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鐘快速帶走:這部片能給你什麼?適合誰?
你可以在這部紀錄片中獲得什麼?
- 純粹熱愛──找到自己天賦所在的「遊戲」,全心投入,樂此不疲
- 名譽護城河──為什麼說聲譽是最有價值的資產,關鍵時刻能為事業加分、化險為夷
- 樸素金錢觀──財富複利循環靠的是紀律與節制,而非生活排場的膨脹
這部電影適合誰?
- 價值投資者
- 對於巴菲特如何成為股神的故事感興趣者
- 喜歡真實、不灌雞湯的投資紀錄片影迷
推薦指數:★★★★★(5/5)
我會給出滿分五顆星的評價,因為這一部紀錄片極為真實,處處啟發,觀影門檻低,思考深度高。
一句話總結: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真正的致富秘訣不是什麼奇招,正是「純粹熱愛 × 守護聲譽 × 長期複利」。
緣分讓我看到《成為巴菲特》
在演算法的推薦下,我因緣際會知道了《成為巴菲特》這部片。
這是一部紀錄片,《成為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於2017年首播,片長為1小時28分鐘,播出後很受好評,IMBb的評分高達7.5。
成為巴菲特?這個片名讓我很感興趣,我真的很想知道:
巴菲特是如何成為巴菲特的?
我把這部紀錄片看完之後,我有幾點感觸跟你分享。
巴菲特是個很純粹的人
要怎麼形容一個人很純粹?
這個問題,我沒辦法用文字形容,不過這部紀錄片確實把這樣的巴菲特拍出來。
一些簡簡單單的片段,讓你感受到巴菲特是一個很純粹的人。
他喜歡數字,喜歡錢,但就這樣而已,他並不追求物質生活,也不是沽名釣譽,演給鏡頭看。
事情很單純,他打從心底認為這個遊戲好玩,自己非常擅長,其餘那些都不重要。
我想《成為巴菲特》這部紀錄片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
你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巴菲特是一個很純粹的人。
他賺很多錢,但不會花很多錢。
他說,他花的錢不到他賺的錢的百分之一。
確實,以他賺錢的才能,要花到1%都很困難。
這點也很特別,因為大部分的人變得富有以後,其實會有對應的開銷(更大的車子、房地產、投資項目),花費都會隨著自己的身價上漲而上漲。
但巴菲特並沒有,他沒有追求這些。
他每天花3美元吃早餐,不要說跟富翁相比,可能你吃的都比他貴。
他很純粹地就是在玩一場他非常擅長、天生就是這個領域的天才,這樣的一場遊戲,然後在遊戲裡面找到樂趣,樂此不疲。
從這個角度來看,巴菲特成為股神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因為他擅長投資這個遊戲,僅此而已,道理很簡單,如果今天他擅長的是別的遊戲,那麼他也會在熱愛的驅使下成為別的領域的大師。
這點對我的啟發是,人要盡力去找到自己擅長的遊戲。如果還沒找到?就繼續找。
名譽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沒有之一
這部紀錄片第二個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你可以看到巴菲特很致力於培養自己的聲譽,也盡全力保護自己的聲譽。
在危機時刻,例如所羅門兄弟事件的時候,他就運用自己的聲譽去拯救所羅門兄弟,接手擔任臨時主席,整頓因醜聞陷入困境的所羅門兄弟。
平時很愛惜羽毛,需要押上自己的聲譽時去拯救一家公司時,巴菲特堅決投入。
幸運的是,最終結果是好的,巴菲特總結下來的心得是:多虧平常有累積好聲譽。
我想巴菲特這樣的超級巨富很愛惜聲譽,這點可能有一點反常,難以理解,畢竟普世價值觀經常認為是「為富不仁」,為了富也不會在意仁義,自然也不會介意他人的評價,我們甚至會認為「富有」和「好聲譽」是互斥的。
然而,巴菲特的存在恰好證明了:
一個很純粹的好人,守護著自己的名聲,讓自己的名聲可以幫助到自己的事業,互相成就。
要知道,很多公司是因為買方是巴菲特,所以才願意賣給他(否則寧可不賣),也就是說
巴菲特自己有好的聲譽,讓他的事業可以投資更多好公司,讓好公司願意接受他入股,或者是直接賣給他,而投資回報累積也可以讓巴菲特的名聲更有價值。
聲譽,雖然是難以量化,但確實至關重要。
巴菲特用他超過六十年的職業生涯來證明了這一點,這是何等難能可貴。
這是一部很真實的紀錄片
其他的就是關於他的投資天賦、對數字的敏感度,或者是巴菲特一些生活瑣事,當然也包含他和兩任妻子的故事。
這些片段再次證明巴菲特是一個很真實的人,拍這個紀錄片也沒有什麼刻意的包裝或隱藏。
沒有激情澎湃的金錢遊戲,很真實地拍出「巴菲特如何成為巴菲特」的故事,或許股神的成就之路就是如此平淡。
以上分享,和大家分享這一部很真誠、很純粹的紀錄片。
這個人──這個我們稱之為「股神」的華倫・巴菲特,很可能在人類的歷史之中會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被記得、被討論。
美股獵犬認為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這揭示了「走正道」才是走得最長遠的方法,而且走正道也可以成功、非常成功,確實可行。
這在我們人類歷史中都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典範,希望能有更多人被巴菲特、被這部紀錄片啟發。
延伸閱讀:紐約客和TIME的兩篇文章
看完紀錄片後,我也找了兩篇關於這部片的相關文章來看,分別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和TIME。
紐約客的《Becoming Warren Buffett,” the Man, Not the Investor》主要著重巴菲特的個人生活與情感層面,強調他不是股神,而是「人」的那一面。
TIME的《Why Warren Buffett Keeps Framed Reminders of Awful Moments in Economic History》則是特寫了其中一個片段,也就是巴菲特將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報紙頭版放在自己的辦公室,用以提醒自己永遠要有風險意識,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