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FB跳出動態回顧,剛好是我請育嬰假時的貼文
看到當時的文章,點點滴滴許多回憶都浮上來,當時要做這個決定,其實有點猶豫,畢竟男性請育嬰假還是非常少見,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日後想回職場的話,你的位置還在不在?
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滿慶幸自己有做這個決定,七年來發生了很多事,認識了很多非常厲害的人,思考方式與眼界都被打開不少,這絕對是我待在那個安穩小小職場裏做不到的事~而促使我下決定離開的原因,其實還有一點,就是這個產業與這家公司,長期以來一直經營的很辛苦
七年前如此,現在七年過去了,還是如此~
打開資產負債表,從這家公司13年來的自由現金流量就能看出訊息,十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是現金流出,代表這家公司從營業活動得到的現金,扣掉投資活動的支出後,都是負值,錢不夠怎麼辦?就先跟銀行借,再不夠怎麼辦?就增資,找新的股東進來補,反正掛牌上市,總有些故事和題材能吸引人來買單。

而唯一一年出現大幅現金流入的年代是2020年,主因是官司合解並取得賠償金,以及當年疫情急單的效應及補助,但可惜只是曇花一現,而在這唯一一年自由現金流是正值的情況下,這間公司選擇發放股利,雖然不多,比較像是象徵性的意義,但也發掉了二億多,在現金吃緊的情況下,是不是有更好的選擇?
除了現金流量外,2022年該公司營收達到歷史新高,但最終EPS則只有0.68元,這還是在有外幣兌換利益下的結果,如果只單看本業,EPS則不到0.5元,代表這個營收還無法支撐這家公司,原因可能來自於產業的變動快速,過高的資本支出無法換來有效的營收和利益,再加上一直膨脹的股本,最終只會快速的吃掉獲利。
其實從這些資訊來看,代表著這就是一個不容易經營的產業、不容易經營的企業,
因此要特別注意下面這些狀況,是否有出現在你投資的公司上?
● 商業模式沒有突破點 - 長期對外發表的內容類似,永遠在等明天~
● 資本支出巨大 - 不燒錢蓋廠就沒有競爭力,蓋廠時對未來獲利的預估能力差,導致資本支出一直開,獲利卻沒能跟上。
●長期自由現金流為負值 - 代表長期來說賺不到錢
● 股本持續膨脹 - 缺資金只好增資,股本就越來越大
● 上大股東持有比例不高 - 玩的都是別人的錢,不會心痛~
這幾個特點,其實都是投資人要避開的產業或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