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資本主義的關鍵誤解,源自...浪蕩子經濟學《比特幣本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工作!工作!接著寫~ )

接續前篇的第五章:錢與時間偏好〈Money and Time Preference〉,讓我們進入本章最核心的段落,關於貨幣通膨(Monetary Inflation)儲蓄及資本累積(Saving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其餘小標是我自行下的,以*號表示。若有錯譯之處,還請見諒。

關於戀童癖凱恩斯那段,又令我腦袋炸裂了一次!如果這個世代對資本主義有所誤解的話,奧地利經濟學派會讓我們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的真義。

貨幣通膨

透過歷史展示這一個簡單事實,任何找出方法創造貨幣媒介(the monetary medium)的人,都會試圖這麼做。誘惑太強烈了,但創造貨幣媒介不是對社會而言有生產力的活動(*個人認為下面這句↓的概念,非常重要

因為任何貨幣供應量對於任何規模的經濟體來說,都是足夠的
as any supply of money is sufficient for any economy of any size.

貨幣媒介對於此創造驅動力(*欲增加貨幣供給量)的限制愈多,它作為交換媒介和穩定的價值儲存的能力就愈好。不像其他所有的商品,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價值儲存、和度量單位的功能,與其數量完全正交(completely orthogonal to its quantity)。

重要的是錢的購買力,不是它的數量,因此,任何數量的錢都足以履行貨幣職能
What matters in money is its purchasing power, not its quantity, and as such, any quanitiy of money is enough to fulfil the monetary functions.

只要它足夠可分割和可組合,以滿足持有者的交易和存儲需求。任何數量的經濟性交易,都能被任何規模的貨幣供給所支持,只要單位能足夠分割。

*我們這代人領月薪六萬的,難道有比上一代人拿月薪不到一萬的,還要更為富有?是時候破除所有"名目"上漲帶來的虛假幻覺...
**為什麼比特幣的單位是向下分割的?

理論上理想的錢,是供給固定,沒有人能生產出更多。在這樣的社會裡,獲取金錢的唯一非犯罪方法,就是生產對他人有價值的東西,再與他人交換金錢。當每個人都尋求獲取更多錢,每個人都更努力工作,生產更多,改善每個人的物質福祉,進而讓人們累積更多的資本、增加他們的生產力。這樣的錢也能完美地發揮價值儲存之用,阻止其他人增加貨幣供給;儲存於其中的財富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貶損,激勵人們去儲蓄,並讓他們更加去思考未來。隨著財富和生產力增加、增加著眼未來的能力,人們開始減少他們的時間偏好,專注在改善非物質(non-material)生活層面,包含精神、是會和文化事業。

*這句話值得我們再覆誦一遍:


「獲取金錢的唯一"非"犯罪方法,就是生產對他人有價值的東西。」



然而,事實證明,不可能造出一種"無法創造更多"的貨幣形式(*歷史上,在比特幣之前,還沒有一種作為貨幣角色的商品的供給量,是無法增加的)。無論什麼被選擇作為交換媒介,都將增加其價值從而使更多的人去嘗試生產更多。歷史上最佳的貨幣形式,是新的貨幣供給量比起既有存量最微不足道的貨幣,因此,使得生產貨幣不是個有利可圖的生意。黃金堅不可摧,而這種金屬的存量自首次人類開採以來一直再增加。鑑於這種採礦活動已經持續了數千年,而煉金術尚未證明其大規模的商業可行性,新的採礦供應仍然只是既有庫存量的一小部分。

正是由於這項特性,黃金才成為健全貨幣的代名詞:由於物理和化學的嚴格規則,這種貨幣的供應量得到保證,永遠不會大幅增加。儘管盡力嘗試,人類過去幾世紀都未能造出比黃金更健全的貨幣形式,這就是為什麼它一直是歷史上大多數人類文明使用的首要貨幣工具。即使世界轉變到以政府貨幣(government money)作為交換媒介、價值儲存、和度量單位,政府自己仍在其儲備中持續持有顯著比例的黃金,佔黃金總供應量的很大一部分。

