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與時間偏好《比特幣本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繼續寫《比特幣本位》,至少這是我認為能有貢獻,提供價值給各位看倌的地方~

第五章〈Money and Time Preference〉錢與時間偏好,如此如此如此地重要!以致於我原本已停下對於本書的翻譯及解讀,又回過頭決定補上。

raw-image


為何人們逐漸變得"短視",不再儲蓄?為何消費行為變得如此"活在當下",人人都成了月光族?為什麼"借錢才是王道"?...表面上看似社會價值觀的轉變,但真正隱藏其後的問題根本,都指向錢的「時間價值」被扭曲,被操弄!整個世界的問題,有一半來自於顛倒黑白、迎合全能政府的凱恩斯經濟學,掌握錢權系統並藉此控制各國政權的法幣壟斷系統。


重新認識「錢」,絕對是正本清源的開始。

下方標題是我個人所下,解讀則以星號*及斜體表示,其餘儘可能保持原意,若有錯譯之處,還請見諒。

健全貨幣

健全貨幣是根據其可售性(salability),由市場自由選擇;因為它能跨時間保持價值、能跨地域有效移轉價值,且能分割為小單位或集成為大單位(*以符合要換取商品的價值大小)。錢的供給量不能由強制性威權所操控,將其使用強加於他人。從奧地利經濟學派給我們對貨幣經濟學的理解,健全貨幣的重要性可從更廣義的三個理由來解釋:

  • 第一,健全貨幣能跨時間保護價值(protects value across time),給予人們更大的動機去思考其未來,降低人們的時間偏好。時間偏好的降低(the lowering of the time preference)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啟動,並使人們能合作、繁榮及和平生活。
  • 第二,健全貨幣讓貿易在穩定的計量單位(a stable unit of measurement)之下進行,促進更大的市場,免於政府控制和強迫,自由貿易(free trade)帶來和平與繁榮。更加重要的是,度量單位(a unit of account)是一切經濟價值計算和規劃的基礎,如果用不健全的貨幣將使經濟計算變得不可靠,是造成經濟衰退和危機的根源。

    *你能想像一把尺的刻度,在不停地縮小,沒多久就需要把原本的0.8公分視為新的1公分,然後你還拿這把尺當作基準,去衡量所有事物的價值 ←這就是當前法幣壟斷者洗腦"教育"大眾必須有溫和的通膨...他們要溫和地偷走你的錢...就只是這樣而已。
  • 最後,健全貨幣是讓個人自由(individual feedom)免於專制和壓迫的基礎要求,當一個專制國家創造貨幣的能力,可以賦予它對其臣民過度的權力,而這種權力本身將吸引最不值、最不道德的人來掌權。

*關於「自由貿易」觀點,亦是原在MAGA陣營裡有一派不認同川普團隊大力推行關稅措施,而出現分裂的聲音。古典自由主義者是不接受關稅保護主義的。但,舊世界的貨幣金融系統已經爛到根去了、無須再救,「置之死地而後生」可能才是川普團隊想要施以的解方,詳見《真‧海湖莊園協議當前伊隆馬和川普這齣互撕大戲,在我看來只為向世人闡明:掌握印鈔機的,無論是誰都不可避免的,只會稀釋持幣者的貨幣價值,趕緊移轉你的資產,準備"出場"吧~

時間偏好,永遠為正(值)*

健全貨幣是決定個人時間偏好的主要因素。
Sound money is a prime factor in determining individual time preference.

是一項極為重要,卻又廣為人所忽視的個人決策(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面向。

時間偏好是指個人對現在未來的重視程度之比率(the ratio at which individuals value the present compared to the future)。因為人類並非永生,死亡隨時可能降臨在我們身上,使未來不可期。且因為消費是生存之必須,人們總是更重視現在的消費而非未來的消費。因為缺乏現在的消費,未來就永遠不會到來。(*若沒有當下的水,當前的食物、安全的居住地...等"消費",那就會死)。換句話說,

時間偏好對所有人類來說,都為正值現在相比,未來總是打折扣的。
Time preference is positive for all humans; there is always a discount on the future compared to the present.

