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2年12月23日,神風號驅逐艦
神風級驅逐艦是日本帝國海軍九艘驅逐艦中的一個等級。一些作者認為野風級、神風級和睦月級是峯風級驅逐艦的延伸,以區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同名的驅逐艦,太平洋戰爭開始時,神風級已經過時,大多被降級為次要輔助角色,此級艦艇最終大多被美國潛艇擊沉。
▪︎船艦數據
排水量:1422噸(空載),1748噸(標準) 長:102.57公尺 寬:9.144公尺 吃水:2.921公尺 動力輸出:(前5艘)2部三菱帕森式蒸汽渦輪引擎(後4艘)2部艦政本部式蒸氣渦輪引擎;雙軸驅動,最大轉速每分鐘400轉,螺旋槳直徑2.97公尺 鍋爐:4座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帶預熱器 燃料:422噸重油 功率:38500匹軸馬力 航速:37.25節 續航力:3600海浬/14節 乘員:完工時149人,1943年編制154人 武器:4座三年式12公分艦炮、3座十年式雙連裝魚雷發射管、六年式魚雷8枚(前5艘)或10枚(後4艘)、16枚一號水雷 第二批次艦艇:2座八一式深水炸彈投擲機、18枚深水炸彈、2挺路易士機槍

神風級底下的追風型第四組驅逐艦,左邊開始為第13號(疾風)、第11號(追風)、第17號(夕凪)、第15號(朝凪),攝於約1926年。
|背景
神風級驅逐艦是正在進行的峯風級計畫的延伸和改進,是八八艦隊計畫的一部分。她們是根據1921-1922年度的財政預算訂購的。與若竹級一樣,她們最初只被賦予編號而非名稱,但在1928年8月1日被賦予了獨立名稱。驅逐艦以數字命名,以神風級和若竹級開始。然而,該計畫因《華盛頓海軍條約》而取消,艦名不足的問題也隨之消失。1928年8月1日(同年6月1日,命令第80號),驅逐艦被更名為正式名稱,例如神風級驅逐艦(一式驅逐艦)、若竹級驅逐艦(二式驅逐艦)、睦月級驅逐艦(十九式驅逐艦)和吹雪級驅逐艦(三十五式驅逐艦)。
|設計
神風級驅逐艦外觀與早期的峯風級完全相同,除了艦橋細節上的細微變化。神風級是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艘採用鋼板加強艦橋的驅逐艦。這使得艦隻的重心更高,為了抵消這種影響,她們增加了排水量並加寬了艦梁,以提高穩定性。雖然她們的速度略低於峯風級(37.5節,69.5公里/小時),但與峯風級相比,她們仍然令人滿意。

碧藍航線 旗風、神風、松風
|武器
神風級驅逐艦的設計與先前的峯風級驅逐艦底下的的野風級基本相同。三座雙聯裝 21 英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一座位於艦橋前方的井中,另外兩座位於第二座煙囪後方)保持不變;然而,發射器現在是電動的而不是手動的。主砲組也沒有變化,四門三式 120 毫米45倍徑艦炮安裝在單一開放式砲架中,除了一小塊防護罩外,暴露在天氣中。為了防空,安裝在艦橋兩側的 6.5 毫米機槍被兩挺單管 7.7 毫米機槍取代。神風級的最後三艘船還配備了深水炸彈,兩座81式發射器部署在船尾。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神風級艦艇進行了改裝,以增強防空能力,但犧牲了速度和水面作戰性能。艦艉的兩門火砲和魚雷發射器均被九六式25毫米高射砲取代,並且九六式高射砲的數量不斷增加,最終每艘艦艇裝備13至20門火砲,採用單聯裝和雙聯裝組合。這些改裝使部分艦艇的排水量增加到1523噸,但最高速度也降至35節。
|作戰歷史
神風級驅逐艦都參與了太平洋戰爭,其中疾風號是太平洋戰爭中第一艘在戰鬥中損失的日本驅逐艦,她在1941年12月的威克島戰役中沉沒。到了1944年,四艘神風級驅逐艦被美國潛艦擊沉,第五艘在對特魯克的空襲中損失,1945年,第六艘船被潛艇擊沉。只有神風號和春風號在戰爭中倖存下來,但春風號在佐世保投降時狀況不佳,很快就被拆解了。神風號在新加坡投降後繼續作為遣返船,但於1946年6月在御前崎附近擱淺並被註銷。

