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 一滴水落入心湖…

你相信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彻悟人生吗?
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偶然。在中国禅宗史上,确实有一位高僧,只见祖师一面,顿悟本心,不留片刻即归,世人称他为——一宿觉。他,就是永嘉玄觉禅师。
一位书香少年,走上出尘之道。
永嘉玄觉,俗姓戴,是唐代温州人。
他出身于读书人家,自幼聪颖,却不贪图功名。很早便出家,钻研佛典,三藏十二部,他都能融会贯通。但他并不止于文字学问。
他最专精的,是天台宗的止观法门:
「止」是止息妄念,
「观」是观照真实本性。
他每日修行,并不闭门苦坐,而是把禅修带入了生活的每一个动作当中——走路时观照脚步,吃饭时观照起心动念,乃至睡觉前,也审察自己一整天的烦恼与觉性。
可以说,他的修行,已经流入生活四威仪之中:行、住、坐、卧,无不成道。
一个决定,走向彻悟
但他并未就此满足。

某日,他听闻南方有一位大德——曹溪慧能大师,即禅宗第六祖。于是他决定与好友东阳策禅师一同启程,前往拜访。
一到曹溪,他没有多言,没有自我介绍。只是手持锡杖,围着六祖慧能绕行三圈,然后肃然站定,一语不发。

慧能看着他,开口道:
“夫沙门者,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是何人?为何如此傲慢无礼?”
这是一个试探,也是一个引子。
永嘉玄觉,双手合掌,坦然回应: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慧能微微点头,追问道:
“既然知道生死迅速,为什么不直接体会“无生”的本体,超越这种快慢之念呢?”
玄觉答:
“当你体会到“本体无生”,那就没有所谓的快与慢了。”
慧能赞许:
“如是,如是。”
两人顿时心印相契,语不在多,直指本源。
慧能又问:“那你觉得自己“悟得快”吗?”
玄觉反问:“本来就无动,怎么谈得上快慢?”
慧能再追问:“那谁知道这个“本不动”的道理呢?”
玄觉答:“是你自己起了分别心,所以才有这个“动与不动”的问题。”
慧能不语,静听。
玄觉继续:“若是体悟“无生”,又怎么会有执著的“意识作用”呢?”
慧能问:“那“分别”这回事,是谁在进行的?”
玄觉回答:“连“分别”的发生,也不是出自真正的“意”——因为“意”本身也是空的,是妄起。”

慧能听到这里,心中大喜,合掌赞叹:“善哉,善哉。今晚留下来吧。”
然而,玄觉合掌答道:“宿觉矣。”
这就是永嘉玄觉的悟道之法:“我已经觉悟,不需要留宿了。”
自此,人称他为:一宿觉禅师。
一宿觉,它不是奇迹,是积累的果实。你可能会问:真的有人可以一夜开悟吗?
但你若细看永嘉玄觉的修行路,就会明白:
这“一夜”,不是偶然的奇迹,
而是多年如一日、行住坐卧不放逸的累积之果。
他的快速悟入,是因为他早已为这一刻准备了整整一生。
永嘉玄觉,不只是“一宿觉”的禅师。

在他悟道之后,还留下了一首传世之作,
名叫——《永嘉集.证道歌》。 大师以七言古体写成,共247句,1813字,被誉为“最长的唐诗”之一。 他以一个悟道者的视角,讲述了学佛者寻求智慧的心路历程,融合了深刻的佛教哲理和动人的诗歌艺术。
其中包括这几句经典语录——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如果你想更深体会这位禅师的智慧,
不妨自己找来《证道歌》,
安静地,慢慢地一字一句细读。 你或许也会听懂,他当年为什么——
“一宿觉矣”。
永嘉的故事,不是遥远的传奇,而是今天你我都能学到的提醒: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不要等到明天才开始修行,
不要等人生塌了才问:“我该怎么办?”
修行,不是等有空才做的事, 它,是你真正想活得明白时,唯一要紧的事。
永嘉玄觉的顿悟,是踏踏实实地走过了一条修行之路。从立志到发愿,从止观到调和,从空性智慧走向利他之愿。后人将他的修法总结为—— 十门观心。
那么,下一步,我们要怎么从他的修行之路开始修呢?
首先,第一阶段:起步区。
这里是修行的起点。
从内心真正立下“我要修行”的志愿,
开始警觉自己的起心动念,
再一点一滴的训练自己的 “身、口、意” 三业里的行为。
得先打好地基,也是觉醒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修炼区。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中段。
学会如何让心安定下来,
不再被情绪带着跑。
更重要的,是要开启智慧的观照,
看清楚——念头从哪来、情绪要往哪里去。
这就是佛法中说的:止观双修。
先学习停下来,
看清楚,
慢慢调和内在的定与慧。
这一段,是转变的核心。
最后,是第三阶段:超越区。
当你有了安定的心、有了照见的眼,
你会发现:
原来世界上的一切事,
本身就是道场。
无论你在工作、生活、家庭,
都能在生活里照见—— “事” 中见“理”。
从个人修行,走向利他的发愿。
从观照自我,转为照见众生。
这四步包含着:
融会~ “空、假、中”「三观」、
接着用“理事”不二的处事方法,
劝导他人,然后发愿利他。

“你,准备好了吗?
从这一刻开始,走进自己的心。”
在接下来的集数里,
我们将一一展开这十道门,
带你走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观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