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奇想與酷兒羅曼史交織的美學盛宴:北影27再遇《吸血鬼:真愛不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raw-image

第27屆台北電影節(以下簡稱「北影」)特別推出「電影正發生:造型」單元,並邀請四位知名設計師推薦心目中的經典電影,搭配映後講座,與影迷來場時尚與電影的藝術交流。所謂的「服裝造型」,不只是穿著於角色身上的華美服飾,更是映襯影像的視覺語言。

由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執導的《吸血鬼:真愛不死》(Bram Stoker's Dracula)[1],是影史著名的《德古拉》(Dracula)改編作之一,跨越時空瀚海的旖旎癡戀,與奇情瑰麗的哥德美學,至今仍是影迷津津樂道的佳作。在第65屆奧斯卡金像獎,《吸血鬼:真愛不死》抱得三項大獎而歸,其中就包括最佳服裝設計獎。

布拉姆.史托克(Bram Stoker)的《德古拉》是筆者鍾愛的小說,改編電影《吸血鬼:真愛不死》正是筆者與這部名作的初遇,啟蒙筆者對吸血鬼文化的所有認知及想像,自此展開一連串對《德古拉》的追尋之旅。歷年來,除了拜讀史托克的原著,筆者已看過無數《德古拉》相關作,縱橫各年代的影視和舞台劇如數家珍,而探索旅程直到今日仍未結束。不過,即便過了這麼多年、看過多版改編,《吸血鬼:真愛不死》依舊是筆者的最愛。

之前撰寫的〈破除「慾女/怪物有罪」的魔咒 — 《德古拉》、《吸血鬼︰諾斯費拉圖》與女性情慾的前世今生〉文章中,筆者已詳談《德古拉》的影視流變與原著文本變異,在此便不贅述。本篇將聚焦這次北影的電影重溫感想,以及映後講座的服裝解析。

【《吸血鬼:真愛不死》:歷久彌新的哥德/酷兒羅曼史】

筆者認為,《吸血鬼:真愛不死》可謂「最強同人作」。原片名《Bram Stoker's Dracula》特別強調原作者史托克之名,即能窺見製作團隊的理念,意即遵循原典的企圖心,而非像往年銀幕上的德古拉,多為掛著吸血伯爵大名的天馬行空之作[2]。綜觀劇情,《吸血鬼:真愛不死》極度尊重原著。比如女配角露西(Lucy Westenra)的三位追求者,在過往改編常因篇幅限制而刪除一兩位要角,在本片則全數登場(露西的追求者與德古拉的三位新娘對應,筆者認為是頗重要的設定)。或是還原吸血鬼在白日能活動自如、僅是力量會減弱的設定[3],讓德古拉與米娜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街上,也能有浪漫的邂逅。筆者甚至發現其中一幕,竟然出現蘭心劇院(Lyceum Theatre)以及名演員亨利.歐文(Henry Irving)的宣傳看板,要知道作者史托克現實中即是蘭心劇院的經理,亨利.歐文也被公認是德古拉的原型之一[4],這個細節處的彩蛋十分用心呢!

然而,在遵循小說的同時,《吸血鬼:真愛不死》卻能另闢蹊徑,從人物關係的些微異動,衍生與原著精神大相逕庭的全新主旨。此處提到的「異動」,即是將原作從未有情感糾葛的德古拉與米娜(Mina Murray,婚後從夫姓Harker),改為有著前世姻緣的命定戀人,米娜也從小說中的忠貞賢妻,轉為擁抱情慾、既神聖亦墮落的複雜女性。怪物與純潔女子的跨種族之戀,如此的改編巧筆,讓《德古拉》常被評論界批判的「聖母 — 蕩婦情結」(Madonna–Whore Complex)對異族他者(The Other)的賤斥與帝國主義思維,不再是「非我族類必殺之」的洩氣文本。在本片推出的二十世紀末,僵固的種族主義與性別觀念已逐漸鬆綁。

儘管電影的時長限制,原著深植人心的角色,仍是淪為蜻蜓點水的過場人物。好比精神病患倫費(R. M. Renfield)再次被描寫為千篇一律的瘋子,由於電影文本的變異,倫費的靈魂掙扎也略顯詭異。英勇矯健的昆西.莫裏斯(Quincey P. Morris)似乎只剩下「美國牛仔」的標籤,沒有呈現此角的雄才大略,導致結局的壯烈犧牲沒有賦予應有的悲壯。不過,改編終究無法全然還原原作,《吸血鬼:真愛不死》的成果已讓筆者非常滿意。

