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有兩年的時間裡,靠著YouTube看了許多財金、經濟頻道,最近其強大的演算法推薦給了我這支影片,看完覺得非常值得推薦!
將會對目前面臨的金融環境有更好的理解~ 至少我個人很受用
以下作一部分的翻譯與心得分享: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Ludwig von Mises:
"價格上漲是因為有更多的錢,在對數量沒有增加的商品作要價、詢價。
新聞或理論家把更高的價格稱為「通貨膨脹」。但是,通貨膨脹並不是更高的價格;通貨膨脹是注入市場的新資金,正是這些新錢,推升了價格。"
試想,在一個固定期間,全世界的商品和服務供給為一定數量情況下,多出了兩倍的貨幣供給,會變成怎樣?稍微看看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而這還不計入一層層釋出的貨幣乘數的效果…
央行們花了數十年對全球經濟注入了新錢,我們稱作貨幣通脹(monetary inflation),說這是為刺激經濟成長,維持低失業率所必須。
但就像政客官僚為他們其它作為提供的理由一樣,這是個謊言。
快速的貨幣供給擴張,是具經濟破壞性的;它讓窮人和中產階級陷入貧困,加劇財富不平等,允許國家權力的危險增長,並為經濟崩潰作了準備。
貨幣膨脹政策受到政府喜愛的真正原因,是因它是有效將財富從公民轉移給國家的方法。
錢,是交換價值的媒介;錢,不是財富。
錢,可以用來度量財富,但當紙幣和數字添加到銀行的帳戶裡,並不是一種財富形式。真正的財富是由經濟體中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組成的,這些商品和服務可以用來改善我們的生活。
看到這裡我的理解是,透過QE手段注入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並(還)沒有真實創造出實體經濟的價值,先憑空生出了「錢」。
而在沒有產出實際經濟價值的時候,卻能先拿到錢的是誰呢?
喔,想必不是你我韭菜們…
想到了「坎蒂隆效應(Cantillon Effect)」 ,接著寫。
央行可以一夜之間創造兩倍的貨幣供給,但此行為並沒有讓經濟變得更富。還是只有同樣數量的食物、房子、車子、飛機、鋼鐵、木材、石油,以及其他所有能讓現代經濟真正富有的組成商品。
當央行增加貨幣供給時,並不產生財富,而是財富重新分配(wealth redistributing)。當錢被創造出來後,它沒有以統一的形式進入經濟裡,並非每個社會成員都獲得了相同數量新創造出的美元、英鎊、披索、歐元或日元。
然而,新創造的錢是透過”特定管道”進入經濟體,以貸款、紓困,或央行的資產購買等方式。新錢的受益人可能是政府、企業或特定個人,但不管是誰,他們是在不勞而獲(unearned gain)。
即「坎蒂隆效應(Cantillon Effect)」,由18 世紀法國銀行家和哲學家Richard Cantillon所提出,以下擷取自MBA智庫百科:
誰,總是"先"獲得貨幣... 每次的"再分配" 總是有利於誰?
再回到影片上來:
利用這些新錢,他們能買更多商品或服務,進行更好的投資…當新錢的接受者花用或進行投資時,其中一個結果就是,相對讓社會上其他人變窮。當新錢滲透入經濟,增進價格推升的壓力,更多的錢去競爭相同供給量的商品與服務,貨幣擴張帶來的價格上漲,降低了其他所有人的購買力。新錢接收者實際上轉移了商品、服務、資產給他們自己,如果不是因為央行行動所影響,原本可能被別人購買的。
影片後半段說明,這種財富重分配有利於政府,央行政策可被視為一種隱形稅(covert taxation)。不像所得稅、營業稅或財產稅,納稅人會直接意識到他的錢被政府收走了,隱形的通膨稅是很謹慎的(不希望為人所知的)。生錢來支持政府開銷,讓政客官僚能分配財富和資源到它們選擇的對象上,然而推升價格的壓力,卻削弱了其他未能直接受益於政府開銷的那些人的購買力。
印錢給予了政府擴張權力,遠多於所施加的限制。通膨稅,隱形在你減弱的購買力上。央行擴張貨幣供給,利用人為壓制利率,低利鼓勵人們去向銀行借錢,而誰才有能力借到便宜的錢(cheap credit)呢?只有上層階級,他們才擁有可作為抵押品的資產,有能力運用便宜的槓桿…
低利也給出了錯誤訊號,促使個人作出在長期經濟上將無法支應的過度消費、企業過度擴張...
最後,真心推薦大家去看影片!隱形的通膨稅、(政府偷偷擴張)財富重分配的權力、低利環境相對地鼓勵投機,是不是值得你我好好思考呢?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若我的內容,能獲得你的共鳴,請不吝給予愛心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