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投資」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個股心得、投資觀念分享或潛力股月報】,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資訊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群組,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專欄訂閱費用每月 168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Treads,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珍惜投資生命,遠離中國!
這其實是我去年本來就打算寫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但去年底作者發生許多事情,文章就堆在草稿區遲遲未能完成,然而回顧當時觀點,至今依然成立,許多數據也佐證此一看法。
首先,先報告結論:
我認為中國經濟會持續空轉,且停止空轉的時間不明。
接下來「邏輯投資」會引用一些數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如果讀者有不同想法,也歡迎在留言區發表高見。因為總體經濟的數據解讀與結論歸納,其實見仁見智,我的想法一定有不周延的地方,歡迎讀者賜教,而我相信透過不同立場的意見交換,一定能對大家(包括我在內)釐清未來經濟前景更有幫助。
中國M1-M2顯示民間信心低迷
第一組數據是「中國M1減M2」。
- M1(藍線):指狹義的貨幣供給,包括:流通中的貨幣+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其中「企業活期存款」佔M1比例最高,達到40%以上。
- M2(紅線):指廣義的貨幣供給,除了前述的M1之外,還包括: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定期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
- M1-M2(橘黃色柱狀條)。
- 滬深300指數(綠色)。

這個數據很好用,我們可以將「M1」想像是這個經濟體裡面所有人的「活存」,而「M2」則是「活存加上定存」。
當一個經濟體前景良好,大家對經濟充滿信心,那麼M1(活存)的增速會大過於M2(活存+定存),代表大家傾向將更多錢放在「活存」項目做使用,可能是企業投資、股權投資,也可能是借錢加大槓桿。
反之,若M1(活存)增速低於M2(活存+定存),這代表大家對前景悲觀,更傾向將錢存起來不去動用,或者優先拿來償還債務,結果就是經濟與消費失去活力。
從圖中可以觀察到,自從2017年習近平正式將「房住不炒」作為中國房市的指導原則,以及川普啟動「中美貿易戰」後,2018年開始,中國M1-M2的數值就長年呈現負值,而且至今仍未改善。
而且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持續舉債,並且從2020年開始,舉債幅度大幅增加,同時GDP儘管一度受疫情影響,但多半都能維持在5%以上之水準,然而這些似乎都未能帶回民間信心,「M1-M2」持續呈現負值。


如果再進一步對照中國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以及民間「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來看,你會發現中國政府實際上自2018年起,已針對其貨幣啟動「寬鬆」路線,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下調,民間一般貸款與住房貸款利率也不斷下修,但似乎都無法挽回民間的投資、消費與槓桿信心。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中國當前的民心顯然非常保守甚至悲觀,即使中國政府窮盡洪荒之力,祭起降息、降準以及各種消費刺激政策,仍無法有效帶動民間信心復甦,我認為要將這種現象視為「結構性轉變」而非「周期性變化」比較合理。
這就好比你是一位老師,而你帶的班級正好是「低動機」、「低學習意願」、「對自我悲觀」、「看淡未來」的學生組合,要想提升這一班同學的成績絕對是相當困難的挑戰,若你要注資押寶哪個班級會勝出,這樣的班級似乎不是一個合理的投資選項。
房價跌不停,信心難回升
前面提到,自從2017年習近平將「房住不炒」定調為中國房市的指導原則後,民間信心持續低落,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房地產不再是「只漲不跌」的資產,並且從2022年就開始「跌跌不休」。
因此第二組數據我們來看「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