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5月底過後,感觸特深,其實自ETF起始,如果以我自己的投資經驗來分享,看到再多的YT節目仍會討論關於市值型和高股息的選擇,以大部分結果論來說,所有老師都一致認同市值型的優勢與漲勢,不過你真會去選擇市值呢?還是持續的高股息呢?
2024年關於小資投資從理念開始,可讓讀者了解我的投資理念,點我進入
2025年關於簡單理財思維論,可讓讀者了解我的投資理念,點我進入
我看過的各式各樣的節目介紹,而只要是老師等級的,都會選擇市值型的ETF,也就是0050和006208(我的認知),主要是因為市值這就是一個投資的趨勢,而比較入耳的說法都是市值型仍會持續成長,如果年輕開始存,未來不可限量
。但如果你是要退休的人,這時候就不會追求,會需要穩定配息,那當然就是高股息為主。當然市值型永遠是一個聲量的傳話筒,甚至還有些人會討論關於高股息真的高嗎?是否一直配息就是左手配右手,甚至極端一點的,還有睡公園這一說,這些炒熱的話題,我相信只要多看幾次的YT或財經節目,都仍然會看到的記憶。
選擇權
我記得以前分享投資的時候,我也常說的事情,那就是關於我~是高股息白手起家的,但當我到達一定能力,我自己的工作薪資+高股息配息可以養活一個家的消費時,我才選擇退出高股息,開始往市值型投資。因為我自己非常清楚一件事情,我覺得可以分享的是:有太多小資族沒有多餘的選擇權。
為何說小資族沒有太多的選擇權,我的經驗答案告訴我,儘管我現在生活夠用錢,加上我的不錯的配息,我仍然無法達到財富自由,你說我認真走這一條路走10年,是不是就可以財富自由呢?我想這一個答案,沒有人會知道。
就如同現在最夯的話題貿易戰,4/9的地雷,我ETF帳面上瞬間少了55萬,之後台股的回升,何時才能把這個負債的大洞補上,是幾個月、是1-2年,是8年?
我對於高股息和市值型的經驗有三個思維,分享給大家參考
思維{一}
第一個思維,我想這個投資就是這樣的人生體驗,所以財經節目和投資的面板、app都會寫謹慎理財小心投資,既然是謹慎理財,我想信很多小資族的謹慎,是非常謹慎。因不敢丟大錢,故絕對不敢把自己的身家盪產去做all in。當然~我不敢說全部啦,但至少在大部分小資身上,這是不可能的(甚至all in機率很低),因為恐懼心理及未來現實面,如同你今年4月初如果0050投資10萬元的all in,那麼經過貿易戰後,你帳面損失仍要時間回補,而這一段時間要緊急用錢怎辦?
當我想講到這裡,如果路過或真的認真看我分享的人,就會明白我的意思,all in對小資族來說看似很甜美,最後卻發現ETF跟儲蓄險其實有類似相同之處,就是短期不明顯,講白一點就是至少要過好幾年才能回本(當然投資ETF本來就是長期持有,只是太多小白不明白這點罷了
!),而近期最好例子是:僅僅一個貿易戰,要回本的時間更久了,當你手頭沒有錢卻要用錢時,焦慮的心態自然來。這就是是第一個思維-小資害怕心理戰。
思維{二}
而第二個思維,小資族想要靠錢滾錢放大的方式,雖然我很鼓勵要定期定額強迫存股(ETF)之外,但要創造財富的金流,我覺得最有效的方式仍是創造自己。
所謂創造自己就是你的主業薪水提高,並且加碼存股(ETF),讓這個張數變多,錢滾錢的機率才會放大。不然你看多少ETF打季配、月配,張數少是沒有效果的,我曾看過有些人一個月配幾百元的月配感到滿足😅,認真的去看待投資的話,你真的覺得幾百元能夠支應你的生活開支或退休理財規劃?因為每個月配了幾百和幾千塊的人真的太多了,加上廣告都會說月投1000-3000元打造財富現金流,難怪高股息ETF一直被人說睡公園,這一點不意外,因為這點錢根本連你最基本開銷都成了奢侈,甚至是不足,當然~更不可能達到退休計畫。
配息不夠就不要亂花,去認真存才是王道
而我第一年開始就執行的一個規劃是,將這個配息再投入,當然有一些享樂我承認,但我當時的加班費用,我想辦法加碼再繼續買,我知道唯獨努力,你才有辦法疊出不可思議的城牆,才正是所謂的創造金源流。
所以我最終的結論是:如果過了1-2年你仍然只有月配幾百元,你想要財富自由的方向仍離你很遠,甚至叫做天方夜譚,但你能不努力嗎?