私以為,《吸血鬼:真愛不死》最大的改編重心,即是翻轉德古拉的既定形象,將單薄的怪物改寫為讓人悲憫的反英雄(antihero),加上主演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似鬼魅陰險、又能情深繾綣的優異詮釋,明知眼前的怪物喪心病狂、行事瘋虐,觀眾仍不由自主同情這樣「道德灰色」(morally gray)的悲劇人物。德古拉的暴虐並非出於本性,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為無端犧牲的愛妻復仇,因此甘願背叛效忠的教會入魔。當德古拉癡情地對如願重逢的米娜輕訴:「我跨越時間的瀚海來尋妳」(I have crossed oceans of time to find you),銀幕外的觀眾也隨著米娜一同陷入愛河。

一直認為對米娜心境轉折的著墨,是本片感情線較為可惜之處,會情陷德古拉更偏向前世愛戀的召喚,與掙脫情慾束縛的渴望(儘管愛情本就無理智可言)。這次重溫則改觀,在劇情的細微處,已為米娜的情動悄悄埋下伏筆。首先,是與德古拉怪物形象呼應的「野獸」,德古拉作為群魔之首,能操控蝙蝠、老鼠、野狼,強納森(Jonathan Harker)鄙夷德古拉與野獸親近,米娜卻在見到德古拉安撫竄出的猙獰野狼時,徹底為眼前風度翩翩的異國王子折服。不同於未婚夫,米娜在端莊嫻靜的外表下,暗藏著鼓譟的獸性,她與德古拉共同撫摸著狼獸,自此建立與異端為伍的同盟。

再者,是米娜富裕的好友露西。即使米娜與露西是相識多年的知交,強納森仍不樂意米娜與露西過度來往,憂心未婚妻會不願安分守己當律師的嬌妻。但米娜暗自嚮往露西的嬌媚動人,見到好友奔放的言行,出於禮教感到羞赧,仍為對方的風情萬種欽佩不已。《吸血鬼:真愛不死》的愛情,不只重寫怪物,也改寫慾女,將米娜從性別桎梏中解放。嚴守禮教的淑女備受尊敬,依舊只能安於被父權規訓的位置,於是,米娜逐漸「成為露西」,變身為力量充沛的妖魅女子,從苦等未婚夫的女孩到主動向怪物求歡,向來壁壘分明的聖母與蕩婦重疊,好女孩也有邪惡(wicked)的一面。和怪物相守的米娜擁有無盡的生命力,她釋放呼風喚雨的異能,為了捍衛愛人挺而走險,持槍孤身面對一群勇猛的紳士,化被動為主動姿態的妖女,其蛻變亦是另類的英雌成長之旅。

出於原著描寫,對於露西與吸血鬼新娘的刻畫,難免有將情慾自主女子妖魔化之嫌。例如其中一位吸血鬼新娘的蛇狀盤髮頗似梅杜莎(Medusa),多以妖嬈浪蕩的面貌示人,以獵食孩童暗喻喪失母性,其結局也是遭到自詡正義的紳士們誅殺。幸好,由於上述提及的「消融聖母/蕩婦邊界」,稍稍撫平原始文本的缺憾。劇情再現父權將性自主女子視為赤裸威脅,卻也在尾聲翻轉性別刻板印象。這次北影重溫,最大的感觸是挖掘同性情慾及姐妹情誼(womance)的酷異潛能,米娜與露西一起閱讀書籍探索性事,一起分享戀愛的私密心事,更在陰雨中情不自禁接吻。米娜還一度願意放下未婚夫,陪伴在病重的好友身邊。不論兩人是否因吸血鬼的法術放縱慾望,或是真對彼此抱有曖昧情愫,不被異性戀婚家體制規範的同性情誼,其堅韌與忠誠依舊令筆者動容。