*這是所有「利率(折現率)」概念的根本!今天做完工,所有人都寧可要今天領到100元工錢,而不是等明天才領;如果要明天才領,雇主應該要給101元,如果還要等過一個月才領,那或許該要110元才能等同於當下拿到100元。

此外,因隨著時間和資源可以生產出更多的商品,所以理性的個人總是傾向於現在而不是未來擁有一定數量的資源,因為他們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來生產更多的商品。如果一個人願意將她收到某種商品的時間推遲一年,則必須向她提供更大數量的該商品。誘使一個人推遲收到商品所需的增量,即決定了她的時間偏好。所有理性的個人都有非零(nonzero)的時間偏好,但時間偏好仍因人而異。

更低的時間偏好,創造了資本財*

動物的時間偏好遠高於人類,牠們的行為滿足其立即性的本能衝動,對未來的認知極低。少數動物能築巢或居所可維持到未來的,這些動物比起那些滿足立即性需求如飢餓和侵略的動物,有較低的時間偏好。人類有較低的時間偏好,讓我們得以抑制自己的本能和動物性衝動,思考什麼對我們的未來更好,理性行事而非靠衝動。與花費所有時間生產立即性消費的商品相反,我們能夠選擇花時間在生產那些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商品,倘若那將是更優良的商品。當人們減低其時間偏好,他們發展出在更長時間軸執行任務的範疇,以滿足越來越遙遠的需求,他們也開發了這般的心智能力,創造出不是為了立即消費的商品,而是為了生產未來的商品,換句話說,創造了資本財(capital goods

而動物和人類都可以狩獵,人類之異於動物的區別在於能花時間開發狩獵用的工具。只有透過更低的時間偏好*不是為滿足當下消費欲望的行動),能讓一個人決定不花時間在狩獵上(*不是直接捕魚吃),而決定把時間投入在打造長矛或釣竿,工具本身並不能直接拿來吃,但可以讓人在捕獵時更為精通熟練。

這就是投資的本質(This is the essence of investment:當人類延遲立即的欲望滿足,投資他們的時間和資源在生產資本財,資本財能讓生產過程更繁複、或技術上更先進,並將其延伸至更長的時間範圍。

讓一個人選擇延遲其滿足去從事在更長時間區間內風險性生產(risky production)之唯一原因,是這些更長的生產過程,將有更多的產出更優良的商品。換句話說,投資提升生產者的生產力(investment raises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producer.

打造釣竿的漁夫將比徒手抓魚的漁夫,每小時獲取更多的魚。但打造釣竿的唯一方法是去投入初始時間工作,不是去抓立即可食用的魚,而是生產釣竿。這是一個不確定的過程,生產釣竿可能沒有作用,漁夫將會浪費他的時間而無所獲。投資不只需要延遲滿足,也總是伴隨著失敗的風險,意味著投資只有在期望獲得回報的情況下才會進行。一個人的時間偏好愈低,愈有可能去從事投資、去延遲滿足,累積資本。資本累積愈多,勞動生產力愈高,生產週期愈長。

*以上這段內容是我認為對所有投資人來說,需再三反覆思考,解釋資本財最好的說明,也是資本主義的真諦。一家公司,是匯聚所有生產要素(土地/機器/勞動力/智財...)的生產力工具;成為股東,即是擁有資本財,才能獲取生產力提升的價值當然,也會有失敗風險...

