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原建造的不來梅寇克船
寇格船(cog)也叫寇克船,是中世紀使用的一種船,主要用於貿易和運輸,但也用於戰爭。它最早出現於10世紀,並從12世紀左右開始廣泛使用。寇克船是用熟料建造的,通常由橡木製成。寇克船配有一個桅杆和一面方形帆。它們主要用於中世紀歐洲西北部的貿易,尤其是漢薩同盟。典型的遠洋寇克船長15至25公尺,寬5至8公尺,載重量為30-200噸。寇克船很少重達300噸,但也有一些大得多,超過1000噸。
儘管「寇克」(cog)這個名稱早在9世紀就有記載,但這種以寇克命名的遠洋船隻似乎是在12世紀在弗里斯蘭海岸發展起來的。13世紀,寇克逐漸取代了北部海域的維京式船隻,例如克納爾船(knarr)。寇克比同等大小的克納爾船能運載更多貨物。它們平坦的船底使它們能夠在港口水平停泊,更容易裝卸。它們較高的船舷使它們在海戰中更難登船,也更安全地抵禦海盜。

加上船樓的寇克船
|描述與構造
寇克船是一種圓形船,特徵是船中部為齊平的平底船,靠近柱子處逐漸變為重疊的列板。它們由一張巨大的矩形單帆推動。典型的遠洋寇克船長約15至25公尺,梁長5至8公尺,載重量為40-200噸。寇克船很少有重達300噸的,不過也有極少數大得多的,超過1000噸。關於船員人數的經驗法則是,每載重10噸的寇克船需要一名水手,不包括專門的戰鬥人員,儘管這可能使建議的船員人數低於中世紀的做法。據記載,民用寇克船最多可搭載45名乘員,而用於軍用運輸的240噸寇克船則可搭載60名乘員。 不來梅寇克船通常主要由橡木製成,並且具有全搭接板或熟料板,覆蓋其側面,通常從舭部列板開始,用雙鐵釘固定板條。在船首柱處形成凹槽;也就是說,在每種情況下,下部列板的平台在與船首柱或尾柱相接的列板末端逐漸變細至羽狀邊緣。這使得列板的末端可以固定在擋板上,並且板條的外側在該點處相互齊平並且與船首柱齊平。這樣船在水中行駛時不會將板條的末端抬離船首柱。在安裝下一塊板條之前,下部列板的平台表面要斜切以適應下一塊列板相對於它的角度。沿著平台的角度會有所不同,在固定之前,新的列板要固定在前一塊列板上。
平底船結構與快艇結構的比較,快艇框架比平底船肋條重得多。
龍骨或龍骨隔板僅比相鄰的龍骨板稍厚,且沒有榫頭。首柱和尾柱都是直的,相當長,並通過稱為鉤子的中間件與龍骨板相連。下部木板罩終止於鉤子和柱子的榫頭,但上部木板罩釘在柱子的外表面上。填縫劑通常是塗有焦油的苔蘚,插入彎曲的凹槽中,用木板條覆蓋,並用稱為sintels的金屬釘固定。這種類似齒輪建造的結構將配備一個安裝在船尾的懸掛式中央舵,該舵位於一根厚重的尾柱上,這是北方獨有的設計。單桅粗桅位於船中前方,伸入龍骨板內,並配備一面大型矩形方帆。大型船隻的桅杆採複合材料結構。當時的設計師研發了複雜的索具系統來支撐桅杆和操縱船帆,繩索通常由大麻或亞麻製成,船帆則由大麻帆布製成。從13世紀開始,船艉開始加裝甲板,大型船隻會安裝船尾堡,以便將船員和舵柄抬高,不妨礙航行,從而提供更多的載貨空間,同時也讓舵手有更好的視野。
與地中海地區更傳統的平底帆船相比,寇克船價格昂貴,需要專業造船工人。然而,它們的帆裝置更簡單,這意味著寇克船需要配備地中海地區常見大三角帆的類似大小船隻的一半船員。搭接建造的結構優勢在於,它可以安全地繞其長軸(從船頭到船尾)扭轉和彎曲,這在北大西洋橫搖帆船中是一個優勢,前提是船隻的總排水量較小。柯克船的限制在於它們缺少安裝額外桅杆的點:至少一些縱帆對於機動性是有利的,但搭接建造的寇克船實際上只能安裝一張帆。這使得它們不方便駕駛,限制了它們在港口內搶風航行的能力,並使它們在航行開始時非常依賴風向。當碼頭不可用時,平底船可以在低潮時輕鬆地將寇克船拖上岸並卸貨;在專用碼頭並不常見的時期,這一特性非常有用。寇克船的預期使用壽命約為40年。