所以在我存ETF的理財第二年,我體會到了這底二個思維後,我知道的是剛說的提升自己本業薪資後,當我薪水提升後,採用的就不能只是定期定額,更要有定期不定額
,我我甚至做到連月底有盈餘的時候都持續的加碼,我知道我離財富自由仍還有距離,但ETF就是一個訣竅:張數多了,配息就穩了,生活就開始感到安心了。
這不就是我想要的高股息生活,穩且安心嗎?
思維{三}
第三個思維,是我覺得更重要的,從我買高股息到轉買市值型這個論述,我以我的經驗來談這件事情,我覺得以小資族的我,或者是其他的小資族朋友,你要知道的事情除了我剛說的all in和定期不定額這兩個,以及我現在要說的,以前前年(2021)的我,實在不敢奢求買市值型,因為我開始投資的時間剛好是我太太懷孕時候,我知道我現在要用的不只是投資,還有要創造穩定現金流
,因為當小孩出生的時候,我會有一大筆錢開始燒,總不可能在緊要關頭催眠自己說,我再忍耐個兩三年,資金就翻倍了,結論就是~當下的我等不起這時間。
第三個思維就是一個小資族的美夢很美,我當年也知道0050低點到了98元可以先買,2024後漲一倍就賺翻了,我想信市值型ETF很簡單的規則,所有小資族都不會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多爬爬文、看看YT也不可能不知道),可是本文重點就是當下的我等不起,我家人以及我小孩亦等不起,這就是很現實的我沒有選擇權。
我只能先選擇高股息,我更清楚我和某些人一開始投資市值的人來說,我是一定輸在起跑點的,但~這就是小資族的宿命吧。
意思就是我不可能預測市值型幾年後會翻倍還是如今年的翻船。我如果先把我的所有金額都押上市值型,對我來說孩子尚未出生,我可能已經先翻船了。
換個時空背景~如果我是2022年投入市值型,如果關稅戰是在2024年,那麼我市值型就不見得漲一倍,等的時候會長更久,有可能是2-3年,甚至有可能5-6年的不確定因素,我想法是不管市值型或高股息都會有機會漲回,只是需要時間而已。而高股息的好處就是至少在負債時我還有息可以配,可以支應我的開銷,不至於緊急需要錢時我要拿出變賣,這也是我當初的理由!
(前提是你選對高股息,但這不是本文討論重點,不加多以論述)
不管是高股息和市值型,對於我來說~只要有穩定的配息足夠開銷,我就能持續投入的靈活度自然變大,因為很多小資會面臨的大宗是沒辦法定期定額及不定期不定額,所以對於我來說,息的穩定配幾是穩定持續投資的重要因素。
總結
我會以我做例子,是因為我走過這三年,高股息ETF的產品越來越多,而市值型的ETF仍只有0050和006208,以及現在上市的聯邦009804,出來的市值ETF產品不及高股息產品一半,就代表市場上會投資的小資散戶,大家都在於沒錢,只想藉由ETF把錢變多,那問題不就有了答案,剛剛說的我既然沒錢,只能先求有再求好,有求好在更好,我分享我這結局,不是最好,但也沒有不好不是嘛?
這應該是我的最終理念吧。
最後的結論當然是希望每個小資族能夠藉由投資理財來改善自己的命運,不過仍是要提醒,在自己的能力所及做自己的規範及約束,才有辦法創造更多的財富,我會分享我的經驗談是因為我自己知道2022年的我真的沒有選擇權,所以我無法選市值型,我只能先選高股息,但重點是我很清楚,我並非不知如果以成果論述下我一定會輸市值,但投資就是一個人生,我現在的生活品質提升了,所以~我真的輸了嗎?
留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我的論述不是要證明說高股息不會睡公園這種議論,我的想法是只要不認真理財投資規劃的人、及投資態度不佳的人,半途而廢的人,就算你是市值(或高股息),一樣有可能睡公園。以及不努力理財結果~就會延後你退休人生的現實面,這些都是確立的。
投資態度不佳對我定義:投資金額少,且連最基本定期定額都沒有遵守紀律的人。(這是我想法,僅供參考)
聽完我的論述點後,你是否跟我一樣我不清楚,我想法是:投資ETF就是要不斷投資下放個15-20年才有可能創造財富(這就是當退休前規劃),所以在這此同時,你會如何做呢?我想~答案就在你心中吧。
歡這篇投資筆記的朋友,麻煩幫我按下愛心,並且記得追蹤我,我喜歡藉由很多身旁的故事及人生,加以撰寫故事分享給大家,我把我投資這幾年的心得做一個分享,希望各位路過的小資族,可以藉由投資改變你的人生,面對資產的配置我們不能輕易低頭放棄,一起和我加油努力,創造自己的2025年以及未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