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記洋行,是偶然在threads看到的電子報,讀了幾篇文章覺得真的滿有趣的,談精品業、談職場、談職場的自我覺察,非常精彩,就不多贅述了,請點進去逛幾圈吧!
今天想藉由這篇文章來聊聊一點延伸的東西,算是一個觀察。
經濟學經常會把季芬財跟奢侈品連在一起,你也能夠從Wiki看到,奢侈品有時也被認為是韋伯倫財,不論是哪一個,都是違反需求法則的現象。提出這兩個財貨的文獻,是在1950-1960左右發表的,是當時一些很特殊的實證案例。
照理來說,正常的需求法則說的是,當一個商品價格降低的時候,人們的需求量是提高的,目標客群不是正常人啊(不是)
這對一間公司的策略來說,是很根本又很重要的事情。常理,是滿可怕的東西,常常不知不覺就會入侵,尤其當你討論的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時。
舉例來說,如果某一個奢侈品的消費者完全不太care價格,他們在乎的是花錢的時候有沒有被好好的服務,有沒有被重視需求,那折扣策略可能行不通,反而如果打折的話,客戶也許不會買。
當然,上述的文字,都把商品形容的非常扁平,高級感是很不容易營造的,高品質在這當中似乎只是基本的必備要件而已,當中的水似乎也很深啊,不在其中好像是有點難以分析的,畢竟關鍵資訊都是商業機密。
但我們從外面觀察還是可以看到一點點脈絡的。
首先,可以想見定價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廢話),但通常價格是怎麼訂定的?
按照一般的常理,考慮到成本,還有獲利率要抓多少,就可以定價了。成本通常是產品差異程度不大的時候,很關鍵的因素沒有之一。
但是我個人認為奢侈品不是這樣。
用許多文化、形象、政治影響力包裝起來的產品,定價是取決於這間公司主宰市場的能力,只要有消費者認為,這間公司的商品跟其他的商品不一樣,那就代表他們已經有效的畫出一塊只屬於他們自己的市場。
對的,也就是說,在他們自己的市場當中,他們就是獨占者。經濟學也很清楚明白的說到,你想要這個產品,又只有他們製作,那就會任由廠商喊價,你不要拉倒,多的是一堆人要買。
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廠商花大錢製造形象,支持環保,做了很多社會公益,如果純粹用利潤極大的目標為前提來分析,那很有可能是為了製造出bargaining power,讓市場的人都覺得我們商品跟別人不同,定價就可以定的高一點了。可以定多高呢?理論說是邊際利潤極大的地方,但我認為實際例子應該就是壓力測試,盡可能的去逼近消費者最心痛但還是買的下手的價格XD
當然也是有良心的廠商,最會嘴的經濟學者,會告訴你利他也是自利其中一部分,人還是自私的,我會助人只是因為這會讓我開心,我只是追求最開心的情境。
回到頭來,知道這些可以幹嘛?
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學問,從高處看對於實際經營可能沒有幫助,但人們似乎都喜歡更多的insight,也許是單純滿足自我,或者是自娛娛人,也有可能是跟愛馬仕作同樣的事情,提升自己的定位,作為承載著知識的這個載具,看能否在這個市場上爭取到更多的bargaining power。
經濟理論是好用的,但是作為一位現象學的信仰者,萬事萬物務必回到現象本身,切勿把所有事情抽離之後,就停滯不前了,現代是個細節決定一切的時代,想看清楚很多東西,就要回到現象本身。