保海軍工廠建造,是吹雪級「三式」改進型驅逐艦中的第一艘,其砲塔經過改進,可將其主砲三式 127 毫米50倍徑艦炮仰角從原來的 40° 提高到 75°,從而使這些艦炮可用作高平兩用砲對飛機。曉號於1930年2月17日安置龍骨,1932年5月7日下水,1932年11月30日服役。
1942年夏天,日軍佔領基斯卡島期間,阿留申群島基斯卡島的曉號驅逐艦
|作戰歷史
完工後,曉號與姊妹艦「電號」、「響號」和「雷號」一起被編入日本海軍第一艦隊第六驅逐隊。1935年8月1日,曉號在伊勢灣附近參加演習時,於14:27與潛艦「伊-6號」相撞。「伊-6號」潛望鏡受損。 與其他同類型艦艇一樣,曉號在1930年代中期進行了改裝,目的在糾正設計缺陷並增強作戰能力,她參加了1937年7月爆發的第二次中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珍珠港事件發生時,曉號被分配到日本海軍第一艦隊的第一驅逐中隊的第六隊,並從馬科警備區部署,為英屬馬來亞的登陸行動提供掩護,後來又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行動提供掩護,包括入侵西爪哇和菲律賓。1942年3月17日,她襲擊了美國潛艇「鐮鰭鰺號」,但未能擊沉她。 1942年3月,曉號返回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維護後,被重新分配到北方作戰任務,並從大湊警備區部署到支援細萱四郎海軍大將的北方軍在阿留申群島戰役中。6月和7月間,曉號在基斯卡島和阿圖島附近海域巡邏,並將受損的響號從基斯卡島拖回千島群島的幌筵島。8月初,她繼續被分配到千島群島和阿留申群島的北部巡邏任務。7月下旬在橫須賀進行維護後,曉號被重新分配為新航空母艦瑞鳳號和雲鷹號的護航艦,陪同她們前往特魯克,並在所羅門群島執行任務,然後返回吳海軍區。 從10月起,曉號被用於所羅門群島各地的多次「東京快車」高速運輸。
1942年10月25日,曉號、雷號和白露號在日軍白晝對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的「鐵底灣」海域進行了突襲。行動中,快速掃雷艦「贊恩號」受損,艦隊拖船「塞米諾爾號」 和巡邏艇「YP-284」沉沒,隨後日軍艦艇被美國海軍陸戰隊海岸砲火擊退。曉號的3號砲塔被海岸炮火擊中,僅受輕微損傷,四名船員陣亡。 三週後,曉號作為以比叡號和霧島號戰艦為核心的強大砲擊部隊的一部分,她們返回「鐵底灣」。1942年11月12日至13日夜間,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這支部隊遭遇了一支由美國海軍驅逐艦和巡洋艦組成的特遣艦隊。曉號在日本戰艦的右翼護航,學者常認為她先照亮了亞特蘭大號戰艦,隨後又用魚雷擊沉了該艦。然而,其該艦的初級魚雷官,一位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之一新谷道春後來明確表示,曉號在發射魚雷之前就被炮火擊潰了。在照亮亞特蘭大號後不久,該船遭到美軍炮火集中重創,並在戰鬥初期於薩沃島附近沉沒,除18名船員外(全艦197名),其餘船員全部遇難,倖存的船員後來被美軍俘虜,這些船員後來被關押在新西蘭的費瑟斯頓戰俘營。 1942年12月15日,曉號被從海軍名單中除名。

碧藍航線 曉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