作為德古拉的對立面,凡赫辛(Abraham Van Helsing)代表文明、智識、理性,是解救蒼生的「十字軍武士」。但筆者年初重讀《德古拉》時,便已察覺凡赫辛此角潛藏的怪物性(monstrosity)。故事初期,紳士們皆認為這名來自遠方的教授行事古怪,凡赫辛為了斬妖除魔,更能激進到「尋求女巫與惡魔的解藥」。筆者認為,《吸血鬼:真愛不死》抓住原著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對應改編強調的酷兒元素,劇情有意將凡赫辛與德古拉寫為一體兩面。

《吸血鬼:真愛不死》的凡赫辛同樣睿智,卻也強化他的不可捉摸、處事偏激;既致力於打擊邪惡,卻也向米娜坦承德古拉「生前是個思慮恢弘的偉人」[5],體現他對怪物的惺惺相惜。另外,更添加凡赫辛的「凡性」,讓他對米娜產生幽微的慾望,甚至受到蠱惑而僭越,不受控制地與心儀女子擁吻。相對於原著,讓凡赫辛作為擁護基督教權威之首,本片的凡赫辛卻在結尾感慨「我們都成了上帝的瘋子」(We've all become God's madmen),正邪雙方皆因上帝而瘋狂,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飾演凡赫辛的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也分飾開場喝斥德古拉的羅馬尼亞教士,不妨視為前世今生的對照,從食古不化轉為同理怪物。

綜觀全片角色,從原著的正氣凜然紛紛墮落,情場不得意的傑克.西渥(Jack Seward)與他的病患一樣痴狂,忠貞的強納森與三位吸血鬼新娘偷情,米娜與露西女女熱吻、與怪物廝守,凡赫辛與德古拉為了各自原則而行事偏鋒。不過,《吸血鬼:真愛不死》讓總被主流體系排斥的酷兒,依然能獲得上帝羽翼的庇護。尾聲,唾棄教會的異端與背離社會期許的慾女,強韌的愛仍能感動上帝,化解縱橫百年的萬惡詛咒。《吸血鬼:真愛不死》闡述真愛的力量,更解構真愛的定義。「真愛」不僅限於男女之愛,或是不摻雜任何肉慾的純愛,也能很情慾、很陰性、很酷兒。

【映後講座:用華麗服飾重塑吸血鬼妖惑形象】

在7/1日的場次中,北影邀請到六度入圍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的許力文女士,於映後講座解析《吸血鬼:真愛不死》的服裝。由於時間限制,無法暢談電影中的各處細節、每位角色的服裝設計理念(沒有詳談女主角米娜的服裝,令筆者相當遺憾),筆者仍是從許力文女士的解說中獲益良多。許力文也根據現場觀眾及主持人的提問,談到個人創作的心路歷程、曾經參與過的作品(例如鍾孟宏導演的《瀑布》、Netflix影集《華燈初上》)。因應本篇主題,以下僅針對《吸血鬼:真愛不死》的內容稍作分享,讓喜愛電影卻未能親臨講座的影迷,能一探這部哥德經典的時尚美學。

許力文女士先介紹《吸血鬼:真愛不死》的服裝設計師- 來自日本的石岡瑛子,石岡瑛子融合自身的劇場經歷與東方背景,擯棄流行文化一脈相承的暗黑風格,多採用紅色、金色等鮮豔用色,交織刺繡、蕾絲等細緻工藝,為吸血鬼打造大膽華麗的妖惑形象。

比如德古拉於古堡登場的老邁妖異造型,便以血紅色錦袍搭配金色龍紋線繡、宛若中國明朝仕女的髮髻,體現德古拉的嗜血殘暴與異國風情(筆者額外補充,「德古拉」此名意為「龍之子」,「德古/Dracul」即是羅馬尼亞語「龍」的意思,劇情也提及德古拉生前為「聖龍會武士」,所以龍紋線繡亦是暗示角色的身分背景)。後續的情節中,德古拉恢復年輕外貌,在街上與前世戀人米娜重逢時,穿著的也是灰藍色西裝,不走長披風、漆黑西裝的老派路線。結尾德古拉臨終前,身穿的金色拼接長袍,即是受到克林姆(Gustav Klimt)名畫《吻》(Der Kuss)的啟發,呼應他與戀人米娜纏綿悱惻的世紀之戀。

