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歡迎搭配收聽羽球Podcast「打包羽球」
作為一個長年的體育迷,實在從小在太多不同運動項目,聽過太多球評把「氣勢、心態、天敵、魔咒」⋯⋯這類看似虛無的評論字眼掛在嘴邊。這些往往被認為足以左右比賽的關鍵字,到底所指為何?真的存在嗎?又從何而生?如果不從玄學或文學修辭去看,那能怎麼談?
羽球男單世界排名第一週數最長、累積達349週的紀錄保持人李宗偉絕對是羽壇傳奇人物,但這份傳奇性也有一絲苦情在其中,因為他雖然多次打入羽壇兩項最重要大賽奧運與世錦賽決賽,卻也多次敗在同一位對手手中——名將林丹。因此林丹成為李宗偉的「天敵」一說不脛而走。
羽球男單傳奇人物林丹(左)、李宗偉生涯交手40次,林丹取得28勝,其中包括兩屆奧運與兩屆世錦賽決賽。
無獨有偶,女單世界第一連續週數最長的紀錄保持人戴資穎超凡入聖的球技被世界羽聯讚譽爲「使羽球成為藝術」,但他的運動生涯中,同樣未曾拿過奧運或世錦賽金牌,更曾因為多次止步世錦賽8強(直到2021年一舉奪銀),球迷無不愛議論難道真受制於「8強魔咒」?
雖然無論李宗偉或戴資穎都不缺多一面金牌來證明自身成就,但若從「運動心理」的角度來理解所謂天敵或魔咒,則可能得到一個全新的故事。
我在最新一集「打包羽球」Podcast專訪運動心理諮詢師陳泰廷。泰廷老師從2014年仁川亞運開始便擔任「選手心理輔導教練」。隨後,里約奧運桌球隊、東京奧運射擊和舉重隊,一直到巴黎奧運拳擊隊,他也都協同訓練。他的重任就是打破選手「訓練卡關的癥結、解讀比賽的死角,以及錯判對手的盲點」,壯大選手競技的「心理肌肉」,找出平時練球最該練的重點菜單、以客觀數據肯定自己的強項,也學習不過分放大對手的優勢,讓自己在下一次比賽找回心理/賽場的主導權。

運動心理諮詢師陳泰廷接受羽球Podcast「打包羽球」專訪。
節目中,他以羽球「每局搶21分為勝」舉了一個例子。當一名球員賽前評估對手與自己的實力相近,假使開局又打出3比2的接近比分,可能心中就立刻自我證成:「看!對手果然很強,一不小心就會被反超。」於是逐漸陷入「一分都不能掉、一球都不能輸」錙銖必較的緊張狀態,打得綁手綁腳,卻忽略若能維持「3比2」的分差級距,最終自己將以21比14獲勝(平日有看羽球的朋友就知道,這樣的分差通常連僵持都稱不上)。
泰廷老師所舉的例子對我很受用。像我這樣容易為事焦慮的人,常常只看見眼前的麻煩,卻未必能察覺麻煩有時是一個任務的線索或提醒,告訴我需要以「不習慣」的方式去讀、去解、去想像事物的反面或全貌。如果能稍稍反轉理出這種「心態」,焦慮感自然會大大降低。
推薦給打球或不打球的朋,點入「打包羽球 Podcast」收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