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又到了全台各個單位開辦拳擊比賽的時節,也意味著以想參賽的朋友們要開始痛並快樂的備賽期了,
本期文章就從我個人決定報名人生第一場拳擊業餘賽,到站上擂台前前後後大約三個月的備賽心得,來跟大家說說備賽期都在做些什麼吧。
一、體能—不是練得多,而是練得對:
剛開始決定參加比賽的時候,我以為體能就是一直練:「跑得多、流汗多、體能就多」,但實際上,拳擊所需的體能是高度專項化的、需要更科學更有條理的安排。體能訓練大約包含了衝刺跑、對打、衝沙袋三項:
衝刺跑:
首先拳擊不是長跑,而是幾回合短時間高強度的爆發,尤其是在實戰時,每一次的交鋒鐘都是在幾秒內用盡全力地去出拳、防禦、移動,對於沒有針對性訓練過的人來說,體能會消耗得非常迅速。
因此最開始教練帶我們去衝山坡,就是找一個距離適中的上坡地段(我教練找的是芝山公園的上坡樓梯),然用全力衝上坡,然後慢慢走下來,到平地之後在全力往上沖一次,這樣連續衝十趟,聽起來很簡單對不對?
其實我第一次衝的時候衝到第五趟就已經不行了,超級喘也超想吐,是後來多衝幾次後才慢慢習慣的,這種模式的訓練真的不是身體常會接受的,因此需要慢慢來,但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至少在後續的對打訓練中我很少會出現因為體能斷檔沒辦法撐完訓練的情況,因此十分推薦大家有空自己找個上坡路段去衝衝看。

對打:
要訓練在拳擊比賽中的體能,沒有比直接對打更有效的訓練了,只不過對打訓練有受傷的風險,因次在正式開始這項訓練前,教練對於學員的體能和技術都會有一定的要求,以免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意外受傷影響後續的訓練,
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先從輕對打、打一回合1分鐘開始逐步增加,最理想的情況下是在全力打完2分鐘三回合,仍舊留有體力是最為理想的,
因為到了比賽的時候會因為緊張、心情不穩定讓身體緊繃或過度用力出拳等各種因素,會導致體能消耗劇烈,因此在備賽時就要多準備一些儲備體能,以避免比賽時因意外情況導致體能斷檔,
只不過對打訓練真的有危險性,所以還是建議要找專業的教練循序漸進的帶訓練,以免被賽不成反受了一身傷就不太妙了。
衝沙包:
不用說。衝沙包絕對是最經典的體能訓練方式,讓自己的肩、背、手對於被壓榨到極限的輸出功率產生適應性,才能保證在賽場上不會揮拳揮到手軟,
但這個訓練也是非常累人就對了,從衝20秒休息10秒一組,打三組,到打三組之後休息30秒,然後重複上述組合循環三次,到更多...
只能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教練做不出來的,我能說的只有大家保重。
二、技術—從「會打」到「能打」
如果說體能是相當於是人體的汽油缸,那技術就是駕駛這台車的方向盤。
在備賽前,我以為我也算是會打拳了,但開始針對比賽訓練後,我才知道什麼叫做「會打」跟「能打」的差別。
防守:
防守才是攻擊的基礎。剛學拳時,我總是急著出拳,總希望可以多打中對方幾拳多占點便宜,缺忽略的防守的重要性,總是被對練夥伴的反擊拳擊中,反而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無論是對甚麼樣的對手,防守都是第一要務,出拳時手不能掉,一定是一首出拳、一手回嘴角防禦,看似基本但實際上是任何拳擊手都要不斷練習得基本功,畢竟老話一句:「站著的才有輸出。」
節奏:
在訓練實戰後,我才明白,進攻不是拼命出拳,沒有節奏感的攻擊只會消耗體力,也很容易被對手抓反擊。
教練常說:「拳擊不是打架,要有輕有重,也要會試探,藥用腦袋去打拳,不是只憑勇氣硬幹。」
從步伐、閃躲、輕重的組合拳應用,我每天都在修正自己的習慣與盲點,確保自己的節奏不會過於單一而導致被對手抓到破綻。
組合:
組合拳訓練的重點除了確保自己可以流暢打出輕重結合的連擊,同時也要將自己的組合拳去蕪存菁,有時候那些知名拳王的組合拳未必適合自己,
對於新手拳手來說,能把簡單的12直拳和左勾右勾發揮得好就很夠用了,太多精妙的組合對我來說反而在賽場上發揮不出來,因此觀察自己在對打練習時那些組合打得好、那些打得不好,並且在技術訓練中加強訓練也是備賽的重點之一。
三、心態—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心態,是這段備賽中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一開始我其實很怕受傷、很怕輸,這種害怕讓我在對打時常常過於激動或過於被動。
直到教練在一次訓練後對我說:「你不只是在跟對手比,你是在跟你自己比,你可以怕可以逃,但人生是你自己的,你不去面對不去進步沒有人可以逼你。」那句話我一直記得。
拳擊比賽不是只有技巧與體能,更是一場心理戰。
我開始學著在疲憊中持續堅持,在喘不過氣時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再出一拳。」
我學著在疼痛裡找勇氣,在對打輸了後不自卑,而是從中找出破綻,記下來、改進。
在比賽前我幾乎每天都在跟焦慮共處,或是對打前緊張得忘了怎麼出拳。
後來我學會透過冥想、意象訓練來讓自己習慣面對對打,也開始學著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次訓練決不會背叛自己。
在比賽當天,站上擂台的那一刻,我的心是安定的。
我知道自己不是最強的選手,但我已經是那個最努力不退縮的自己。
比賽結果或許並不完美,但至少我打完的每一回合,都是用盡全力沒有退縮。
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勝利。
結語—拳擊,是與自己的對話:
拳擊這項運動,很真實也很殘酷。
在擂台上沒有運氣,只有看誰更努力訓練、意志更堅定。
三個月的備賽期,讓我學會了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也學會怎麼在壓力中找到平衡。
勝不驕,敗不餒。原本只是課本上很八股的Slogan,如今卻在這段有限的時間裡被我真正實踐在了生活之中,
現在回頭看,其實打比賽就只是一個開始。
未來不論是拳擊還是人生還會有更多挑戰找上門來,但有了這段時間的經歷,卻讓我學會了與其在困境面前畏懼不前,不如認真研究、做好準備去面對挑戰。
因為身為一位真正的拳擊手,可貴的從不是贏了多少場比賽,而是無論面對多少次恐懼、多少次打擊仍舊願意站起來再次挑戰。
如果你也在備賽,或正在猶豫是否該參加第一次比賽,我想跟你說:去試試吧。不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而是為了遇見那個你從未認識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