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納爾在古挪威語中的意思是用於長途航海的一種船隻,它曾在著名的維京擴張時期使用過。
納爾船(knarr)是維京人用於長途航行和擴張期間的一種挪威商船。納爾船是一艘貨船,船體比長船更寬、更深、更短,可以裝載更多貨物,操作船員也更少。它主要用於運輸海象牙、羊毛、木材、小麥、毛皮、盔甲、奴隸、蜂蜜和武器等貿易商品。它也用於為穿越波羅的海、地中海和其他海域的戰士和商人提供食物、飲料、武器和盔甲。納爾船經常穿越北大西洋,將綿羊和馬等牲畜和商店運往冰島、格陵蘭和文蘭的挪威人定居點,同時也將貨物賣給不列顛群島、歐洲大陸甚至中東的貿易站。克納爾船採用與長船、卡夫船和費林船相同的砌塊建造方法建造。

納爾船
|建造
橡木在斯堪的納維亞南部隨處可見,它非常堅固且富有彈性,最常用於建造克納爾船。它的橡木框架建造得更深,與更寬的船體搭配,造就了極其穩定的商船。這種改進使它能夠平穩航行,並幫助它驅散最兇猛的海浪。此外,維京人將重疊的木板鉚接在船體上,創造了熟料船體,使其更適合在波濤洶湧的水域中航行。因此,它長約16公尺,可運載多達30噸(60000磅)的貨物。最後的改變是將帆引入維京造船業,為克納爾船加裝了帆,它是一艘維護成本極低的船,只需要六名船員即可管理。 1997年,W·霍丁·卡特四世(W. Hodding Carter IV)根據歷史設計重建了一艘克納爾船(knarr),並於1998年帶領九名船員從格陵蘭島航行至紐芬蘭。他們發現,傳統的舵槳(基於兩艘局部樣船)必須進行改進,加強船體連接並調整平衡性,才能打造出一艘可控且耐用的船隻。這艘船無法迎風航行。船現存放在諾斯特德的一個船棚裡。
克納爾船體呈圓形,是典型的維京貿易船,它們都具有以下一般設計特徵:- 用鐵鉚釘將搭接的熟料板連接在一起。
- 單件、精雕細琢的主體。
- 具有 T 形截面的龍骨。
- 單桅杆,配備方形帆。
- 右舷安裝的操舵槳。

德國赫德比維京博物館的克納爾船模型
|影響
在為數不多的維京人書面記錄中,《格陵蘭人傳奇》和《紅鬍子艾瑞克傳奇》詳細講述了維京人航行和發現文蘭(今紐芬蘭)的故事。這些冒險經歷透過口頭流傳了數百年,最終在13世紀左右由一位不知名的作者記錄下來。1960年,探險家海爾格·英斯塔和他的妻子、考古學家安妮·斯泰娜·英斯塔使用傳奇和地圖等一系列工具,在紐芬蘭的蘭塞奧茲牧草地發現了一個維京人定居點。這項革命性的發現鞏固了維京人已經到達北美的說法,證明了傳奇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今天,這片地區仍在被探索,隨著新實地考察技術的使用,人們有了更多偉大的發現。納爾船在維京人定居文蘭期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唯一能夠運送定居所需貨物的船隻之一。因此,納爾船會將食物、工具、牲畜等等運送到這個新世界。它不僅幫助了文蘭的定居點,還將貨物運送到其他北歐人的定居點,例如格陵蘭島和冰島的定居點。

被複製出來的納爾船,在測試航行
|貿易
除了探索和定居之外,克納爾船也參與了維京世界的貿易路線。從波羅的海到北大西洋,維京人的貿易路線錯綜複雜,交通十分便利。在波羅的海,貿易全年均可進行,溫暖的月份可以乘船,冬季則可以步行或乘坐雪橇。這些貿易路線使維京人能夠與從歐洲到亞洲的眾多商人進行貿易。由於維京人喜歡透過河流和海洋進行貿易,克納爾船是完美的選擇,因為它足夠小,可以適應大多數河流和水道。薩迦講述了許多維京人在北大西洋的旅行和貿易,這進一步證明了克納爾船是維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貿易不僅將維京人與周圍的世界聯繫起來,也促進了他們作為一種文化的相互聯繫。在毛皮、食物、武器等商品中,魚類貿易在北大西洋貿易路線的發展中至關重要,而克納爾船則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Skuldelev 1號是一艘來自挪威西部松恩峽灣的大型遠洋貨船。
|挖掘斯庫德列夫船(Skuldelev 1)
1962年,在丹麥的斯庫德列夫,人們開始對沉沒在淺水中數百年的船隻殘骸進行挖掘。儘管這艘船多年前就被發現了,但傳說它是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的沉船,可追溯到15世紀。然而,挖掘結果證明,沉船共有五艘,其中沒有一艘是瑪格麗特女王號。這次挖掘共發現了五艘沉船,首次發現了克納爾型船,並將其命名為斯庫德列夫船(Skuldelev 1)。挖掘確定這些船裡裝滿了石頭,大約在11世紀故意沉沒以阻擋入侵者的通道。一些學者認為,斯庫德列夫船的發現並不意味著每艘克納爾船都與它的描述相符。然而,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所有的克納爾船可能都有類似的大小。據估計,它長約16米,可載重30噸以上。目前,斯庫德列夫船陳列在丹麥羅斯基勒的維京船博物館。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