由於《吸血鬼:真愛不死》描述的是跨越時空的愛戀,在服裝設計中,也呈現時代錯置(anachronism)的風貌。例如三位妖艷的吸血鬼新娘,飄逸薄紗不同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時尚。轉變為吸血鬼的露西,所穿的白色婚紗帶有圓盤狀的拉夫領(ruff)[6],是流行於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確切來說,是十六世紀中期至十七世紀中期)的時尚配件。其餘服飾中,也帶有1920年代盛行的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

服裝是人物性情的載體,這項特點從兩位主要女角-米娜和露西的造型可見端倪。在女性角色的服裝中,紅色、藍色、白色是最常出現的顏色。女主角米娜象徵純潔明亮,好友露西則是慾望的化身,兩者的服飾呈現強烈對比。露西的衣裙材質多以輕薄的雪紡為主,在被吸血鬼引誘時,所著的鮮紅色薄紗裙傳神地表達角色性格。另外,儘管在講座中未提及,但北影官網的介紹有寫到,露西與紳士們調情時,衣著上的綠色蛇繡充分表現其性感嫵媚,同樣是襯托人物性格的視覺符號。

不只是服裝美學,許力文女士更提到演員的妝容,一樣能展現人物的性格變化。許力文再舉露西為例,被吸血鬼攻擊、漸漸變異的露西,妝容轉為蒼白虛弱,添加厚重的黑眼圈,與先前的甜美模樣大相逕庭。關於女主角米娜,其服裝多是藍綠色搭配植物圖樣,佐以刺繡、絲綢的組合,即是表達十九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讓西方仕女的衣裙具有十足的東洋風情。

有觀眾提問,《吸血鬼:真愛不死》明明時空背景位於歐洲,德古拉初期的造型卻帶有濃厚的東方元素(比如上述提到的明朝女子髮髻),這樣不會不符合邏輯嗎?許力文則再次強調石岡瑛子的劇場經歷,讓她在設計服裝時顯現豐沛的創作自由,而非中規中矩。就好比德古拉初登場穿戴的血紅色盔甲,以鮮明的紅色紋理突顯殺戮的血肉糢糊,同樣非歷史上一般盔甲會有的樣式。許力文也認為,德古拉為創作者筆下的虛構角色[7],《吸血鬼:真愛不死》更非歷史傳記,因此角色的服裝樣式自然能有更多的自由度揮灑。

此外,筆者稍微補充個人觀察。《吸血鬼:真愛不死》時間線為1897年[8],片中的女裝輪廓卻是1880年代的風尚,搭配巴斯爾裙撐(bustle)[9]的後裙擺,能突顯女子豐滿的臀部曲線,而非1890年代盛行的羊腿袖(gigot sleeve)[10]與鐘形A字(A-line)裙擺[11]。筆者猜想,除了呼應許力文女士提及的「跨時空錯置美學」,服裝師石岡英子或許想藉由巴斯爾裙撐,顯現女性角色婀娜優雅的體態,將迷幻魅惑的哥德美學發揮淋漓盡致。

【視覺的極致饗宴,與永誌難忘的哥德經典】

在映後講座中,許力文女士談到影視的服裝設計,不僅僅是「做造型」,而是做為整體電影美學的映襯。像《吸血鬼:真愛不死》這樣的大型製作,無論是美術、剪接、攝影、配樂、演員表現,皆是上乘水準。許力文也分享,經典電影的魔力,在於不論重看多少次,皆能發掘到以往未見的細微之處、產生別樣的感觸,尤其觀看大銀幕更能體現這樣的特性。筆者亦有同感,相較於電視或電腦螢幕,大銀幕能將更多細節放大(比如演員表情),視覺及音效賦予觀眾的震撼程度,依舊是小螢幕無法企及的。

《吸血鬼:真愛不死》初映時,筆者仍是稚嫩孩童,本次北影是首次觀賞大銀幕,不由得感嘆銀幕的神秘魔法,總能將熟悉的老朋友「翻新」,明明對故事發展瞭若指掌,筆者卻如同片中的女性角色,情不自禁沉醉於吸血鬼施展的迷情咒,再次讚嘆導演柯波拉打造的幽幻魔境,而畫面中宛若古典油畫的質地,現今的影視作品已難重建。

