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籃球一直停滯不前?為什麼我們的人才外流,聯盟分裂,國家隊常常成績慘淡?原因,很多人都說是──籃協爛。」
台灣不是沒有好球員,不是沒有人才,從黃金世代到現在,也有挑戰CBA的劉錚、陳盈駿、林庭謙,但國家隊卻常常打不出成績。
台灣不是沒有人愛籃球,職業聯盟比賽熱鬧、球迷熱情、場場爆滿,但我們卻有三個聯盟,彼此分裂、資源被稀釋。
一切問題的源頭,許多人都指向同一個地方──籃協。
所以,問題到底在哪?
今天,我們不只要問一句「籃協爛在哪」,這個體制到底有什麼致命的漏洞?
台灣籃球到底怎麼被拖垮的?又該如何改善?
一、體制與組織文化保守落後
缺乏專業分工與決策透明:重要人事與制度安排常受內部派系、人情與非公開角力影響,欠缺制度化的選拔與晉升機制。
排斥外部專業與改革聲音:多年來對外界建言、選訓制度改革、科學化訓練、數據分析等進步手段採取保守甚至抵制態度。
“圈內文化”太強:長期由固定人脈系統掌控,造成優秀人才難以進入協會或職業體系發揮。
二、與職業聯盟脫節或對立
PLG、TPBL、SBL 等聯盟與籃協定位模糊:協會常未能發揮應有的整合與治理角色,也未提供整體藍圖。
國家隊與聯盟球員調度混亂:選訓制度缺乏前瞻與協調,導致球員疲勞、傷兵問題不斷。
利益分配與溝通不足:球員保險、獎金、營養與康復支援等未制度化,職業球隊對參與國家隊意願下降。
三、國家隊長期缺乏明確發展方向
教練選拔未制度化,輪替頻繁:例行國際賽總是臨時找總教練、臨時召訓,缺乏長期技術規劃。
青訓體系未與國際接軌:U16、U18、U23 等年齡層無長期訓練計畫,難以銜接成人國家隊。
戰術與體能落後亞洲強國:例如日本、菲律賓、韓國等早已導入 NCAA、歐洲教練團、數據分析部門。
四、資源分配與經費使用不透明
經費運用未公開:補助分配、出國訓練與賽事安排,常讓外界質疑有黑箱作業。
未積極行銷與爭取贊助:相比 JBA(日本籃協)有 B.LEAGUE 支撐與
贊助商體系,台灣協會營運偏向守舊。
五、缺乏願景與溝通能力
不重視公共關係與媒體經營:當爭議或批評出現時常採「封閉、沉默、冷處理」態度,無法贏得球迷與輿論支持。
欠缺整體發展計畫:沒有明確的「5年、10年藍圖」,對各層級發展幾乎無公開資料或進度報告。
六、人事任命靠人脈,不靠專業能力
協會內部許多職位,由前球員或「圈內人」轉任,但未受專業訓練(例:影片分析、數據科學、策略設計等)。
教練團選用常常「熟人優先」,非以能力、履歷與成績選擇,缺乏開放的甄選機制與標準。比起請專業分析員,他們更信任「過去的前輩、關係好的人」,導致用人不當、排斥新知。
七、體制保守,怕改變會威脅權力結構
若讓數據分析、戰術顧問、科技部門進場,原有的人恐怕會被淘汰或邊緣化。為了保護自身位置,寧可拒絕專業進入,也不願進行組織改革。
八、缺乏職業治理經驗,仍是「志工式」管理
台灣籃協很多決策是由兼職、退休人士或學校系統主導,不懂產業營運、品牌行銷、國際規則。
很多基層工作是「熱情取代專業」,無制度、無KPI。
九、過去沒出過大事,所以不覺得要改革
台灣籃球雖然戰績差,但沒有政治或媒體全面追打,也沒有選民壓力,協會內部習於安逸。
沒有競爭,就不會改變。
十、選訓亂、練球時間短
國家隊常在比賽前臨時召訓,練不到兩週就出征亞洲盃或亞運,默契與戰術自然混亂。
球員心態也不穩,常常是「不想來、不敢受傷、練得很混」。
十ㄧ、缺乏對抗性訓練與國際友誼賽
太少跟高等級球隊對戰,對於高強度身體接觸、節奏掌控幾乎毫無經驗。美國、日本、澳洲的青訓隊常出國移訓或辦邀請賽,而台灣幾乎都在本地自練。
十二、沒有「國家隊文化」
中華隊不如日本、韓國有「國家隊是一種信仰與榮譽」的文化,多數球員參與只是履歷、義務。缺乏長期教練、長期隊形、長期願景,隊員自然難以團結。
『為了有效改善台灣籃球現況,以下提出數項具體建議方案』
1. 總會長辦公室(President)
設獨立「技術發展顧問小組」(專家決策、非圈內人)
2. 技術與教練發展部(Technical & Coaching Department)
戰術與球風研究小組(含國際顧問)
教練養成系統(C級-B級-A級+海外見習機制)
青年梯隊教練整合平台(U14-U18)
3. 賽事與訓練部(Operations & Performance)
國家隊訓練中心(固定基地)
國際賽行程與移地訓練規劃
國內菁英聯賽統整(整合PLG,TPBL,SBL交流窗口)
4. 運動科學部(Performance Science & Analytics)
數據分析小組(戰術+球員表現)
運動傷害預防/康復醫學中心
體能訓練與營養部門
5. 球探與選訓部(Scouting & Development)
國內青訓球探(高中、大學、職業、地方)
海外台裔球員資料庫建置
「開放選訓營」制度(選拔透明、非邀請制)
6. 行銷與媒體公關部(Marketing & Media)
國家隊形象經營(品牌、紀錄片、社群)
贊助商整合與商務合作窗口
媒體應對、比賽轉播與自製內容團隊
7. 教育推廣與基層籃球部
基層教練講習(與教育部合作)
各縣市U12/U10普及推廣
籃球校園聯盟、籃球進鄉村計畫
台灣籃球改革五年藍圖(2025–2029)
第一階段:打破封閉,建立制度(2025)
- 成立「技術顧問小組」與「分析部門」
- 所有國家隊教練公開甄選、履歷審查
- 推出「台灣籃球改革白皮書」
第二階段:培育人才與對接國際(2026)
- 派遣教練赴 NCAA、JBA、歐洲進修
- 青年隊成立長期訓練中心,聘外籍顧問
- 整合 PLG / TPBL球員數據,統一選訓標準
第三階段:建立職能化文化(2027)
- 推出 CTBA 官方訓練App / 數據平台
- 與 HBL、UBA 建立升級銜接制度
- U14~U20 統一戰術與訓練藍圖(國家隊風格)
第四階段:戰力顯現(2028)
- U16 / U18 國際賽前4名
- 亞洲盃挺進8強或更高(靠青年化、數據)
- 推出CTBA自製節目與行銷商品(球迷認同)
第五階段:品牌與制度落實
- 職業聯盟與協會正式制度化合作
第六階段: 2029 進FIBA世界盃
台灣籃球的問題,從來不只是戰績不佳或選手表現起伏,而是深植於整體制度、組織文化與發展架構的長期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