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家附近公園的湖畔步道便迎來一場白色的盛典。
沿著湖畔綿延成行的海檬果樹,在花期時潔白盛放,花朵如雪片般點綴枝頭,陽光灑下來,折射出銀白光暈,彷彿灑落人間的碎銀。
But——就是有這個 But,人生無處不 But。
那日微風輕拂,我在步道上散步,看見一個來野餐的小家庭,其中的父親從樹上切下海檬果,手上已沾滿樹液,還準備切開給小孩吃。我連忙上前提醒。
其實偶爾也會在新聞中看到誤食海檬果導致中毒的事件,雖然樹旁立有「不可食用」告示,遊客卻鮮少留意。於是我開始邊散步、邊留意是否有人採摘。
這類「看起來像」所引發的誤判,其實不只存在植物界,也常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裡。
提醒完小家庭後,走在成排的海檬果樹邊,我想起一個老派又帶著頑固的概念
《二分法》。
因為重新開始寫作,便想著這也許是一個值得下筆的題材。
想著要怎麼傳達這概念,於是腦中跳出了
快影音與慢文字
短影音在近年快速崛起;有如潮水般湧入我們的生活。
曾經有看過分析,短影音上癮之後,會連YOUTUBE 長度10-30分鐘的短片都看不完,習慣性快轉來觀賞。
它們用重複節奏與情緒牽引注意力。
有些短影音非常有創意,包含的內容及傳達的東西也琳瑯滿目,多采多姿。
而「慢文字」則常常被拿來跟短影音的快速做比較
透過閱讀或一篇寫文章的慢時間,讓你有空間停下來、想一想、再繼續。所以我稱它為「慢文字」。
當我們閱讀文字時,大腦的運作機制不太一樣。我們不是只是接收,而是參與、吸收,逐漸讓每個文字、句子在腦海裡展開內在思辨;最終內化成為思維的一部分。
這兩種形式並無高低之分,也並不衝突。
短影音帶來創意與連結;而慢文字則是靜靜流動的溪水,滋養著我們思辨的空間,讓人停下、思索、消化,再前進。兩者皆有價值,它們各自承載著這個時代的語言,同樣珍貴。
二分世界與過渡灰階
有如芒果與海檬果,看起來相似,但本質截然不同。一種無毒適合咀嚼細味,一種雖有毒無法食用,但穩固了沙地也提供了美景。
形式不同,各有價值,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學會看見差異。
我們很常用「非黑即白」的方式來看世界,這種思維早已滲入我們的日常,因過於熟悉而難以察覺。
二分法讓人感到簡潔、安全;在金錢、地位、權威等議題中,更容易藉此獲得秩序感。但過度二分,也容易催生對立、遮蔽層次。若總被迫在黑與白間選邊站,久而久之,便會忘記那片廣大的灰色世界。
芒果與海檬果的溫柔提醒
回到那棵樹下的思緒。
芒果與海檬果之所以容易混淆,是因為我們習慣用「外觀」來判斷事物。
但若能再多觀察一次葉片的形狀、排列方式、果實與果核的細節、樹皮的質地,就會發現兩者其實差異明顯。
觀察力一旦成長,便能延伸至生活各處
當你覺得「事情就該如此」時,不妨再確認一次;
當你覺得非得在A與B之間選一邊的時候,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從中間看看兩邊的風景。
有人適合快節奏,有人偏愛慢步調;有人擅長用影音說故事,有人選擇以文字留痕。
這些差異並不互斥,只要我們願意看見它們各自的樣子。
學會看見並理解差異,減少二分的慣性,
這樣的認知,不只是理性選擇,更是一種溫柔,一種生活的能力。
附記:植物檔案
芒果(Mangifera indica)
漆樹科(Anacardiaceae)熱帶果樹,果實香甜多汁,成熟時呈黃色或紅黃。葉片為長橢圓形、光滑。原產南亞,現為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常見果樹。台灣早期引進的芒果種類俗稱「土芒果」,臺語稱「土檨仔」。
海檬果(Cerbera manghas)
夾竹桃科(Apocynaceae)常綠小喬木,原產印度洋至東南亞沿海,為典型海岸林樹種,具有耐鹽性,國內常作為觀賞樹種;外觀類似「土檨仔」才易被誤認。全株含生物鹼及毒性苦味素,人畜誤食可能致命。
植物用苦味素防禦動物啃食;而苦味是人類防毒的本能之一,
這種看似冷酷的生存法則,也是來自自然界溫柔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