棉花糖實驗

時間偏好重要性的一個重要證明,來自1960 年代末進行的著名的史丹佛棉花糖實驗。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把孩子留在一個房間裡,房裡有一塊棉花糖或餅乾,告訴孩子可以隨他們想要去吃糖,不過研究員會在15分鐘後回來,假如那時孩子還沒有吃,就能拿到第二塊糖當作獎勵。換句話說,孩子們必須在一塊糖的立即性滿足和獲得兩塊糖的延遲滿足之間作選擇。這是個測試孩童的時間偏好的簡單方法:有較低時間偏好的學童會選擇等待第二塊糖,而有較高時間偏好的則不會。幾十年後,Mischel對這些孩童進行了追蹤,發現用棉花糖測試衡量的低時間偏好與良好的學業成績、較高的 SAT 分數、較低的體重指數和沒有吸毒成癮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想想,如果經歷了等待時間,卻沒有產生可預期的正報酬,那麼誰還想維持"低時間偏好"呢?大家能領悟,當利率在這40年間全球央行體系主導之下,從雙位數(←請務必回憶一下當初我們有公教存款18%的利率背景),走到零利率甚至是負利率的時候,誰不會變成只想要立即消費、立即滿足的人。我多等了15分鐘,並不會有第二顆糖給我,我原本的糖甚至還變小... 低利,本質上是在掠奪你資本的時間價值。對於所有以儲蓄來進行資本累積人,把錢放在銀行,是把錢"借"給銀行使用,近乎零的利率,等於銀行在無償使用你的資本。

作為一位經濟學教授,我確認會在每次課堂上教授棉花糖實驗,因為我相信這是經濟學可以教給個人的最重要的一課,而令我震驚的是,大學的經濟學課程幾乎完全忽略了這一課,以至於許多學術經濟學家根本不熟悉時間偏好(time preference)這個術語或其重要性。

當微觀經濟學著重於個人交易,而宏觀經濟學重在政府在經濟中扮演之角色,事實是,對任何個人的福祉而言最重要的經濟決策是他們在與未來自我的權衡(their trade-offs with their future self)中所做的決策。每一天,每個人都會從事些與別人的經濟交易,但他們會與未來的自己進行大量的交易。此類交易的例子不勝枚舉,決定存錢而不是花掉,決定去投資獲取未來工作技能而不是尋求立即性的低薪工作,買一輛實用且負擔得起的車子而非負債去買豪車,加班而不是和朋友聚會,或是,我最愛的例子,決定每周讀課堂資料而不是在期末考前抱佛腳。

*接著下一段就略過,作者在說明,一個人的命運、成敗得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和未來的自己之間的交易。和未來的自己所進行的無數次交易,比外在環境影響更大

低時間偏好,造就長期投資、著眼未來

只有透過降低時間偏好,個人才會開始重視長期投資,並開始優先考慮未來的結果。一個社會,如果個人遺贈給子女的財富多於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財富,那麼這個就是文明社會(a civilized society):一個改善生活的地方,人們生活的目的是為了給下第一代更好的生活。隨著社會資本水平不斷累積增加,生產力增加,伴隨著生活品質提升。基本需求得到保障、避免了環境危險,人們將注意力轉向生活中比物質福利和繁重工作更深層次的面向。他們建立家庭和社會關係;從事文化、藝術和文學;並努力為社區和世界做出持續貢獻。文明本身並不在於更多的資本積累本身,而是在於資本積累使人類能夠實現什麼,即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最緊迫的危險能避免的情況下,人類能夠獲得繁榮和自由,去尋求更高層次的人生意義。

*當初讀到這裡,對我也是相當大的認知衝擊,我在反思為何目前的社會已被洗腦到認為,身後若留有大筆財富遺產好像是罪大惡極、是在剝削社會...為什麼會這樣?

*以發債來印鈔的偽幣集團,竊取所有人的未來(由國家國民背負債務)讓自己獲利,卻把債務堆積的苦果,說成是原本應由儲蓄而累積的資本主義的錯。我用自己勞動力攢來的錢、節約開銷存下的錢,投入打造「資本財」—生產力工具,透過生產力提升而獲取的財富(有可能會失敗而無所獲)還要被看作是掠奪?搞無產階級那套"財富均分配",究竟是誰在專搞分裂、對立? 特別是當看到有風向在吹"股利是不勞而獲"的時候,有多令人毛骨悚然... 共產主義在台灣!