增加貨幣供給量,不會增加社會的真實財富*

凱恩斯抱怨耗費大量資源去挖黃金,而它無法增加真實的財富,是一項浪費資源的活動。雖然他的批評確實包含了核心真理,即增加貨幣媒介的供給量不會增加使用它(*作為貨幣的社會的財富,但凱恩斯忽略的一點是,黃金之所以能扮演貨幣角色,是因為與所有其他金屬相比,黃金的開採和勘探最有可能吸引最少的人力和資本資源。因為金的供給量只能非常小量地增加,即使價格飆漲,但黃金非常稀有又難尋,開採貨幣黃金的利潤低於開採其他任何其他具貨幣作用的金屬,以致用於開採貨幣黃金的人力時間和資源是最少。

*從這點論述可以得出,如果看好黃金的價值儲存地位,應該直接買黃金,而不是買黃金挖礦公司。先前金價出現明顯一波漲勢時,金礦公司的股價卻淒淒慘慘,即為實證。

**我最尊敬的Michael Maloney也說過:買金礦公司是在買「公司」,不是在買「黃金」。你是在買公司的經營管理層、買公司的技術能力、買礦區可能涉及的地緣風險...等,如果沒有研究,不要碰,買黃金就好。

千年以來的貨幣淘汰賽,黃金勝出*

若使用任何其他的金屬作為貨幣媒介,每當社會的時間偏好下降,更多人購買此種金屬來儲蓄,使其價格走揚,生產更多這種金屬就產生了顯著的獲利機會。因為此金屬易腐蝕,新產量佔現有庫存的比例將永遠高得多(相對於黃金而言) *黃金的新開採量遠小於既有存量),如銅的例子,將使其價格下滑並貶值持有人的儲蓄。

在這樣的社會裡,儲蓄實際上被從儲戶手中偷走,去獎勵那些以其數量遠大於經濟用途從事金屬開採的人。
In such a society, savings would be effectively stolen from savers to reward people who engage in ming metals at quantities far beynd ther economic use.

在這樣的社會中,儲蓄和有效的生產很少,對生產貨幣媒介的痴迷會導致貧困,而這個社會很快就會被生產力更高的社會所超越和征服。因在生產力更高的社會中的個人,有比生產更多貨幣媒介來說,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

貨幣競爭的現實,持續不利於投資其儲蓄在黃金金屬的個人與社會,而獎勵那些投資其儲蓄在黃金上的,因為黃金不能輕易地被膨脹,迫使人們將其精力脫離生產貨幣性商品,轉向生產(*對於社會)更多有用的商品和服務上。

*個人小結:全員癡迷於「造錢」的社會,是個沒有真實生產力的社會。在現今「部分存款準備金制度」銀行體系下,「造錢」的方法就是「創造債務」,一借、再借、三借...,這種社會基本上是在獎勵"以其數量遠大於經濟用途"從事「信用創造」的人和機構—即銀行與央行自己,早已經脫離對"生產性經濟活動"放貸的原宗旨。

**然而,造錢系統的始作俑者,仍假裝自己不是問題本身,請見〈建商和投資客好壞?信用創造,即債務創造的源頭是...〉,很高興那篇是我發表文章裡閱讀數排前十名的。

挖礦浪費?央行的「人為管理」更浪費*

凱恩斯因開採黃金是一種浪費而譴責以黃金作為貨幣,這是愚蠢的,因為在所有可用作貨幣的金屬中,黃金是最不浪費的。然而,讓這種愚蠢再"翻倍"的地方在於,凱恩斯針對黃金這缺陷的「解決方案」是提出法幣本位(a fiat monetary standard),最終導致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勞力和資源管理貨幣供應的發行及從中的獲利。