船尾舵
|歷史
據信,寇克船最早起源於德國北部周圍的獨木舟。這些獨木舟發展成具有相同基本形狀的大型船隻,但用木板取代了挖空的圓木。另一種發展是Kahnen,它是一種平底船,船頭和船尾兩端尖銳,其構造方法是劈開一根挖空的圓木,然後用木板加寬船底,木板釘在附在船側的膝蓋形肋骨上。圓木的尖端會被切掉,並分別連接到加寬的船體上,這就形成了所謂的Blockkahnen,它的變體至今仍在使用。最早的寇克船證據是一個黏土模型,該模型是在威悉河中游的萊瑟(Leese)發現的,出土者是一名死於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成年男性的墳墓中發現的。在附近地區也發現了類似黏土模型的碎片。

船體的橫切面;注意下桅杆呈階梯狀並有支撐
在羅馬時代,來自日耳曼尼亞的貿易主要透過地中海風格的帆船進行,並由羅馬商人控制。在西元一千年中葉羅馬政權崩潰後,大河入海口和瓦登海避風水域的運輸被弗里斯蘭人接管,他們使用的船隻基於當地的平底設計,是中世紀後期寇克船的前身。這些船的船舷比後期的科格船低得多,與同時代的斯堪的克納爾船非常相似。被同時代資料認定為寇克船的最古老的描繪是1223年的呂貝克市印章。早期的寇克船裝有側裝舵槳,也用作下風板,並裝有一塊功能類似斜桁帆的寬方帆。 大約在1200年,側舵開始被連接在船尾柱上的中心線舵所取代,這種舵後來發展成為典型的中世紀齒形舵。齒形舵比納爾舵能運載更多的貨物;與納爾舵的舵槳相比,舵使轉向更容易,尤其是對於大型船隻而言;而且齒形舵的建造成本更低。後者是因為齒形舵使用鋸好的木板而不是劈開的木板,這樣浪費更少。後來,人們增設了船首堡和船尾堡,用於防禦海盜,或使這些船隻可以用作軍艦。船尾堡還可以將船員和舵柄抬高,不妨礙航行,從而為下方提供更多的載貨空間。

呂貝克(漢薩同盟主要城市之一)的1223年印章。它描繪了一種早期的寇克船型,配有側舵、彎曲的船首柱和船尾柱。
目前的考古證據顯示弗里斯蘭海岸或西日德蘭半島可能是這種船隻的誕生地。寇克船成為真正的航海商船不僅發生在東西方貿易活躍的時期,也是對利姆峽灣西入口關閉的直接回應。幾個世紀以來,日德蘭半島北部的利姆峽灣在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提供了相當安全的通道。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強大的水流,通道不斷被沙子填滿,到12世紀初被完全阻塞。這種變化帶來了新的挑戰,較大的船隻無法穿過沙洲,不得不繞過日德蘭半島並繞過危險的斯卡恩角才能到達波羅的海。這導致了舊船結構的重大改造,透過分析科勒魯普、斯卡恩和科靈發現的最早的寇克船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這一點。這導緻小型寇克船數量激增,而對寬敞適航船舶的需求促使寇克船發展成為漢薩同盟的主力艦船。它很快就成為大西洋和波羅的海水域的主要貨運船隻。 最終,大約在14世紀,寇克船達到了其結構極限,更大或更適航的船隻需要另一種類型。這就是浩克船(Hulk)。浩克船雖然已經存在,但比寇克船少很多。沒有證據表明浩克船源自寇克船,但很明顯,兩種類型之間有許多技術理念的融合。從寇克船到浩克船的過渡並非直線性的。根據一些解釋,兩種船隻共存了多個世紀,但遵循了不同的演化路線。

根據1380年左右的一艘寇克船殘骸重建的羅蘭馮布雷門號
|考古學
第一個被確認為輪船的考古發現是PJR·莫德曼(PJR Modderman)於1944年在埃默洛爾德( Emmeloord )附近的東北圩田發現的一艘沉船。沉船被重新埋葬在原地,2008年的重新發掘證實了其為輪船的解釋。它長約16米,木材可追溯到1339年。然而,莫德曼的這項發現在文獻中並不為人所知。 現存最著名的平底船是不來梅寇克船。這艘文物起源於1480年代,於1962年被發現。在此之前,平底船的存在主要記錄在中世紀的文獻和印章中。1990年,在愛沙尼亞派爾努河的河口沉積物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漢薩同盟平底船殘骸,其年代可追溯到1300年。2012年,在荷蘭坎彭市艾瑟爾河的淤泥中發現了一艘可追溯到15世紀早期的平底船,從龍骨到甲板都保存完好。在對其進行挖掘和打撈過程中,在廚房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磚砌圓頂烤爐和釉面磚,以及許多其他文物。 2022年4月,愛沙尼亞塔林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發現了一艘13世紀的寇克船。據信,這艘寇克船的保存狀況比不來梅寇克船更好,樹木年輪學測試將沉船年代定為1298年。這艘船長24米,寬9米。船底三公尺內的木板完好無損。

德國船舶博物館出土的1380年復原寇克船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