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我應朋友的邀請去看了《F1》電影,實在是覺得心潮澎湃,就寫了這篇心得文,以下含有劇透,還沒看過的建議先進影院欣賞這部難得的賽車大作。

引擎一響,血也跟著沸騰:
這部片完全撐得起「F1」這兩個字——一點也不慢熱,一秒鐘都不讓你鬆懈。從開場的第一顆鏡頭就像直接拉開車門,把我塞進駕駛座——不解釋,油門先踩到底再說。
引擎爆響、油門重踩、全速過彎,劇中的各種飆車場景,配上漢斯季默那優雅又致命的配樂,像是直接往胸腔裡灌滿高壓燃料,每個畫面都令人心潮澎湃。
每一聲引擎的轟鳴、每一次過彎的呼嘯,都像是在提醒:這不是開玩笑的,這是F1,是一場命懸一線、一不小心就會車毀人亡的搏命秀。
雖然我不是F1迷,但坐在這部電影院裡的那兩個半小時,我的心跳彷彿賽車引擎一樣被場上的車手全力催動、無法暫停。
這部電影,即使不是F1迷都能看得十分過癮,
因為它不只是視覺饗宴,更像是一場全身的體感衝擊,
整個觀影體驗就像是被塞進車殼中,全速向彎道衝刺——說是沉浸不太準確,更像是被全速撞進去,全速撞進那條由聲光、機械與人性交織的極速賽道。
是一個過氣車手?還是一場未結束的夢:
布萊德比特飾演的主角桑尼海耶斯並不是那種傳統英雄劇本裡的主角。
他不是一回來就大殺四方的掛逼,也不是咬牙切齒的說「我這次非贏不可」的那種狠角色。
他只是個老了還中二、講話靠嘴炮撐場面的老屁孩。

但就是這種人設特別貼近我們,就彷彿在現實中也見過他一樣。
年輕時他衝動自大,直到在比賽撞了一次車,那一撞撞掉的不只是冠軍,還打亂了他人生的節奏。
多年後回來,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是為了什麼,只知道自己還捨不得離開賽道。
起初他和年輕時一樣狂妄、自幹、不服氣,跟新隊友在賽道上撞得火星四濺。
但也正因為這樣,他在那個年輕人身上,看見了從前的自己——那個一身傲氣卻不懂配合的衝勁。
直到女主角那句頂他的話:「F1從來就不是一場個人賽」,更像一巴掌把他拍醒。
從那一刻開始,他開始收斂。他不再搶第一,而是幫隊友卡位、用經驗去打亂對手的節奏、用態度去帶起整個團隊的士氣。
這不是屈服,而是重生。
他把「想證明自己」的衝動,換成了「想讓這群人贏」的執著。
直到最終那一圈:隊友撞車、對手出局——全場只剩他、賽車和前方的終點。
整個世界忽然變得安靜,
安靜得只剩下他的駕駛、他的視野、他的存在。
「當我坐在車裡,一切都感到平靜,沒有人能抓住我,那一刻,我彷彿正在飛翔。」
極速之中,萬籟俱靜。
那一幕讓我頭皮發麻,全身像過電,心裡卻異常平靜。
身為一個運動員,我知道他進入了所謂的「心流」,
彷彿武學裡說的「明心見性,得見如來」。
那一刻,
他不是在跑一場比賽,他是在穿越自己,穿越那個曾經跌倒、逃避、懊悔了半生的男人。
他沒輸,他只是花了半輩子的時間,繞回真正的自己。
他明白,自己回來不是為了冠軍,而是為了這一刻——絕對專注而活。
他是布萊德彼特,也是桑尼海耶斯,更是每個男人都想成為的自己:
說來慚愧,我原本對布萊德彼特沒什麼特別的沒感覺。
他帥,大家都知道。他紅,我也沒興趣。
但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他可以不只是銀幕上的偶像,也可以是一個滿身傷痕卻仍然心中有火的男人。
他飾演的桑尼,有缺點、有傲氣、有傷痛的過往,但也有責任感、有擔當、有體貼別人的溫柔。
他不是一開始就是英雄,他會搞砸、會嘴硬,但也會學著認錯、會成全別人。
這讓我想起自己:我也曾經硬撐、不認錯,也曾經因為輸不起而說服自己其實是沒那麼在乎輸贏。其實心裡更怕的是輸了就真的沒有藉口了。
但當我看到桑尼在賽道上默默拖慢速度,只為隊友創造空間,看他為了團隊選擇犧牲自己也要讓隊友贏時,我忽然明白——男子氣概不是只有自己贏,而是讓身邊的人一起贏。

這樣的男子氣概,才是每個男人最終的心嚮往之。
結語:
在電影最後,桑尼在奪冠後離開F1,跑去應聘越野賽車隊。
對方問他:「我們沒有什麼預算,你確定你要來?」
他只是笑了笑,說了句熟悉的話:
「Money’s not the point.」
這句話他曾在片頭說過,那時他還不確定自己要去哪。
而現在,他已經跑完了那圈最重要的賽道——認清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