在黃金作為貨幣媒介的歷史上,它從未像今天的中央銀行以及所有相關銀行和企業那樣僱用如此多的礦工和勞工,這些銀行和企業通過密切接觸貨幣印刷機而獲利,這將在第 7 章中討論。

*看到這裡還真的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笑~),在名為中央銀行的相關"產業"裡,養了多少人來進行貨幣供給的分析、利率的調控...。為什麼最接近信用創造(=債務創造)源頭的,是獲利最豐的,而愈是外層、愈是底層的受害卻最深?詳「坎蒂隆效應(Cantillon Effect)」與央行如何"促成"財富再分配的手法。

錢,邊際效用遞減最小*

當新增供給量相對於既有存量是微不足道(insignificant)時,一種貨幣形式的市場價值取決於人們持有該貨幣的意願以及花掉它的欲望。這些因素隨著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會有很大變化,隨著個人情況從優先持有大量金錢的時期轉變為持有較少金錢的時期。但總體而言,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來看,變化是很輕微的,

因為錢是邊際效用遞減最小的市場商品
because money is the market good with the least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經濟學的基本定律之一是邊際效用遞減定律,這意味著獲得更多的任何商品都會降低每個額外單位的邊際效用。(*吃第一塊蛋糕覺得超好吃,隨著吃第二塊、第三塊...第十塊,效用隨之遞減。)

而「錢」,持有它不是為了它本身,而是為了去交換其他商品,其效用減少的速度會比任何其他商品都要慢,因為它總是可以與任何其他商品作交換。(*我永遠都可以拿錢,去換取我最想要的下一項商品)。隨著個人擁有的房子、車子、電視、蘋果或鑽石的增加,他們對每個額外單位的邊際估值就會下降,進而使得累積更多這些物品的欲望下降。但更多的錢並不像任何這些商品,因為擁有的錢越多,持有者能輕易以錢去交換更多下一項他們所最珍視的商品。錢的邊際效用確實會下降,事實證明,額外的1美元收入對於日收入為 1 美元的人來說比對於日收入為 1000 美元的人來說意義更大。但錢的邊際效用下降的速度比任何其他商品都慢得多,因為它是隨著對任何商品的需求效用而下降的,而不是某一特定商品的需求效用。

持有錢的邊際效用緩慢遞減,意味著對錢的邊際需求不會發生顯著變化。再加上供應量幾乎不變,致使錢(money)有相對穩定的市場價值,在以商品和服務計價時(*錢能夠換到的商品和服務)。這就意味著錢不太可能大幅升值或貶值,使其成為一項糟糕的長期投資,但卻是一種良好的價值儲存手段。一項投資預期有巨大的升值潛力,但也伴隨著巨大的損失或貶值風險。投資是對對承擔風險的回報,但健全貨幣有著最小的風險、不提供任何回報。

*錢(money)和投資(investment)兩者完全不同,詳第一章作者的論述。如果不是有人搞砸了「錢」,現在我們無須變成一個 "人人需要學投資、個個都得懂理財"的社會。

總體而言,對錢的需求可能只會隨著時間偏好的改變而改變。隨著人們整體上的時間偏好降低,更多的人可能會想要持有錢,導致其市場價值相對於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提高,進一步獎勵其持有者(*獎勵"錢"的持有人)

此分析有助於解釋黃金在數年、數十年甚至數個世紀內,保持其價值的非凡能力。以黃金克數計價來觀察羅馬帝國的農產品價格,可以發現它們與今天的價格非常相似。透過研究公元 301 年戴克里先的物價法令,並將黃金價格換算成與現代美元等值的貨幣,我們發現,一磅牛肉的價格約為 4.5 美元,一品脫啤酒的價格約為 2 美元,一品脫葡萄酒的價格約為 13 美元(優質葡萄酒)和 9 美元(較低等級葡萄酒),一品脫橄欖油的價格約為 20 美元。把某些職業的各種薪資數據進行比較,也顯示出類似的模式,但這些單獨的數據雖然具有指示性,但並不能作為問題的最終答案。

