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枇杷。
不知不覺,這已經是我來到方格子的第四個月了。從今年三月起,我陸續在這裡發了幾篇文章,將方格子視為一個隨筆記錄的空間,同時也是累積個人作品的平台。起初,我並沒有明確的方向,只是抱持著「既然都買了這些產品,不如就寫一篇吧?」、「既然都要回答這些問題了,不如就寫一篇吧?」這樣隨性的想法,寫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但隨著楓之谷Artale繁體中文版的推出,我又重新開始撰寫了攻略文章。在六月,雖然我只發布了 7篇文章,但也累積了 352K的瀏覽量,入選了方格精選 5次。雖然愛心、收藏、留言、追蹤與 158K的已讀數相去甚遠,但我想這是因為大多數的讀者是來自於方格子的推播,以及自然搜索。
看到這些數據,我想我該寫些甚麼,記錄這段時光。

不得不說,方格子的推播和架構還是挺厲害的,在這裡產出 SEO文章成效比我預期的還要好很多,等我有空會再多嘗試其他操作方式。
寫作的旅程和心態的蛻變
過去這幾個月來,我每個月以 3篇、5篇、10篇的累積,發布了 43篇的內容。裡面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包含了 3C產品開箱、SEO觀念介紹、台南店家介紹、社群文案整理、毒雞湯感想、以及遊戲心得和攻略等等。
這些都是我擅長,且我認為足以承擔「枇杷」這個筆名的主題。
回顧我的寫作之路,我想我熱愛閱讀的習慣,為我的文筆帶來許多幫助。從小我就喜歡看小說,上課偷看小說,晚上看小說到不睡覺,然後白天上課再繼續偷看小說。
或許是因為這樣大量閱讀小說的習慣,讓我的腦海中積累了不少的詞彙。從學校的作文比賽,到國高中升學考試的作文,每一次的「分數」都讓我對自己的文字能力更加有信心。
我還記得小時候,我時常會在「Yahoo奇摩知識家」回答網友的問題,那時我不過是個國中生,卻時常替那些「大人」解答疑問,現在回想起來仍覺得是段有趣的經歷。
直到大學、研究所,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的文字能引起廣大共鳴。
在巴哈姆特發表的遊戲攻略文,在我離開遊戲圈的時候,單篇點擊超過 60萬,累積點擊達到數百萬。
擔任實習記者期間,和團隊製作的遊戲介紹影片,單支播放量接近五百萬。打破了當時新聞台實習生的最高紀錄,也成為新聞台創辦以來,歷史上播放量第二高的影片,僅次於戰地記者的作品。
在前公司操作SEO文章,成功將上百個關鍵字衝上 Google首頁,超過 50組關鍵字排行在前三名,帶來數千萬的網路流量。
那些年我錯過的流量與變現紅利
這些數字放到現在可能已經微不足道了,但在當時應該是蠻厲害的吧?但我也必須坦承,在那個時候,我從未覺得這些有多了不起。即便我知道我的流量很高,但我也從未想過「將這些流量轉化為現金」這件事。
我想,並非我對錢不感興趣。而是當時我自己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也沒有人引導我。
說起來也很好笑,在台北念大學租房子的時候,當時相當有名的實況主是我對面房門的鄰居。我因為嫌他吵,成為他和他的觀眾談笑的話題。他當時也曾邀約我,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嘗試?
我拒絕了,如今已忘記當時拒絕的理由,或許是因為覺得他只是隨口說說?又或許是因為我「害怕」吧?
當時獨自北漂,在台北闖蕩的我,對很多事情既感到新奇,卻又心生畏懼。現在回頭想想這段經歷,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我錯過了一次大好的機緣,一個可能爆紅,成為知名實況主的機會。
不過,認真說,我想我這個「 I 」到不行的個性,或許也不一定適合那個產業。
為自己的作品負責:一個創作者的堅持
回過頭來聊聊自己的作品,我並不是一個「量產型」的作者,即便我知道如何量產文章。
我曾經當過實習記者,被某知名科技媒體挖腳,同時也在電競領域、3C領域擔任負責廣告、公關、行銷的職務。我一直都知道怎麼賺取流量,也知道如何運用文章來操作出好看的數據,但我始終不願意這樣做。
印象相當深刻,在前公司的時候,合作的外包行銷公司,以及公司內部的 IT都曾跟我說過:「現在 AI這麼好用,只要拿大陸的東西來簡體轉繁體,從內容農場裡面掏一點東西來加工就好。」
對,我知道,但我不願意做,這也是我離開的原因之一。
這或許是我的堅持吧?我希望我的作品,掛著我名字的作品,不是那樣模式下的產物。
同時我也認為我應該要對我的讀者負責,如果是因為我的「名字」,而願意花時間閱讀文章的讀者,我想我必須要對他們負責。
所以我總會對讀者說,「感謝你的閱讀,希望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職業道德淪喪的時代,作者不再為自己的作品負責
在方格子這邊,由於分潤機制的關係,所以許多作者藉由發表缺乏內容的文章來賺取點閱,這種情況甚至可以用「濫竽充數」來形容這裡的生態。
其實,這種現象早已經是常態。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裡,「內容為王」的老舊觀念一直是備受挑戰的,有些人堅持要產出高品質的內容,有些人認為流量才是一切。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台灣的新聞媒體,已經淪落到黃、賭、毒,不是屍體,就是裸體的慘狀。各種不是傳統定義的「新聞」,都充斥在「新聞媒體」的版面裡。
雖然會有網友不以為然說「你不想看,可以轉台啊!又沒有人逼你看。」
當然,這我也知道,但我想表達到的是,為什麼這些「記者」為了流量,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了呢?
大環境可能難以改變,但可以從你我做起
回過頭來聊聊方格子吧!在這裡,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看到屬名,可以看到出處。文章有沒有內容,寫得好不好,我想無形中都會被大家印上標籤。有些作者發布了我感興趣的標題,點進去看了發現「沒有內容」,當這種狀況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當這個作者再次發布新內容時,我只會笑笑而不會去看,因為我知道,又是毫無內容。
但那又如何呢?畢竟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賺錢的方式。即便我自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總不能要求別人也如此吧?
但我想,我仍然有我的堅持。沒有查證過的資訊,我是不會隨意發出來的;沒有精煉過的文章,我同樣也是不會隨意發出來的。
希望能勸誡因為追逐流量而迷失自我的作者,大家一起為了自己的文章負責。
當然,如果本身就是追逐流量的作者,那可能也沒甚麼好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批評,也不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