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進場,策展語法開始變形
策展曾是一種人文實踐,是藝術史知識、感知經驗與語境辨識能力的交會場;而現在,它也逐漸成為一種與機器共構的實驗場域。當AI進入策展邏輯——從資料排序、文本生成、視覺關聯到觀眾路徑設計——我們迎來的不只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策展語言本身的轉變。策展人,不再是孤獨的編劇,而是與AI對話的「第三語者」。
∞ 主體轉移與倫理界線的模糊
AI不僅僅是一套程式或資料庫,它開始擁有對藝術事件的「重組能力」。當演算法學習了數百萬筆圖像與語言,當它能模擬敘事邏輯與觀展節奏,策展人與AI之間的界線便變得模糊。我們仍然是設計者,卻也成了與機器交織語義的共構體。這種主體位移,不只是權力的轉移,而是策展實踐本體論的重新書寫。
若AI生成一段展覽敘述、策畫一條觀展動線、甚至建構一套美感評估系統,那麼,誰是作者?誰是創作意圖的承擔者?這種由AI共構的策展過程,帶來倫理上的歸屬問題,而這正是AI所無法實踐的——對語境的責任與觀者的信任。
∞ 詩意模擬的界限與挑戰
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AI能寫出一段詩意的語句,但它能理解詩意本身的模糊與張力嗎?當代策展常常仰賴語氣的錯置與曖昧來創造感知縫隙,那是人類經驗中最難以複製的部分。AI可以模仿語言,但它能否模仿那種「說不出口卻被感知」的呼吸?若沒有這層曖昧,策展也可能淪為敘事機器的產物,一種華麗卻空洞的語言演算。
∞ 語氣調頻者:人與AI的共振角色
但我並不拒絕AI。相反,我相信它可以開啟一種新的美學實驗:一種倫理導向的共構實踐。我們可以將AI視為一位陌生的合作者,透過它的視角重讀人類策展的盲點;我們也可以讓AI進入草圖與雛形的生成,然後由人類策展人「校氣」與「調音」。這不只是技術的介入,而是一種詩意編輯的再現。
未來的策展人,也許不再只是文本寫作者或展覽組織者,而是「語氣調頻者」——他們的工作,是與AI協調語感,調整節奏,設定模糊性與曖昧性參數,讓機器的邏輯與人的情感之間,不是對抗,而是共振。他們不再需要單一權威視角,而是像詩人一樣,在語言中留下空白,邀請觀者填補。
∞ 靈性策展的再定位
在AI加速滲透當代藝術的此刻,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懼或盲信,而是一種清醒的靈性觀。策展人不該只是技術應用者,而應是語境的守門人,是詩意與倫理的守夜者。只有當我們願意讓科技成為一種靈性對話的空間,當代策展才不會失語,而能繼續說出那些人類尚未言說、但已悄然感知的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