Roy Jastram 運用了現有最長的連續資料集,有系統地研究了黃金的購買力。他透過觀察1560年至1976年的英國數據,分析黃金在商品購買力上的變化。 Jastram發現,在最初的140年間,黃金的購買力有所下降,但在1700年至1914年間黃金的購買力保持相對穩定,一直到英國放棄金本位後。在英國主要以黃金作為貨幣的兩個多世紀裡,黃金的購買力保持相對穩定,商品批發價格也保持相對穩定。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實際上放棄了金本位制,黃金的購買力隨之上升,躉售物價指數(the index of wholesale prices)也隨之上升。 

*或者應該這樣看,不是黃金在上升,也不是大宗商品批發價在走高,而是英鎊在貶值,脫離金本位的英鎊的購買力在下跌。

重要的是要理解,貨幣媒介的價值保持完全恆定,即使在理論上也是不可能、或無法確定的。隨著新技術引進新產品去取代舊產品,以及不同商品的供需狀況隨時間變化,錢所購買的商品和服務也會隨之改變。貨幣單位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作為經濟商品的計量單位,而經濟商品的價值不斷在變化。因此,不可能令人滿意地精確衡量貨幣商品(*作為錢使用的商品)的價格,儘管從長期來看,類似於Jastram的研究可以表明,交換媒介保持其價值的總體趨勢,尤其是與其他形式的貨幣相比。

(略)當美元錨定黃金時,相對大宗商品仍有購買力,但當美元與黃金切斷時,美元的購買力就大幅下跌,如內戰時期印了綠背券(Greenback)、1934年羅斯福貶值美元並沒收公民的黃金。

儲蓄及資本累積

一個價值遞減的貨幣所引發的關鍵問題是,對未來儲蓄的負向激勵(it negatively incentivizes saving for the future.)。時間偏好普遍為正:如果要在今天未來獲得同樣的商品之間做出選擇,任何理智的人都希望今天就能擁有它。只有增加未來的回報,人們才會考慮延遲滿足。健全貨幣是一種會隨時間緩慢增值的錢,意即持有它將可能會增加購買力。不健全的貨幣,由中央銀行掌控,其宗旨是在維持正通膨(keep inflation positve),提供極小的誘因讓持有人保有它(*正通膨=會貶值的貨幣),人們更有可能去花掉它或是借來用(borrow it)。

*人們寧願花錢、借錢,而不儲蓄的根本成因,在於這是個持_續_貶_值的"壞錢"

*持有健全貨幣的增值來自於"通縮",健全貨幣使整體社會的生產力提升。一個生產力更高的社會,其價值將回歸到每一位持有健全貨幣的人身上,人人都能花得更少,買得更好!品質更優,功能更強大的商品,科技是通縮!自由市場是通縮!「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產出」這點同樣是我認為受掩蓋、被扭曲的基本概念,延伸閱讀:通貨膨脹的終結《明日的代價》


儲蓄已死、借錢當道*

46年來不健全貨幣的實驗記錄證實了這個結論。已開發國家的儲蓄率持續下降,跌至極低水平,而個人、市政和國家債務卻上升到過去難以想像的水平
*在本書P91的圖12,顯示主要工業國(美英法德義瑞士)在1970-2016間的儲蓄率。

只有瑞士,直至1934為止還維持官方金本位,並持續以大量黃金儲備支持其貨幣直到1990年代初期,一直維持高儲蓄率,作為低時間偏好( low-time-preference)西方文明的最後堡壘,有著雙位數的儲蓄率,而其他西方經濟體的儲蓄率則全部跌至個位數,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為負數。七大已開發經濟體*的平均儲蓄率在1970年是12.66%,但是到2015年掉到3.39%,只剩三分之一
*七大已開發經濟體即美、日、德、英、法、義大利、加拿大。

儘管西方世界的儲蓄率大幅下降,但負債比卻持續上升。西方國家平均家庭負債額超過其年收入的100%,各級政府和家庭總債務負擔更是超過GDP數倍,後果十分嚴重。

這種數字已經變得正常化,
由於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家向公民保證,債務有利於成長,而儲蓄會導致經濟衰退
Such numbers have become normalized as Keynesian economists assure citizens that debt is good for growth and taht saving would result in recessions.



