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客家人族群,在爸媽買下他們的房子搬出去住之前,我住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跟我一起長大的同輩手足有八個,剛好四男、四女。我認為我這一代應該會是在我的家族中被「重男輕女」的觀念荼毒的最後一代,因為我決定在我的行動中終止它繼續傳承下去。
我小時候並不喜歡當一個女生,但我說不清楚為什麼我不喜歡當一個女生,是因為被什麼具體的事件影響嗎?沒有,說實在,真的沒有,我並沒有因為「重男輕女」這件事造成什麼心理陰影,但是很多細微的事情根深蒂固地滲透進我的思路。
在家族中,女生是不需要配有跟男生同等的待遇的,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小板凳,上面可以寫上他們的名字,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房間,裡面可以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可以有這、有那,而女生要習慣地去接受自己沒有這、沒有那是正常的,如果你大吵大鬧,你會被認為在發癲,因為你活出跟他們習慣的樣子、成為的樣子不一樣,而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你就不能跟他們一樣?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去滿足你的需求,因為那不是他們有學習過的方式,他們沒觀察過,他們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從忿忿不平到能夠理性玩笑說出真心話,我知道他們其實沒有不愛我,但他們沒有愛女生像愛男生一樣多,他們沒有覺得需要這樣,我完全能夠理解,因為我也看到了他們也是在父母這樣的模式下長大的。
我曾經希求他們可以試著去做到愛給的一樣多,但我發現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自問為什麼願意跟這樣的鐵錚錚的事實和平共處?我想是因為我的價值不再需要建立在追求這樣的事上面了,我或許未來可能還是會被某些情境給戳中痛點,但我不需要透過爭取、激辯去證明我值得被愛,而我自己也能給自己愛,就像寶儀姐提醒的,我們可以當自己的父母,陪伴自己再好好地長大一次,常聽到很多人說,生養小孩,在陪伴的過程中就像陪伴自己再長大一次,我想,我不用真的透過生養小孩就能做到這件事。
其實上面說的他們,在我的生命中主要都是女性角色居多,例如:媽媽、阿婆,那爸爸、阿公哩,他們本來就沒有什麼存在感,所謂缺席的父親,所以落差體感就不會這麼大啊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