筆者原以為,由羅伯.艾格斯(Robert Eggers)執導、以女性主義視角重塑文本的《吸血鬼:諾斯費拉圖》(Nosferatu),已篡位為筆者最愛的《德古拉》改編。沒想到今年北影與《吸血鬼:真愛不死》重逢,讓筆者體悟到這部30多年前的電影,並未隨著時光荏苒消退魅力,反而歷久彌新。與《吸血鬼:真愛不死》的相遇,是「一見傾心,再見鍾情」,片中的美術場景仍然絢麗奪目,更重要的是,故事如今看來依舊前衛,透過吸血魔王與清麗女子的炙戀,解放女性壓抑的情慾,讚揚多元的酷兒精神。沒想到執導過《教父》(The Godfather)系列、《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的柯波拉,居然能拍出如此淒美的愛情故事,既幽怖又深情,令筆者永誌難忘。

文末,再次感謝北影及推薦電影的許力文女士,讓筆者能於大銀幕重溫這部摯愛的作品。



【註解&延伸閱讀】

[1]當年在台灣上映的片名是《吸血鬼》,「真愛不死」是媒體的宣傳詞,後續以訛傳訛成了片名副標。由於《吸血鬼︰真愛不死》已隨著媒體傳播廣為人知,本次北影重映也使用此名,筆者便從善如流沿用,有興趣請見以下參考資料︰

[2] 無論是環球怪物(Universal Monsters)漢默電影製片公司(Hammer Film Productions)的德古拉系列,大多挪用原著人物之名,但情節與原著差距甚遠,角色關係也會因改編需要產生變動。

[3] 吸血鬼「畏光」的設定濫觴,即是1922年的默片、《德古拉》的首部電影改編《不死殭屍 — 恐慄交響曲》(Nosferatu —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在原著及《吸血鬼:真愛不死》中,德古拉的死因是被斬首及刺穿心臟,而非死於陽光照射之下。

[4] 根據研究,史托克對雇主歐文極為崇拜,然而歐文的自負與操控欲,讓史托克將心中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感,內化成筆下的反派角色。可參見2002年的論文〈Buffalo Bill Meets Dracula: William F. Cody, Bram Stoker, and the Frontiers of Racial Decay〉

[5] 原著有類似描寫,但偏向客觀描述,後面對於德古拉的評價仍非正面,以下引用如果出版/大雁出版基地的譯本段落: 

「他生前是個非同小可的人物:軍人、政治家、煉金術士 —— 尤其是他的煉金術,以當時的科學發展來說,已經到了最高境界。他的腦力超強,知識淵博,無與倫比,而且心中無懼無悔。」

[6] 拉夫領/襞襟(ruff)是裝飾衣領的圓盤狀絲織品,在十六世紀中期至十七世紀中期的西歐蔚為風行。

[7] 現今多認為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Vlad III)為德古拉的原型,然而《德古拉》原著並未明指德古拉即是弗拉德三世,而是混雜許多民間傳說的吸血鬼形象。真正將德古拉與弗拉德三世連結在一起,起源於雷蒙•麥克納利(Raymond T. McNally)拉杜•佛洛雷斯柯(Radu Florescu)於1972年出版的研究著作《尋找德古拉》(In Search Of Dracula),加上影視改編的推波助瀾,從此歷史與傳聞便牽扯不清。

在《吸血鬼:真愛不死》中,德古拉的悲愴過往,確實挪用了弗拉德三世的事蹟,將影視文化的吸血伯爵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穿刺公聯繫。不過,電影情節多為虛構,劇情對於德古拉的真實身分也採用模糊化處理。筆者認為在一部哥德色彩濃厚的作品中,許力文女士針對本片「德古拉為虛構角色」的定義是合理的。

[8] 小說並未點出確切的時空背景,筆者推測《吸血鬼:真愛不死》的時間線設定,是向原著出版年份(1897年)致敬。

[9] 巴斯爾裙撐(bustle)穿戴於女裝背後、裙內的腰部下方,外裙通常會加上多層布料,造成臀部凸起、高挺的視覺效果,盛行於1870年代至1880年代。

[10] 羊腿袖(gigot sleeve)因上寬下窄、狀似羊腿而得名,在1830年代及1890年代最為風行。

[11] 附上1880年代至1890年代的西方女裝流變,《吸血鬼:真愛不死》帶有巴斯爾裙撐的女裝,顯然更靠近1880年代的時尚。



◇本篇《吸血鬼:真愛不死》的人物譯名,筆者憑有限的記憶力,採用北影的翻譯版本。

◇北影官網的《吸血鬼:真愛不死》介紹,內文也有淺談電影中的服裝造型:

◇筆者曾撰寫的文章〈破除「慾女/怪物有罪」的魔咒 — 《德古拉》、《吸血鬼︰諾斯費拉圖》與女性情慾的前世今生〉,有《德古拉》原著和影視改編的文本對比,以及《吸血鬼︰諾斯費拉圖》的電影解析。《吸血鬼︰諾斯費拉圖》同樣是筆者深愛的《德古拉》改編(在筆者心中與《吸血鬼:真愛不死》並列第一),推薦熱愛哥德恐怖片及女性敘事的朋友觀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海邊的離島
85會員
126內容數
愛我所愛,寫我所感。努力分享自己熱愛的事物。
人海邊的離島的其他內容
2024/01/30
1965年,英國導演大衛.連,將備受好評的小說《齊瓦哥醫生》搬上銀幕。大衛.連曾執導多部史詩巨作,也多次改編文學作品。架構龐大的《齊瓦哥醫生》固然是個挑戰,所幸在導演深厚的功力下,成功將故事化繁為簡,既保留原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宏大的時代輓歌,更將三角戀的糾葛,拍得纏綿悱惻、淒楚動人。
Thumbnail
2024/01/30
1965年,英國導演大衛.連,將備受好評的小說《齊瓦哥醫生》搬上銀幕。大衛.連曾執導多部史詩巨作,也多次改編文學作品。架構龐大的《齊瓦哥醫生》固然是個挑戰,所幸在導演深厚的功力下,成功將故事化繁為簡,既保留原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宏大的時代輓歌,更將三角戀的糾葛,拍得纏綿悱惻、淒楚動人。
Thumbnail
2024/01/05
Therese,一名獨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女孩。為了餬口,從事不熱衷的百貨公司售貨工作;有位交往穩定、感情平淡的男友;儘管嚮往攝影工作,卻不敢付諸實行。迷茫的Therese,日復一日消磨青春年華。或許,後半生也是這樣的日子吧?走入婚姻,安穩度日,得過且過。 直到某日,那名有著磁性嗓音、優雅迷人的金
Thumbnail
2024/01/05
Therese,一名獨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女孩。為了餬口,從事不熱衷的百貨公司售貨工作;有位交往穩定、感情平淡的男友;儘管嚮往攝影工作,卻不敢付諸實行。迷茫的Therese,日復一日消磨青春年華。或許,後半生也是這樣的日子吧?走入婚姻,安穩度日,得過且過。 直到某日,那名有著磁性嗓音、優雅迷人的金
Thumbnail
2023/09/28
十九世紀著名的奧匈帝國皇后Elisabeth,風靡歐陸的優雅儀態與絕世美貌,對文學、藝術及健身的熱愛,禁錮於傳統禮教的自由叛逆…讓這位傳奇人物深受世人愛戴,後世依然對她惦念不忘,許多以皇后為靈感的創作更是不計其數。從Romy Schneider主演、經典的電影三部曲
Thumbnail
2023/09/28
十九世紀著名的奧匈帝國皇后Elisabeth,風靡歐陸的優雅儀態與絕世美貌,對文學、藝術及健身的熱愛,禁錮於傳統禮教的自由叛逆…讓這位傳奇人物深受世人愛戴,後世依然對她惦念不忘,許多以皇后為靈感的創作更是不計其數。從Romy Schneider主演、經典的電影三部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童年回憶、經典和新作,滿滿的恐怖漫畫情報!推薦給膽大的您 👻👻👻
Thumbnail
童年回憶、經典和新作,滿滿的恐怖漫畫情報!推薦給膽大的您 👻👻👻
Thumbnail
十年前吉姆賈木許導演的《噬血戀人》為觀眾建立了文藝頹廢風格的「吸血鬼電影」,談的是長遠時間下互補的靈魂伴侶關係。而後上映的《吸血鬼家庭屍篇》,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解構人們想像中的吸血鬼生態鏈,走向了塔伊加維迪提導演擅長的黑色惡搞喜劇類型,那麼亞希安路易塞茲導演的《人道主義吸血鬼徵求自願獻身者》則為觀眾
