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特斯拉核心業務與賣碳收入大幅減少的悖論
1. 特斯拉「賣碳」收入是多大比例?
特斯拉國際公認的一大優勢,就是其碳積分與排放權(Regulatory Credits)交易收入:
- 2024 年,特斯拉從碳權與監管積分獲利約 27.6 億美元,佔其全年淨利約 39%,超過 10 億美元以上 (carboncredits.com);
- 2025 年第一季再次獲得約 5.95 億美元收入,前五季總和達 33.6 億美元;
- 也就是說,沒有這筆收入,特斯拉將很難保持盈利狀態。
2. 川普新法案干擾核心補貼機制
川普領導的新法案中包含幾大關鍵政策變動:
- 廢除 企業平均燃油經濟(CAFE)補償罰款機制,使得汽車製造商無須再購買低排碳積分;
- 取消 美國聯邦 EV 補貼(7500 美元);
- 停止 NEVI 計畫提供的充電基礎設施補貼;
二、影響一:碳權與低排汽車補貼 - 盈利重挫的正中紅心
1. 廢除 CAFE 罰款:傳統車廠不再須靠信用交易
CAFE 準則原本規定低碳車款銷售不足的車廠必須購罰金,而特斯拉透過銷售「高碳車廠不能生成的調節積分」獲利。新法取消此制度後,短期內特斯拉將失去每月數億美元收入。
2. EV 補貼取消:削減消費者購買動能
自2025 年 9 月起,川普政策若實施取消 EV 補貼:
- Model 3 與 Model Y 將失去使用者 7500 美元補貼;
- 根據美國財報估算,零售價漲幅可能達 17%,相當於激減 10–20% 市場競爭力;
- 市場研究機構指出:補貼消失可能使 EV 減少數十萬輛銷售量。
3. NEVI 計畫暫停:充電網建設受阻
特斯拉已經拿到 3,110 萬美元 NEVI 補助用於超充站建設(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
新法案要求州政府暫停使用 NEVI 資金後:
- 充電網擴建速度變慢;
- 特斯拉超充網優勢縮小;
- EV潛在買家恐減少通勤安全感。
三、影響二:財務、股價與競爭定位風險急遽升高
1. 短期盈利空窗,利潤率下降成質變
根據報道:
- 若碳權收入消失,Q1 2025 本已薄弱的淨利率可能繼續下滑,甚至出現虧損狀態;
- 失去碳權後,企業總毛利率預估從 ~18% 降至 ~15%,甚至低於業界均值 ~16%。
少了補貼,盈餘基礎動搖,公司價值與估值將承受過大重塑壓力。
2. 股價反映未知的政策「不確定衝擊」
特斯拉股價中,早已嵌入「未來碳權可當現金流」前瞻预期。如今政策即定,該收益池或將大幅萎縮,投資者情緒恐轉為悲觀,進而引發價格回檔。
四、影響三:延伸至特斯拉其他營收與成長項目
1. 儲能業務與太陽能板業務面臨收緊
儘管 Q1 2025 Tesla 儲能業務有 10.4 GWh 成交,Powerwall 運營創新高,但補貼減退與營運成本上升將壓縮毛利空間。
2. Supercharger 基礎建設受政策威脅
美國政府 NEVI 資金被暫停,Tesla 得自行負擔後續建置成本,整體擴張速度與範圍勢必受限。
這勢必影響 Tesla 在 2030 年前建立的全球充電網生態戰略。
五、競爭對手受惠 & 行業平衡重塑
1. 傳統車廠壓力緩解,但競爭轉型費用可能長期推延
隨著 CA FE 補償取消,Ford、GM 等不用再購買 Tesla 積分,但也需推進自家電動車轉型才能跟上 CEFA 壓力。
2. 外資與國外市場轉向 BYD、蔚來等競爭者
BYD 在 2025 年 Q2 EV 銷量達 115 萬,為 Tesla 的三倍以上,且獲利逆勢增長 +98%。
Tesla 若同時失補貼、失碳權、失充電網資金,與 BYD 在美國仍持續支援與消費者信任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六、Musk 的應對與未來願景也救不了嗎?
1. 機器人、Robotaxi 與自動駕駛未來能否填坑?
特斯拉最樂觀的結構性未來:Robotaxi、自動駕駛、自建機器人、火星登陸夢。雖然這些技術佈局在萬億級市場可以美化未來估值:
- Robotaxi 在 2024–25 年進展緩慢;
- FSD 推出仍存在許多技術挑戰與法規障礙;
- Optimus 人形機器人與行星殖民等遠景目前仍屬科幻範疇。
短中期看,這些未來想像無法抵銷政策即刻刮下的硬利空。
七、結語:川普法案是天花板?還是轉機?
川普新法案對特斯拉造成的影響:

儘管 Tesla 股價短期仍受市場想像與流動性支撐,但基本面的削弱是硬實力改變,不可迴避。
特斯拉仍舊掌握垂直整合優勢與技術主導,但平衡政策不確定性與投資人心理預期是下一段估值重估的關鍵。未來退補及碳權缺口是否可以透過創新車型、應用場景、商業模式來填補?將是特斯拉價值能否硬扛底部的決定性因素。
八、投資策略建議
- 密切追蹤法案動態與補貼政策走向;
- 估值修正風險已進行中,短線或出現反撲空檔;
- 長線需確認 Tesla 能否建立代替補貼與信用收入的利潤引擎;
- 若政策壓力持續,需看是否有 Tesla 能轉位於高毛利領域(如軟件、自動駕駛服務)實現收益轉型。
九、小結
川普法案舉措對特斯拉的打擊超過表面層次,牽動其盈利結構中的三大補貼來源:碳權、EV 購車補貼與充電建設補貼。缺少這些硬實力,特斯拉估值或許將面臨「高估 vs 高成長」的大調整。即便機器人、Robotaxi 等願景加持,短中期企業能否重新進行價值轉型,成為投資人必須評估的重點。
特斯拉站在「未來技術浪潮的龍頭」與「補貼結構削弱帶來的混沌」雙重壓力之間,下一階段將是政策與創新能力對其未來定位的試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