時間偏好之決定因素

決定個人時間偏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身和財產安全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居住在衝突和犯罪地區、有極高機率失去生命的人,因此有可能對於未來的折現極高( more highly discount the future ),相較於住在和平社會的人從而產生更高的時間偏好(*傾向於當下取得立即性成果)。財產安全是另一項影響個人時間偏好的重大因素:在政府或竊賊可能隨意徵用個人財產的社會中,時間偏好會更高,因為這種行為(*隨意徵用/沒收個人財產)會促使個人優先將資源用於立即滿足上,而不是投資在隨時可能被沒收的財產。稅率(Tax rates)也對時間偏好產生不利影響:稅率愈高,個人可以保留的收入就愈少;會導致個人在邊際上工作更少(individuals working less at the margin),為未來儲蓄的更少。因為稅收負擔更有可能減少儲蓄而不是消費,特別是對於那些低收入者來說,他們的收入大部分是用於基本生存。

*這段作者將政府竊賊並列(governments or thieves),我認為不無道理,笑~
而「在邊際上工作更少」翻譯的有夠爛,但我想不到更好的 就拿我國個人綜合所得稅級距來說明,許多人寧可維持12%的級距內,而不願"多工作的多得"反而被課上20%,多做工多辛勞又是何必,政府拿走更多。即便是累進稅率,我個人也質疑這種設計的"合理性"究竟在哪?欸,那些考95分以上的,請把80~95級距的這15分打八折之後在加回去,這才是你能拿到的分數?

錢的未來期望值

然而,與我們的討論最相關的影響時間偏好的因素,是錢的未來期望值(the expected future value of money)。在一個自由市場裡,人們能自由選擇他們的貨幣,他們將選擇經時間推移最能維持其價值的貨幣形式。錢愈是能保值,就愈能激勵人們延遲消費,轉而將資源投入到未來的生產,從而促進資本累積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時也使人們對生活中其他非經濟方面的時間偏好降低。當經濟決策面向未來時,所有決策方式自然也面向未來。人們變得更加和平與協作,瞭解到合作是一項比衝突帶來的短期利益更有價值的長期策略。

人們會形成強烈的道德感,優先考慮那些能為自己和孩子帶來最佳長期結果的道德選擇。一個著眼於長遠的人不太可能去欺騙、撒謊或偷竊,因為這些行為的回報在短期內可能是正面的,但從長遠來看,可能帶來毀滅性的負面影響。

錢的購買力降低,類似於一種徵稅徵用( taxation or expropriation)形式,即使名目價值不變,也會降低金錢的真實價值。在當代經濟中,政府發行的貨幣與人為地降低利率密不可分,這是現代經濟學家所追求的目標,因為它促進了借貸和投資。但這種操縱資本價格的行為的結果是,人為地降低儲蓄者和投資者獲得的利率及借款人支付的利率。這一過程的自然意味著減少儲蓄增加借貸。從邊際上看,個人會將他們的所得用來消費更多,並借入更多未來的貸款。這不僅會影響他們在財務決策中的時間偏好;也可能反映在他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這個觀點,在霍華馬克斯〈Easy Money〉備忘錄裡闡述的更直白清晰:低利率鼓勵冒險,導致潛在的不明智投資;鼓勵加大槓桿使用,增加脆弱性...最重要的,低利率以犧牲儲戶和貸方的利益為代價,來補貼借款人


從長期來看,貨幣從保值/升值到變成貶值的轉變,意義重大:社會儲蓄減少,資本積累減少,並可能開始消耗其資本;工人生產力維持不變或下降,導致實際工資停滯,即使名目工資可以通過印刷貶值的紙幣的神奇力量來增加。隨著人民開始支出更多、儲蓄更少,他們在所有決策中變得更加當前導向(present-oriented)(*相對於未來導向的思維),導致道德缺陷,並可能引發衝突、破壞性和自我毀滅的行為。

