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時間,每天開會前都像在預演一場「表現秀」。明明腦袋裡有想法,卻總在開口前反覆思考:「等一下我講這個,會不會很蠢?」「主管會不會覺得我不專業?」
結果是什麼?要嘛乾脆閉嘴,要嘛語速過快、邏輯混亂,事後自己都想挖個洞鑽進去。我不是沒有準備,我只是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我了。
後來才慢慢發現,這樣的狀態並不只發生在會議室。它藏在我打開Instagram、看見別人升職時的焦慮裡,藏在我為了「別人眼中的穩定」而答應的加班裡。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我過的根本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一場為他人期待量身打造的舞台劇,而我只是那個努力記台詞、不敢NG的演員。
在意他人,其實是種「心智資源誤用」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天生會在意他人的眼光,這很正常。問題是,當「在意」變成了主要的行為驅動力,我們的大腦開始進入一種高耗能、低效率的模式。
當你在辦公室中發呆、不自覺地想著「同事會不會覺得我很廢」時,你其實正在默默耗損自己的心智資源。
這是一種「注意力的錯誤投放」。它不像滑手機那樣明顯讓人感到罪惡,但它更隱蔽、更持久。你以為自己正在工作,其實大腦早已在進行一場模擬社會壓力的內部對話。而這場對話沒有出口,只會越轉越累。
結果呢?專注力下降,創造力枯竭,決策遲疑。你不是懶,也不是拖延,而是把大腦最寶貴的注意力,用在了「無法控制、也無法收穫」的焦慮上。
你的人生正在被「支線任務」耗盡能量
想像你正在玩一款RPG遊戲。你有一條清晰的主線任務——可能是成為設計師、寫一本書、存夠旅居海外的資金;但途中會不斷出現「支線任務」:幫NPC解決煩惱、刷經驗、賺點數、解開彩蛋……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原本要打的最終Boss還在地圖角落等你,而你正忙著在小鎮送信、打雜、拍照上傳分享戰利品。
職場生活也一樣。
那些看似緊急卻對你真正人生方向毫無幫助的事,就是支線任務。為了升遷,接受自己根本不喜歡的職位;為了面子,貸款買房、過著高壓高消費的生活;為了他人眼中的「成功」,犧牲自己的睡眠、關係與熱情。
我曾遇過一位朋友,小公司部門主管,工時長到凌晨、假日還要接客戶電話。他說:「其實我一直想轉職去NGO,但現在已經這個位置了,怎麼能說走就走?大家都覺得我混得不錯啊。」
這句「大家都覺得」就是支線任務的招牌。
當我們開始為了「別人怎麼看」而選擇,而不是「我想成為誰」時,我們就不知不覺把自己推進了他人的劇本裡。
不妨問問自己幾個問題,看看你是否也正在執行他人的任務:
- 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想要,還是因為別人期待我做?
- 如果沒人知道這件事,我還會去做它嗎?
- 這件事是否讓我更靠近自己的長期目標?
如果三題你都搖頭,也許該考慮重啟遊戲主線了。
轉向主線:學會設計「聚焦任務場景」
要從支線任務回到主線,不是靠「一次看破紅塵」的頓悟,而是靠設計環境。
這裡介紹一個概念:聚焦任務場景,意思是為你真正重要的事,打造一個不被他人評價牽動的行動空間。
以下三個方法,我自己用過、推薦你試試看:
1. 任務前5分鐘靜心提問
在每次啟動一個重要任務前,先問自己:「這件事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寫下來,甚至說出來。這不是儀式感,是一種自我召回的動作,把注意力從外在期待拉回內在驅動。
2. 安排「無回應時段」
每天至少安排一段時間(例如上午10:00-11:30),關掉社群通知、不看訊息,設定界線。你不是在對抗別人,而是在守護你的注意力。
3. 每週設定一個「主線任務目標」
主線任務不能靠靈感來執行,要靠安排來守住。你可以設定一週一個小進度:例如讀完一本想學的書、完成一段作品集、主動聯絡一個你想合作的人。寫下來,排進行事曆裡,並且給它一個不容打擾的專屬時段。
回歸主線,不是逃離現實,而是找回你對生活的編劇權。
你的人生是主角還是群演?
我們都活在一個高度社交的時代,分享、比較、回饋無所不在。在這樣的環境下,活出主線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刻意練習的能力。
但別忘了:你的人生,不是給別人看的綜藝節目。你是主角,不是群演。你是玩家,不是觀眾。
從今天開始,給自己的主線任務一個專屬的時段,就一個小時也好。把注意力拉回來,把舞台收回來。
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你,而是你怎麼活得像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