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App滑了二十分鐘,手指在螢幕上來回劃過一家家餐廳,最後還是什麼都沒點。
明明只想吃頓飯,卻像在做什麼重大決策。韓式料理評價4.8,但看起來有點油膩;新開的日式定食很誘人,但沒有評價心裡沒底。就這樣猶豫著,肚子越來越餓,選擇卻越來越難。
這場景聽起來有點好笑,但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重複類似的劇本。只是有時候是晚餐,有時候是工作、感情、轉職、買房⋯⋯我們不停面對選擇,也越來越害怕「選錯」。但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怕後悔?怕浪費時間?怕沒有退路?還是怕那些沒選的路,永遠都比現在走的更精彩?
這個時代,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怕選擇?
選擇太多,反而讓人動彈不得。
以前想看電影,就是當週戲院放什麼就看什麼。現在打開Netflix,光是選一部電影就能消耗半小時。選擇多了,快樂卻沒有跟著增加。
更關鍵的是,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讓我們「過度清醒」——我們太清楚世界上有多少人過得比我們順利、快樂、成功。
社群媒體像一面放大鏡,把那些選對學校、進對公司、嫁對人的故事無限放大。看多了這些「人生勝利組」的故事,不知不覺中,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判斷力。
於是產生了一種奇妙的焦慮:我們不只怕選錯,更怕錯過「那條更好的路」。
想像中的另一個自己,可能更快樂、更有錢、更被愛。但這種想像,其實是對「完美選項」的執念——而完美,往往只是不存在的幻覺。
「錯」的選擇,也可能通往對的人生
我有個朋友,大學志願填錯了科系。本來想讀心理,結果陰錯陽差進了會計系。她沮喪了整整一學期,每天都在想「如果當初⋯⋯」
但她沒有選擇重考或轉系,決定硬著頭皮走下去。
大三那年,一個實習機會讓她接觸到社福基金會的財務工作。她發現自己竟然很喜歡用數字幫助公益組織運作得更好。幾年後,她成了非營利領域知名的青年會計師。
「雖然一開始我根本不想走這條路,」她說,「但這條路讓我變成了今天的我。」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那些當初以為選錯的決定,走著走著,竟然開出了意想不到的花。
我們總覺得走錯路會很慘,會後悔一輩子。但人生沒有那麼絕對。有時候不是那條路對不對,而是你用什麼態度走那條路。
不是為了選對,而是為了成為自己
我們習慣把人生當成一場闖關遊戲:選對學校就能進好公司,選對伴侶就有幸福婚姻,選對產業就有穩定收入。
但如果人生不是為了到達某個「正確終點」,而是為了在過程中遇見各種版本的自己呢?
真正重要的,也許不是你走哪條路,而是那條路上你遇見了什麼樣的自己。
有些選擇教會你堅持,有些教會你放下。有些讓你變得柔軟,有些讓你變得堅強。每一條路都在雕塑你,而不只是帶你通往某個目標。
這樣想來,那些「不太理想」的選擇也不再那麼可怕。它們不是人生的絆腳石,而是造就不同版本自己的機會。
真正重要的,是你怎麼走
與其花大量時間糾結「選對選錯」,不如把精力投入「怎麼走」。
因為選擇本身不會決定你的人生,但你走路的方式會。
你怎麼面對挫折?你怎麼在困境中轉彎?你怎麼在不確定中繼續前進?你有沒有能力在逆境中找到意義?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能力。
選錯不等於失敗。真正讓人卡住的,往往是太執著於「這條路應該是對的」,卻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的彎曲與不完美。
當你有能力把每條路都走出價值,你就不再害怕選錯了。
每條路,都有專屬的風景
是的,你會錯過一些風景。
沒去某個城市唸書、沒跟某個人走到最後、沒加入某家公司⋯⋯這些遺憾可能會讓你難過一陣子。
但你也會因此遇見其他的美景。學會新技能、遇見讓你成長的人、體驗從沒想過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為了選對路才活著,你是為了活出屬於自己的風景,才做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