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收錄三島由紀夫在各報章雜誌刊登的短篇合輯,很神奇的是沒有一篇我特別喜歡,因為大部分就是講述他成為作家的過程還有他是如何發展他的文體的故事,我對這部分並沒有太大興趣,雖然可以略窺他的心裡世界,他的價值觀與想法,但這本讀完卻發現好像沒有特別引起我注意的地方。這剛好令我想起一件事。
我以前一直有種嚮往(或者說幻想),就是了解古人的生活與所思所想。去故宮博物館或者找歷史資料的時候,總是幻想跟他們來場對話,要是你的話會怎麼做、我會怎麼做之類的。
但看完此書後我對這個幻想有稍稍破滅了一些,因為即便是偉大或放浪不羈的作家,他們想的事其實也跟一般人沒什麼差別,他們的興趣也與我們沒什麼不同;當時流行什麼事他們也會做,說不定我還是比較奇怪的那個。說到這個順便說一下,小說真的很常出現作家的興趣,村上春樹就是爵士樂、酒、做愛、燙襯衫、身為男人還是會自己打理日常事物等等;三島由紀夫就是騎馬、欣賞風景、健身,極少描寫喝酒的場景,因為他本身也不怎麼喝酒。由此可見,小說家還是會不知不覺傾向寫自己了解的事物比較多,因為可能其實也很難理解別人喜歡但自己卻無感的事。
再舉一個例子,昨天我跟諮商師聊到關於哲學的思考,才發現哲學家充其量也只是普通人,他們雖然研究那些艱深的問題,但最後大家都要臣服於日常生活,對他們來說,研究哲學只是工作,並不關乎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他們當中許多人肯定也為五斗米折腰過。換言之,我覺得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條朝聖之路。對我們來說哲學、小說、畫作是很特別的事,對他們來說可能就只是工作,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極大可能的只是個普通人,甚至是無聊的人、惹人厭的人。
2025/7/9補充:
哲學家提出一種哲學觀點,不代表他們就是依照那個哲學觀生活,因為他們只是提出這世界有某種解讀方式而已。他們可以內心了解有這種理解世界的觀點,但依然用別的觀點生活,這不衝突。而且,人所相信的觀點是會隨著成長改變的,不會永遠一樣,除非你對其產生了迷戀或崇拜。
「作家與結婚」那篇講述了他擇偶的條件,也是非常理所當然地描述了他想要的對象,就連挑選對象的方法他也照著常理找尋——相親,然後藉由相親篩選出他要的條件再見面。很理性、迅速。而且連為什麼要結婚,他的想法也很普羅大眾。不過他似乎也料想到這點,就在開頭寫了些「不要對小說家有太多期待」等類似的話。
不過如果我重看不道德教育講座,八成又會說,不愧是三島,真是個特別的男人!
再次節錄些我覺得不錯的句子:
·倘若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絕對的誠實,那麼你肯定會吃悶虧的。
·男女只能在有限的活動範圍裡選擇對象。所以儘管你想自由談戀愛,但它終究是一種社會制約下的幻想。
·世上沒有人是知足常樂的,這正是社會能夠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寫於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