這有助於解釋為何文明在健全的貨幣系統下繁榮昌盛,而當貨幣系統貶值時,文明便會瓦解,羅馬、拜占庭和現代歐洲社會就是如此。19世紀和20世紀之間的對比,可以從貨幣系統的衰落及其引發的種種問題的背景下來理解。


*看來還是要分成兩篇,待續。


金錢,以價值換取價值

在此,容我偷渡Ayn Rand在《阿特拉斯聳聳肩》的這篇不朽巨作〈Money Speech〉的幾段文字,已讀過的看倌們就請跳過吧:

「所以你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

「你有沒有問過,金錢的根源是什麼?金錢是一種交換工具,除非有了生產出來的商品以及生產商品的人,錢就不可能存在。人們若希望彼此打交道,必須透過貿易進行交易,並價值換取價值金錢只不過是彰顯這項原則的物質形式。....
只有生產者,才能使金錢的存在成為可能。這就是你認為的邪惡嗎?」

「當你接受金錢作為你努力後的報酬時,你這樣做只是因為你相信,你將用它來交換別人的勞動成果。賦予金錢價值的並不是乞丐或掠奪者。不是像海一樣多的淚水,也不是世界上所有的槍砲,能把你錢包裡的那些紙片變成你明天生存所需的麵包。這些本來應該是金子的紙片,是你對生產者的勞動能量的一種尊敬的象徵(a token of honor–your claim upon the energy of the men who produce)。」

「用金錢進行交易,是好人的準則。金錢依賴這樣的公理:每個人都是他的思想和努力的所有者金錢沒有權力可將你努力的價值進行定價除非有人願意用他的努力和你的交換之自願選擇。金錢可以允許你從你的成品和勞動中獲得的,和對購買者而言是等值的,但僅此而已。除非透過交易雙方的強制性決定來實現互惠互利,金錢不允許任何交易。」

每當人類中出現破壞者時,他們都是從破壞金錢開始的,
因為金錢是人類的保護,是道德存在的基礎。


在過去的金本位中,黃金的價值,來自市場對它稀有度、開採所花的時間與努力去形成,等值於你工作努力的價值(你努力工作的價值=取得黃金的價值=換取其他生活所需品價值),是公平交易。這是金本位的「等價交換」原則,比特幣亦同,黃金和比特幣都是必須先作「功」(WORK),才能把價值儲存在其中。把金錢變成了信用 (債務),就是一切邁向奴役化的開始。


最後的心得,或許在下一篇放會更合適,但我就想先寫出來了...
因為實在是無法忍受看到那個評論,不管是仍困於政府豢養之扭曲錯亂經濟學裡無法自拔的,或是明知道自己在胡說八道卻為維護既得利益者而選擇繼續搞"認知作戰"的...

心得—貨幣購買力平價

錢,
難道是把鈔票拿來拌沙拉,好吃?
難道是把紙鈔一疊疊墊成枕頭,好睡?
難道是天冷時直接替代煤炭拿來燒,好取暖?

如果錢的價值,正是建立在能拿去買食物、買枕頭、買煤炭...
拿錢去換取食衣住行生活所需的各項實物,那麼錢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它的購買力!

美元兌台幣的購買力平價是1:13的時候,表示1美元能買到的麵包等同於台幣13元在台灣能買到的麵包。然而,當你的外匯壟斷局—中央銀行體系,將匯率鎖定在1:30區間浮動的時候,代表著什麼?表示用1美元就能來台灣換走2個麵包還有剩!!!

以Fed為首的央行體系,把美元(對台灣實物)的購買力虛脹成兩倍以上來台灣能買走兩倍以上的商品量,你各位還覺得這是應該?無論這個實物是晶片、伺服器,還是啥的...
全球主義者深諳此道:資本流動、商品流動...但勞動力不流動!我們居住在這裡、生於斯長於斯,你我都被迫"打對折"出售自己的勞動力成果。

所有商品,當然包括上市櫃公司的市值(市-場-價-值)都是法幣的衍生品!
上市櫃公司的市值以台幣計價,也就是打對折給外豬買的概念...買走你資本財的所有權,這樣夠明白了嗎?