Thumbnail
十年前吉姆賈木許導演的《噬血戀人》為觀眾建立了文藝頹廢風格的「吸血鬼電影」,談的是長遠時間下互補的靈魂伴侶關係。而後上映的《吸血鬼家庭屍篇》,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解構人們想像中的吸血鬼生態鏈,走向了塔伊加維迪提導演擅長的黑色惡搞喜劇類型,那麼亞希安路易塞茲導演的《人道主義吸血鬼徵求自願獻身者》則為觀眾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與惡魔交合、嘔奶、吐血、地鐵流產等衝擊視覺畫面,包裝以成的婚姻故事。⠀沒什麼比看這一個大美人發瘋更令人著迷了,記得是在高中時看到法國國寶阿佳妮的神顏才(誤)點開過來看,原本以為是一部用犯罪和愛情的劇。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與惡魔交合、嘔奶、吐血、地鐵流產等衝擊視覺畫面,包裝以成的婚姻故事。⠀沒什麼比看這一個大美人發瘋更令人著迷了,記得是在高中時看到法國國寶阿佳妮的神顏才(誤)點開過來看,原本以為是一部用犯罪和愛情的劇。
Thumbnail
一名女強人在交友軟體上遭遇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事件,引發了一連串殺人案件的調查。隨著案件的深入,交織著心理學、科學實證和刑偵原理的線索浮出水面。本作結合了猴子陷阱、科學實證等多元元素,呈現出一場緊張刺激的殺人案調查。
Thumbnail
一名女強人在交友軟體上遭遇了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事件,引發了一連串殺人案件的調查。隨著案件的深入,交織著心理學、科學實證和刑偵原理的線索浮出水面。本作結合了猴子陷阱、科學實證等多元元素,呈現出一場緊張刺激的殺人案調查。
Thumbnail
驚悚動畫推薦,2024最新!包含〈伊藤潤二驚選集〉〈黑暗集會〉〈來自深淵〉〈寄生獸〉〈整容液〉〈東京喰種〉〈陰陽眼見子〉,恐怖動漫必看,分享給你恐怖動畫神作!讓你可以找到下一部驚悚動漫追番去。
Thumbnail
驚悚動畫推薦,2024最新!包含〈伊藤潤二驚選集〉〈黑暗集會〉〈來自深淵〉〈寄生獸〉〈整容液〉〈東京喰種〉〈陰陽眼見子〉,恐怖動漫必看,分享給你恐怖動畫神作!讓你可以找到下一部驚悚動漫追番去。
Thumbnail
每個人皆是吸血鬼,當自己所求的人事物無法獲得與理解時,很有可能會造成身心上的崩解。雖然這麼說很現實,但是這樣子得以了解我們揭示有所求的,也是就此支持著我們的生命。 詩篇:〈吸血鬼的情調〉 由 Tingku Tjarungan 撰寫收錄於《吸血鬼的情調》
Thumbnail
每個人皆是吸血鬼,當自己所求的人事物無法獲得與理解時,很有可能會造成身心上的崩解。雖然這麼說很現實,但是這樣子得以了解我們揭示有所求的,也是就此支持著我們的生命。 詩篇:〈吸血鬼的情調〉 由 Tingku Tjarungan 撰寫收錄於《吸血鬼的情調》
Thumbnail
這部1994年的經典電影<夜訪吸血鬼>深刻刻畫了吸血鬼的各種悲劇,以主角路易、克勞蒂雅和黎斯特的遭遇串連構成,展現了永生的悲哀和各角色對人性的掙扎。這篇文章分析了三個主要角色的故事,訴說他們在吸血鬼身分下的種種矛盾和掙扎。這篇深入的文章能為您重新體會<夜訪吸血鬼>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Thumbnail
這部1994年的經典電影<夜訪吸血鬼>深刻刻畫了吸血鬼的各種悲劇,以主角路易、克勞蒂雅和黎斯特的遭遇串連構成,展現了永生的悲哀和各角色對人性的掙扎。這篇文章分析了三個主要角色的故事,訴說他們在吸血鬼身分下的種種矛盾和掙扎。這篇深入的文章能為您重新體會<夜訪吸血鬼>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