我們對資本主義的妖魔化和誤解,如何來自於一個富家紈褲子弟、戀童癖經濟學家,所主導一個世紀以上的經濟體系,請務必接下去讀這段相當令人醒腦的文字和見解。


凱恩斯的幻想*

*下面這段話,就是過去幾十年間奉行中央貨幣管制的總經專家們,延伸各式宏觀調控、花招百出的貨幣政策工具的論述基礎。

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中最不實的幻想之一是,
國家債務「無關緊要,因為是我們欠我們自己的」。
One of the most mendacious fantasies that pervades keynesian economic thought is the idea that the national debt "does not matter, since we owe it to ourselves."
只有高時間偏好的凱派信徒才不明白,這個「我們(ourselves)」並非一個同質性的整體,而是分化為幾個世代—即現在的這代人,魯莽地以下一代人為代價去消費
the current ones which consume recklessly at the expense of future ones.

*世代剝奪的成因,如此顯而易見。對照最近有這樣的新聞「老人退休金那麼多,騙他們錢,我沒什麼感覺。」從事詐騙的年輕人認為騙老人家的錢是財富重分配...真的,整個社會都被這"崩壞的錢"給毀了!至於年金福利的龐氏同樣來自"大有為"政府的騙局...

更糟糕的是,這句話(*國家債務無關緊要)後面通常伴隨著情感勒索,例如「如果我們不借錢來投資未來,那我們就是在虧待自己。」

許多人假裝這是凱恩斯的精妙洞見帶來的現代奇蹟:支出才是最重要的,透過確保支出維持高位,債務就能無限增長,儲蓄也能被消除。事實上,這種政策並非新鮮事,它曾被衰落的羅馬皇帝所採用(*剪幣,降低硬幣中原有的貴金屬含量),只不過這次是用政府發行的紙幣來實施的。事實上,與古老的金屬硬幣相比,紙幣的使用管理更順暢,也更隱密。但結果是一樣的。

*Fed還無須收回流通在外的硬幣重新鑄造在這個數位時代,甚至連印刷機和紙張都免了,走個公開市場操作(與財政部相互交換欠條)電腦數字改一改,新的貨幣供給量就輕鬆倍增,你我手裡原本持有的錢,就被稀釋了

詆毀儲蓄,神話消費*

二十世紀的炫耀性消費狂潮,都離不開從健全貨幣的毀滅凱因斯主義高時間偏好思維的爆發來理解,即詆毀儲蓄,而將消費奉為經濟繁榮的關鍵。儲蓄動機的減弱與消費動機的增強相呼應,由於利率經常被下調,銀行能夠發放比以往更多的信貸,貸款不再局限於投資,而是轉向消費。信用卡和消費貸款允許個人為了消費而借款,甚至不需要假裝是為進行未來投資。

*然而,在這個利率已經下探到「實質負利率」的時代,借錢消費,完全是任何理性的個人都會做出的判斷。

諷刺的是,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煽動了現代人對經濟的極度無知
資本主義一種建立在從儲蓄來的資本積累上的經濟體系—怪罪為引發炫耀性消費—這與資本積累完全相反—的罪魁禍首。
Capitalism—an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capital accumulation from saving—is blamed for unleashing conspicuous consumption—the exact oppoit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我們回想前面的例子,發明魚鉤和茅的人,是先節省自己的時間、放棄了立即徒手抓魚吃的滿足,去從事生產力工具的打造(有可能會失敗),才可能獲得未來生產力的提升。