碧藍航線 神風、旗風、松風
|同級艦
▪︎神風(かみかぜ)
她於1922年12月28日在三菱造船長崎造船廠完工。她的原名是「第一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她更名為「一號驅逐艦」。1928年8月1日,一號驅逐艦更名為神風號。
戰爭期間,該艦主要從事護航任務。在檳城戰役中倖存下來,直至戰爭結束。戰後,該艦從事士兵的運送工作。1946年6月7日,該艦在救援在御前崎附近擱淺的海防艦「國後號」時,也擱淺被廢棄。1946年6月27日,該艦退役,1947年10月31日,該艦完成拆解。
▪︎朝風(あさかぜ)
她於1923年6月16日在三菱造船長崎造船廠完工。她最初的名字是「第三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她被改名為「第三號驅逐艦」。1928年8月1日,她被改名為朝風號。
戰爭期間,她主要參與南方入侵行動和護航行動。1944年8月23日,她被美國潛水艇「哈德號」用魚雷擊中,在林加延灣以西約30海裡處沉沒。
▪︎春風(はるかぜ)
她於1923年5月31日在舞鶴海軍基地工廠竣工。她最初的名字是「第五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她被重新命名為「第五驅逐艦」。1928年8月1日,她被重新命名為春風號。
戰爭期間,該艦主要負責護航。1944年10月24日,她在呂宋海峽用34枚深水炸彈擊沉了美國潛艇「鯊魚」(巴勞級潛艇)。戰爭結束時,該艦倖存下來,但船尾被炸毀。部分船體在京都府竹野港被改裝成防波堤,但被颱風摧毀,隨後被拆解。
▪︎松風(まつかぜ)
該艦於1924年4月5日在舞鶴海軍基地工廠竣工。原名為「第七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更名為「第七驅逐艦」。1928年8月1日,改名為松風號。
戰爭期間,她主要負責護航任務。1944年6月9日,她在父島東北約40海浬處被美國潛艦劍魚號發射的魚雷擊沉。
▪︎旗風(はたかぜ)
她於1924年8月30日在舞鶴海軍基地工廠竣工。她最初的名字是「第九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她被重新命名為「第九驅逐艦」。1928年8月1日,她被重新命名為旗風號。
戰爭期間,該艦主要負責護航任務,1945年1月15日在台灣高雄遭美國海軍飛機襲擊沉沒(第87號護航隊)。
▪︎追風(おいて/おひて)
她於1925年10月30日在浦賀船塢竣工。她最初的名字是「第十一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她被重新命名為「第十一驅逐艦」。1928年8月1日,她被重新命名為追風號。
戰爭期間,她主要負責護航任務,1944年2月18日,在卡羅林群島特魯克島外海被美國海軍飛機擊沉(特魯克島空襲)。
▪︎疾風(はやて)
她於1925年12月21日在東京石川島造船廠完工。她最初的名字是「第十三號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她被重新命名為「第十三號驅逐艦」。1928年8月1日,她被重新命名為疾風號。
1941年12月11日,該艦隸屬於日本第四艦隊第六魚雷中隊,參與了威克島戰役,在威爾克斯島附近海域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岸砲擊沉,成為太平洋戰爭中第一艘在戰鬥中損失的日軍艦艇。
▪︎朝凪(あさなぎ)
1924年12月29日在藤永造船廠竣工。原名為「第十五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改名為「第十五驅逐艦」。1928年8月1日,改名為朝凪號。
戰爭期間,該艦主要用於護航。1942年7月下旬,陸軍參謀辻政信中佐(時任軍階)登艦,那時候該艦已經受損。1944年5月22日,該艦在父島西北海岸被美軍潛艇「波拉克號」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
▪︎夕凪(ゆうなぎ/ゆふなぎ)
她於1925年4月24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竣工。她最初的名字是「第十七驅逐艦」。1924年4月24日,她被重新命名為「第十七驅逐艦」。1928年8月1日,她被重新命名為夕凪號。
太平洋戰爭初期,該艦隸屬於第4艦隊第6魚雷中隊。1942年7月,第6魚雷中隊解散,該艦轉入第2陸戰隊護航中隊,以第2中隊成員身分參加了第一次所羅門群島海戰。1943年中期,該艦隸屬於南方遠征軍(第8艦隊)第3魚雷中隊(增援部隊),參與了新喬治亞島戰役,並作為運輸部隊經常部署在前線。
1944年,該艦再次執行護航任務。8月25日,與Hi-71護航隊失散後,該艦在呂宋島西北被美軍潛艦皮庫達號發射的魚雷擊沉。

碧藍航線 神風和松風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