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如果是一起處理這段聲音,我好像可以習慣你的快
廣播錄音室的早晨比想像中安靜。方靜冉坐在剪接桌前,看著螢幕上跳動的波形,手指停在那句:「花生豆花,冷了也可以吃啦。」這句她聽過很多遍,今天不一樣螢幕右側坐著那個書巷活動裡剪她語尾的人,寧薄言。
他準時進門,語氣像版本更新說明:「今天先處理三段素材,格式我已經依照平台標準排列。」
她沒回答,只點開第一個素材:「這段是我阿嬤的語氣。」
他播放檔案,那句話的尾音在第四秒出現微顫。他移動剪接工具,習慣性地要截斷尾段。
「這一秒不能剪。」她說。
他稍停:「聲音辨識效率會降低。」
她重新播放:「那是她等孫子回答『要不要吃』的語氣,不是拖延,是她在等答案。」
他看著螢幕,手指懸在剪接點,最後在備註欄輸入:「預留語尾情緒 1.2 秒。」
中段,他們處理一則投稿者素材,那句話是:「我喜歡我媽媽唸地瓜的聲音,不是那個地,是那個瓜。」
靜冉念得細緻,語尾落在五秒。他本來要剪短,但她在註記裡寫:「『瓜』的語尾是微笑型,不要剪。」
他保留了,並加上時間標註:「聲音結束時間五秒,不壓縮。」
後半段,素材開始進入阿嬤的錄音資料包含生活對話、購物語氣、替孫子念故事的片段。寧薄言建議調整素材編碼順序以提升平台辨識率:
「妳這份素材太生活化,語氣情緒穿插太多。順序如果重編,機器能讀得更快。」
靜冉翻過摺痕筆記,那段阿嬤念的是「今天天氣涼,外套要穿好」,然後停頓,再說:「風別灌進脖子裡。」
她回:「這種順序本來就不是為了機器的接收,是人的日常反應。她是在看窗外風動的時候,才接那句。」
他說:「但平臺需要的是結構化資料,我只是建議重編不是剪掉。」
她望向螢幕上的語音波段,沒有爭辯,只低聲說:「我不是堅持這樣排,是她說話本來就這樣排。我不想假裝這是我決定的。」
他沉默一會,在備註欄輸入:
「素材編碼順序:依語者原始敘述排列。備案:結構優化版本另存,不覆蓋。」
最後一段剪接處理完畢。她看著音波圖上最後那句沒剪掉的語尾靜音,語速比預期快了一點,但節奏還在。
她說:「如果是一起處理這段聲音,我好像可以習慣你的快。」
他沒答,只回播她念完的那句地瓜,在尾音前停住,沒按剪接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