對資本主義的關鍵誤解*

資本主義,是當人們放棄時間偏好,延遲立即性滿足,並投資於未來時所產生的。
Capitalism is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drop their time preference, defer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and invest in the future.
若要說債務驅動的大眾消費(Debt-fueled mass consumption)是資本主義的正常組成部分,這就好像是說,窒息是呼吸的正常組成部分一樣(*荒謬)。

這也解釋了凱恩斯之流對經濟學最關鍵的誤解認為透過儲蓄延遲了當前的消費,將使工人失業,並導致經濟生產停滯。凱恩斯認為任何時候的支出水平,都是經濟情況的最重要決定因素,因為他沒學過經濟學也不懂資本理論,也不了解就業不僅是在最終商品上,也可能發生在生產未來會產出最終商品的資本財上。凱恩斯依靠家族的巨額財富生活,無需從事真正的工作,因此他不了解儲蓄或資本累積及其在經濟成長中的重要角色。因此,當他觀察到經濟衰退、同時伴隨著消費支出下滑,和儲蓄增加的時候,就假定因果關係是:儲蓄增加使得消費下滑,再到經濟衰退。假若他有那性子去研究資本理論,他就會明白消費減少是對商業周期的自然反應,而商業週期又是由貨幣供給擴張所引起,我們會在第六章討論到。他也會明白經濟成長的唯一方法,首先是延遲滿足、儲蓄和投資,延長生產週期、提高了生產方法的生產力,從而提升生活水平。他本應意識到,自己之所以能出生在一個富裕社會的富裕家庭,唯一的原因是他的祖先花了數個世紀的時間累積資本,延遲享樂,並投資於未來。然而,就像帝國衰落時期的羅馬皇帝一樣,他始終無法理解建立富裕所需的辛勤勞動和犧牲,反而認為高消費才是繁榮的根源,而非其結果

債務世代*

債務與儲蓄截然相反
Debt is the opposite of saving.
如果儲蓄創造了資本累積和文明進步的可能性,那麼債務則可能逆轉這一進程
因為它會導致代代相傳的資本存量減少生產力降低以及生活水平下降
If saving creates the possibilit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civilizational advance, debt is what can reverse it.

無論是房屋債務、社會安全義務,或是需要更高的利率和債務貨幣化來再融資的政府債務,當今這一代人可能是自羅馬帝國滅亡(或至少是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世界第一批出生時資本比其父母更少的人。這一代人非但不能親眼見證自己的儲蓄不斷累積,並提高資本存量,反而必須努力工作來償還日益增長的債務利息,更加努力地為自己幾乎無法享受的福利項目提供資金,同時還要繳納更高的稅款,幾乎無法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儲蓄。

*繳更多的稅、更多的年金,同時還要延後退休年齡...這些舉世皆然的現象,並非台灣才有。歸根結柢,問題就出在主張"借貸消費、透支未來"的經濟學說和系統上。

這種從健全貨幣到貶值貨幣的轉變,導致幾代人累積的財富在一代或兩代人的炫耀性消費中被揮霍殆盡,負債成為支應大額開支的新方法。100年前,大多數人會用自己的勞動或攢下的積蓄來支付房子、教育或婚姻的費用,但這種想法在今天看來似乎很荒謬。即使是富人也不會量入為出,而是利用財富來獲得更大額度的貸款,為大筆購買開支而融資。這種作為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但這種持續絕不能被誤認為是永續性的,因為它只不過是對社會資本存量的系統性消耗——吃掉種子作物。

