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迷惘到清晰、從模糊到堅定
你有沒有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深夜裡滑著手機,明明什麼都沒發生,卻突然冒出一個問題——「我現在做的,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嗎?」 「我是不是該找回熱情了?」
這不是戲劇化的中年危機,而是一種在20到30多歲之間很常見的、靜悄悄卻又難以忽略的焦慮。很多人會試著找答案。去上一些課、換工作、出國走走,希望有一天能忽然「感覺到熱情」,就像打開一個寶箱,裡面放著寫有你名字的天命。
但如果我說——熱情,其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呢?
熱情,常常是做出來的
我有一個朋友,當年因為家裡父母建議選了會計系,心裡滿是不甘願。她一直覺得自己是創意型人格,面對報表只覺得煩悶,未來也看不到什麼光亮。
但她沒有轉系,也不是因為多有勇氣,而是當時她懶得多花一年重考。她咬牙完成大學學業,開始進入事務所工作。
奇怪的是,過了兩三年,我發現她談起工作時的表情變了。她開始會跟我們聊財報中的細節,甚至為某個客戶設計簡化報表架構而感到成就感。
她說:「一開始真的很痛苦,但當我終於搞懂這些數字背後的邏輯時,有一種控制感——我喜歡這種感覺。」
她原本抗拒的東西,變成了能讓她感覺良好的東西。不是因為突然愛上報表,而是因為她漸漸變得擅長了。
我們對某件事的喜歡,往往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錯」!
熱情不會出現在你最卡的時候
很多人會把「我不喜歡」和「我不擅長」搞混,其實只是還沒撐過前期的混亂和挫敗而已。
想想看:
- 初學鋼琴的時候,手指超不聽使喚,練30分鐘手腕就酸
- 剛開始寫作,寫一段話就會懷疑自己到底有什麼資格
- 跑業務前幾次開口,心跳快得像在參加演唱會
在這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很快得出結論:我真的不行。或者,我應該去找一個「我有熱情」的東西。
但說真的,誰在最一開始就有熱情?當你還搞不清楚方向、技巧生疏、看不到成果的時候,熱情是很難自然產生的,甚至可能連喜歡都稱不上。
如果你因為不舒服就退場了,你可能錯過的不只是那項技能本身,而是後面那個可能會愛上它的自己。
技能 ↔ 回饋 ↔ 熱情:一個你沒注意到的循環
當我們開始有一點點上手,情況就會不一樣了。
你做出一點成績,開始得到回饋。別人說你做得不錯,老闆給你一點責任,朋友開始問你意見。你發現自己的存在有了一點影響力,於是更投入、更想做得好。
這時候,熱情才悄悄長出來。
熱情不是一種「燃起來的火」,更像是土裡冒出的小芽——是你慢慢耕耘技能、累積回饋、然後感覺「我好像有點用」之後,才會開始出現的東西。
所以很多人會說:「找到自己的熱情以後,一切就順了。」但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經歷了那段「苦悶 → 累積 → 被看見」的過程。熱情,其實不是起點,而是副產品。
那些找到「天命」的人,其實也只是一直在做
看起來對人生很有方向感的人,是不是很讓人羨慕?
那些創業家、職人、自由工作者,常常給人一種「我早就知道我要做什麼」的感覺。但實際上,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從一些模模糊糊的興趣開始嘗試,慢慢發現自己在哪裡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哪裡的結果比較讓人開心。
日復一日的試錯,讓他們摸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所謂的「熱情」,就是走了很久後回頭一看才發現的東西。
如果你現在還在迷惘、卡關、覺得什麼都不太喜歡,那其實不是異常,而是正常的過程。
那我們該問什麼問題?
我們太習慣問:「我熱愛什麼?」但這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太大了,也太遙遠了。畢竟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一早醒來就說出「我要當建築師」這種台詞。
所以或許,我們該換個問題:
「我現在有沒有哪一件事,是我願意花時間變厲害的?」
「我願不願意先做做看,即使現在還不擅長?」
你不需要馬上熱愛它,你只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去嘗試。然後,在還不擅長的時候,不急著否定自己。
給還在找熱情的你
你不需要強迫自己愛上什麼。
如果你曾經懷疑自己沒有熱情,也許你只是還沒撐到它出現的那一刻而已。
熱情不是起點,它是你願意慢慢走出來的結果。
別急著找到熱情,先找到那個你願意變得厲害的方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