二十世紀的新殖民主義,以更隱晦、更聰明的包裝方式進行掠奪,無奈明明是當人打工仔的,認真幹活供應生產力的,還很高興自己換回了一堆玻璃珠...就好似當初的西非遇上大航海時期的歐洲。如果還沒看過《比特幣本位》的第二章第三章請進。

別再被"政府宣傳者(government propagandists)偽裝成經濟學家"給呼攏...憑著你的「常識」判斷。控制貨幣供給的人,不願承認正是因為其"調控"反而擴大並加劇原本正常的"繁榮-蕭條"經濟週期之運行和自我調整。

印鈔讓所有人都快樂?不,他們只是讓投機者和冒進者無須承擔自己的決策錯誤,即—他們自己—不用負責。



如果上面內容,對各位看倌算有些幫助的話,請不吝點顆愛心讓我知道,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謝謝!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an Tsai ╴錢.央行.比特幣
37會員
87內容數
「錢」是什麼?在追尋財富自由的道路上,必須先找到「自由」! 這僅是個人心得筆記留存處,希望對和我一樣,在重塑世界認知的朋友,有些幫助、獲得些共鳴!
2025/06/02
穩定幣本質上是代幣化的法幣(tokenize fiat),但它們並沒有自己的原生結算網路層,它們並非一個新的支付網絡,而這正是比特幣的用武之地。當穩定幣在鏈上系統進行交易時,它們是依賴比特幣作為最終的信任層( relying on Bitcoin as the final trust layer)
Thumbnail
2025/06/02
穩定幣本質上是代幣化的法幣(tokenize fiat),但它們並沒有自己的原生結算網路層,它們並非一個新的支付網絡,而這正是比特幣的用武之地。當穩定幣在鏈上系統進行交易時,它們是依賴比特幣作為最終的信任層( relying on Bitcoin as the final trust layer)
Thumbnail
2025/05/24
FED印鈔壟斷地位已被打破,不再只有Federal Reserve Note才是美元!這是「鑄幣權」的重新定義:當「只要持有國債、就能發行美元USD(x)」成立後,貨幣的供給量和價格(利率),還能獨攬在聯準會手中嗎? 1969年發明特別提款權SDRs作為「特里芬難題」的官方解決方案,到了21世紀..
Thumbnail
2025/05/24
FED印鈔壟斷地位已被打破,不再只有Federal Reserve Note才是美元!這是「鑄幣權」的重新定義:當「只要持有國債、就能發行美元USD(x)」成立後,貨幣的供給量和價格(利率),還能獨攬在聯準會手中嗎? 1969年發明特別提款權SDRs作為「特里芬難題」的官方解決方案,到了21世紀..
Thumbnail
2025/03/17
川普的「金融大重置」計畫,意欲為何?如果試圖看全貌的話,川普政府正在做的,烏克蘭戰爭表明了,美國軍工產量遠遠落後於俄羅斯,我們無法產出砲彈、無法產出毒刺飛彈,我們主要依賴中國來供應我們的工業基礎和國防基礎。我們一直在向中國借錢,用中國零件製造武器,來對抗中國。國防工業基礎已被貨幣體系掏空...
Thumbnail
2025/03/17
川普的「金融大重置」計畫,意欲為何?如果試圖看全貌的話,川普政府正在做的,烏克蘭戰爭表明了,美國軍工產量遠遠落後於俄羅斯,我們無法產出砲彈、無法產出毒刺飛彈,我們主要依賴中國來供應我們的工業基礎和國防基礎。我們一直在向中國借錢,用中國零件製造武器,來對抗中國。國防工業基礎已被貨幣體系掏空...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