貨幣被國有化時(money was nationalized),它就被置於政客的掌控之下,而政客們只關注幾年的短期利益,竭盡全力爭取連任。這樣的過程自然會導致短期決策,政客們會濫用貨幣來資助他們的連任競選,而犧牲後代的利益。在一個貨幣自由且穩健的社會中,個人必須運用其資本做出影響其家庭長遠發展的決策。雖然有些人可能會做出不負責任的決定,損害後代的利益,但想要做出負責任決定的人可以選擇這樣做。隨著貨幣國家化,這個選擇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中央政府對貨幣供應的控制,無可避免地會破壞儲蓄的誘因,同時增加借貸的誘因。 (*錢一直在貶值,沒人想存錢,所有人都想借錢。)無論一個人有多麼謹慎,他的子女仍然會目睹自己的積蓄貶值,並且必須納稅來補政府慷慨支出的通貨膨脹。

家庭的弱化*

隨著代代傳承的繼承遺產減少,家庭作為一個單位的力量被削弱,政府無限的資金卻增強了其引導和塑造人們生活的能力使政府在個人生活的更多方面,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家庭為個人提供經濟支持的能力已被國家的慷慨所掩蓋,導致維持家庭的誘因下降。

在傳統社會中,人們意識到未來需要子女的贍養,因此會將健康的青春歲月用於組建家庭,並投資於儘可能給予子女最好的生活。但如果長期投資普遍缺乏誘因,如果隨著貨幣貶值,儲蓄可能會適得其反,那麼這種投資的利潤就會減少。此外,隨著政客向人們販賣謊言,說透過貨幣印鈔機的神奇魔力,永恆的福利和退休金就可能實現,對家庭的投資價值就變得愈來愈低。隨著時間的推移,組建家庭的誘因逐漸減弱,愈來愈多的人最終過上了單身生活。越來越多的婚姻可能會破裂,因為伴侶不太可能投入必要的情感、道德和經濟投入來維持婚姻,而即使婚姻能夠維繫,生育的孩子也可能更少。如果不認識到不健全貨幣(unsound money)的角色,使得國家得以盜用家庭數千年來一直扮演的許多基本角色,並降低了所有家庭成員投資於長期家庭關係的動力—就無法理解現代家庭破裂這一眾所周知的現象。

*「錢的崩壞」,讓家庭作為一個社會的基本單位,不再堅實、不再被依靠,-而轉往依賴政府,大政府路線的最終...能不通往 極權統治?我想作者也並不是要鼓吹什麼養兒防老的觀念,而是讓大家能明白,整體社會價值觀的變化、造成現代家庭力量的逐步崩解...的根本成因。

以政府的慷慨(largesse)取代家庭,對參與其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筆虧本的交易。多項研究表明,生活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伴侶和子女建立親密的長期家庭聯繫。許多研究也表明,隨著家庭破裂,憂鬱症和心理疾病的發生率會逐漸上升,尤其是在女性群體中。憂鬱症和心理疾病的病例,往往以家庭破裂為主要因素。

浪蕩子經濟學*

家庭的破裂,是由於實行了一個從未對長遠發展感興趣的男人的經濟指導而造成,這絕非巧合。凱因斯出身於幾代人累積了大量資本的富裕家庭,他是個放蕩的享樂主義者(a libertine hedonist),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與兒童的性關係上,包括遊歷地中海,光顧兒童妓院。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是一個時間偏好較低的社會,道德感強,人際衝突少,家庭穩定,而凱恩斯則屬於反抗這些傳統的一代人,他們視這些傳統為壓迫性制度,必須推翻。如果不理解凱恩斯希望在一個他愈來愈相信自己能根據自己意願塑造的社會中看到什麼樣的道德規範,就不可能理解他的經濟學。

*認真讀了P95最後那段的註釋 ,凱恩斯給友人的信中,建議他們造訪Tunis "where bed and boy were not expensive." 還有另外兩封...真的,看完我腦袋都要炸裂了!!!!我們整個世代就活在這浪蕩子戀童癖的經濟學教義下...

我想,這本書我就寫到這裡了。

心得

崩壞的錢、無盡的債務,從而導致社會秩序的崩解、家庭的弱化...這些就留給各位看倌自行消化和評判吧。

關於財務面的應對之道? ※以下非投資建議※

要儲蓄,要累積資本,但絕不是儲存在現有的"崩壞的錢(法幣)、爛掉的系統"之中...

  • 不要借錢給銀行(不要當儲戶),要記得向銀行借錢!
    切記,我們仍處於實質負利率環境,銀行的表定利率低於實際通膨率。
  • 請把你的勞動生產力價值,儲存在不會任人稀釋(竊取)的地方!放在生產力那端。存股,當然是個方法,可選擇有生產力價值的好公司當股東,建立自己的資本財。
  • 至於,買黃金、買比特幣...端看每個人的理解、所建立的認知,還有信心程度,或許可以從財富的千分之一、百分之一佔比開始逐漸調整。

過去依賴債務膨脹來造錢(偷竊別人的購買力)的系統已經確定要崩解,過去把財富建立在靠著"債務無限增發"的人或機構,都已經掛點,只要有基本的折現率概念就明白。

我個人的判斷是"放煙火式"的崩潰(股市、黃金、BTC都會再創新高),動盪很大,保持償付能力,請有序離場~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an Tsai ╴錢.央行.比特幣
37會員
87內容數
「錢」是什麼?在追尋財富自由的道路上,必須先找到「自由」! 這僅是個人心得筆記留存處,希望對和我一樣,在重塑世界認知的朋友,有些幫助、獲得些共鳴!
2025/07/09
為何人們逐漸變得短視,不再儲蓄?為何消費行為變得如此"活在當下"?讓我們從錢的貶值說起 「人類有較低的時間偏好,讓我們得以抑制自己的本能和動物性衝動,思考什麼對我們的未來更好,理性行事而非衝動...創造出不是為立即消費的商品,而是為生產未來的商品,換句話說,創造了資本財(capital goods)
Thumbnail
2025/07/09
為何人們逐漸變得短視,不再儲蓄?為何消費行為變得如此"活在當下"?讓我們從錢的貶值說起 「人類有較低的時間偏好,讓我們得以抑制自己的本能和動物性衝動,思考什麼對我們的未來更好,理性行事而非衝動...創造出不是為立即消費的商品,而是為生產未來的商品,換句話說,創造了資本財(capital goods)
Thumbnail
2025/06/02
穩定幣本質上是代幣化的法幣(tokenize fiat),但它們並沒有自己的原生結算網路層,它們並非一個新的支付網絡,而這正是比特幣的用武之地。當穩定幣在鏈上系統進行交易時,它們是依賴比特幣作為最終的信任層( relying on Bitcoin as the final trust layer)
Thumbnail
2025/06/02
穩定幣本質上是代幣化的法幣(tokenize fiat),但它們並沒有自己的原生結算網路層,它們並非一個新的支付網絡,而這正是比特幣的用武之地。當穩定幣在鏈上系統進行交易時,它們是依賴比特幣作為最終的信任層( relying on Bitcoin as the final trust layer)
Thumbnail
2025/05/24
FED印鈔壟斷地位已被打破,不再只有Federal Reserve Note才是美元!這是「鑄幣權」的重新定義:當「只要持有國債、就能發行美元USD(x)」成立後,貨幣的供給量和價格(利率),還能獨攬在聯準會手中嗎? 1969年發明特別提款權SDRs作為「特里芬難題」的官方解決方案,到了21世紀..
Thumbnail
2025/05/24
FED印鈔壟斷地位已被打破,不再只有Federal Reserve Note才是美元!這是「鑄幣權」的重新定義:當「只要持有國債、就能發行美元USD(x)」成立後,貨幣的供給量和價格(利率),還能獨攬在聯準會手中嗎? 1969年發明特別提款權SDRs作為「特里芬難題」的官方解決方案,到了21世紀..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